王昭君神化的民间特色

2011-04-11 13:57
关键词:神化昭君历史

陈 刚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在史书中、文人墨客的笔下和民间传说中,昭君形象各不相同,体现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2008年,昭君传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凸显着不同于史书和文人墨客的民间文化特色,文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民间传说中的昭君形象特点

王昭君是一个生活在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记载王昭君的正史有《汉书》和《后汉书》,野史有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等。

《汉书·元帝纪》: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①樯即嫱,王樯即王嫱、王昭君。[1]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2]

史书记载的王昭君事迹,成为后人了解和猜测王昭君生平事迹的主要依据。史书和野史对昭君事迹的记载是从简到繁,逐步丰富的。《汉书》的记载相对简略,只是简单记录了昭君奉命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被封为阏氏,维护了汉和匈奴之间的和平,没有提及昭君是不是主动出嫁以及出嫁之后的事。《后汉书》则比《汉书》要详细,提及了:昭君不被宠幸,主动出嫁;汉皇被昭君美貌气质打动,竟欲反悔;昭君生了两子,又嫁给后任单于。《后汉书》中的记载,已经较为完备,基本包括了后世昭君故事的主要情节。但是《后汉书》没有提及昭君为什么“不得见御”,直到西晋葛洪所著的野史《西京杂记》,才明确指出昭君“不得见御”是因为不贿赂毛延寿。“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3]

到葛洪的《西京杂记》为止,史书中的记载昭君已经基本定型,主题是和亲,基本情节也已确定。和亲是王昭君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和亲给汉和匈奴的边境带来长达50多年的和平,为中国民族间的团结和交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影响深远。昭君传说的基本情节是:选入后宫、不赂画工而不能见御、积愤远嫁、维护汉和匈奴之间的和平,思念家乡。史书中的昭君事迹也深刻影响了文人墨客笔下的昭君。历朝历代的文章诗词或批评和亲政策,抨击政府的软弱无能,或颂扬和亲政策促进民族和平共处的重大意义,或感叹昭君怀才不遇和悲情远离,或赞颂昭君的深明大义和卓绝才识,等等。虽然立场不同,构思迥异,却总是围绕着和亲而展开。因为昭君是一个历史人物,有史可查,有据可考,并且事迹广为传播,所以文人墨客不能随意篡改历史与记载,只能依据史书和前人的记载,创造昭君的形象,除了个别作品外,昭君形象并没有神奇的色彩。昭君虽然对国家和民族做出重要贡献,但仍是一个现实中的平凡人。

与史书中和文人墨客笔下的昭君形象相比,民间传说中的昭君形象已经被神化了,即具有神奇的力量,并用神奇的力量为人民造福。吴一虹、吴碧云编的《王昭君传说》共有32篇,除了《站穿石》外,其余31篇都有神奇色彩。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兴山卷》中有36篇昭君传说,其中30篇有神奇色彩,仅6篇没有。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秭归卷》中有3篇传说,全部带有神奇色彩,这三篇都包含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兴山卷》和《王昭君传说》中。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和内蒙古卷中,每省各2篇,共4篇。其中有神奇色彩的有2篇。昭君传说主要流传在内蒙古、湖北两省,并且在这两个相距遥远的省份都带有神奇色彩,从而也进一步说明昭君的神化并非偶然,它正是昭君传说的主要特色。

本文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吴一虹、吴碧云编的《王昭君传说》和《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兴山卷》,这两本书中的昭君传说大部分是相同的。《王昭君传说》虽出版了近三十年,但其科学性和全面性即使在今天也不逊色,因而此书是研究昭君传说的必不可少的资料。《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兴山卷》是一本2007年出版的较为完备的昭君传说资料,既有科学整理以前收集的昭君传说,又增加了一些新搜集整理的昭君传说。

二、昭君神化的表现

在传说中,昭君已经被当作一个具有神奇能力的神仙。昭君的神化表现在昭君的神奇能力上。神奇能力或是昭君自身具有的,或是通过艰苦不懈的努力感动神灵而获得的。昭君具有的神奇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昭君的神化体现在出生上。根据古老的民间信仰,神奇人物往往是借助人的躯体而降生在人间的神灵或精灵,所以神奇人物的母亲往往经历了不同寻常的怀孕和生育过程,才生下神奇人物。昭君的出生同样遵守这个古老的出生模式,从而预示了昭君的不平凡。在《宝坪的由来》中:西汉时,烟墩坪有一个没有后代王姓老汉,老俩口很着急,常到土地庙里烧香求神,希望能生个孩子。在八月十五晚上,他老伴梦见一轮明月飞入怀中,接着生下了比天仙还要漂亮的王昭君。*以下所引用昭君传说,没有注明出处的,均引自此书。[4]在《望月楼》中,母亲怀着昭君,三天两夜还没有生出来。直到第三天夜里,正是八月十五中秋节,东边升起一轮明月,整个宝坪一片明亮。这时,小昭君哇哇几声,来到人间。

在民间传说中,神奇人物的出生是不同寻常的,一是,父母年纪很大,却一直没有孩子,如《拇指姑娘》、《桃太郎》等等。二是,父母梦见或者看见神奇的事物进入身体,如老子的传说,九天玄女口吞流星而生下老子;刘媪见蛟龙盘旋在头顶上而怀孕生下刘邦。三是,神奇人物的出生时间往往很长,昭君是三天三夜,哪吒是三年,老子则是七十二年。四是,神奇人物出生时,都会有奇异现象产生,昭君是明月照身,赵匡胤则是馨香满室。人到四十还没有生孩子,是比较独特的,而且以后也很难再生育。如果四十后还能生孩子,就是奇上加奇了。昭君的父母就是在这种奇特的情形下,梦见明月入怀而生下昭君,并且是三天三夜才生出来,昭君一出生就银光遍地。神奇人物的出生就是神奇的,不同于常人。出生后,昭君成长也特别神奇,“小女孩十分精明灵巧,三个月能喊妈,三岁会画画,五岁能作诗,非常逗人喜爱。”[5]30昭君神奇的出生和成长预示了昭君超乎寻常的能力和非同寻常的命运。

2.昭君的神奇能力明显体现在她一生中。有些神奇能力和宝物是昭君生来就有的,依靠这些神奇能力和宝物,昭君战胜种种困难,为乡亲带来幸福。在《望月楼》中,昭君看到乡亲晚上开荒,可黑夜给乡亲带来种种不便,就祈求月亮姑娘给乡亲照明。可是乌甲老龙吞云吐雾,挡住了月光。昭君急中生智,立即从盘龙髻上拔下金簪子一根,朝天一抛,递到月神手中。月神接过金簪,“嗖”地一声向乌龙掷去,那金簪正好把乌龙的两眼刺穿,霎时鲜血直喷,痛得乱窜,一阵挣扎之后,就逃进香溪河的深水潭中去了。圆月又挂在宝坪的上空了。在《昭君渡》中,宝坪河边有条巨蟒危害人民,昭君请求武当山的佛爷派人来制服恶蟒,为民除害。可是佛爷派来的和尚没有遵从佛爷的吩咐,反而被恶蟒所害。最后还是昭君自己制服恶蟒,并把琵琶放入水中,化作渡船,这个渡口也因此被称为“昭君渡”。在《金龙含珠》中,昭君把自己的护命宝珠送给小男孩,帮他钓更多的鱼来赡养他爷爷。可是后来宝珠被贪婪的县官夺走,小男孩又气又恨,跳河身亡。昭君把珍珠还给了已经化为龙的小男孩,又赠给爷爷金银,供他养老用。除了感叹宝珠的神奇,更加令人赞叹的是昭君对乡亲深深的爱和对欺压乡亲的人的恨以及她为乡亲伸张正义的精神。

在以上传说中,昭君本身就拥有神奇的本领或者宝物,能够直接降伏妖魔为乡亲带来幸福。在另一类传说中,昭君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了神奇能力,不能靠神奇能力克服重重困难。但昭君为民造福的美好愿望、英勇无畏的决心、百折不挠的精神,感动了神仙,得到了他们的帮助,借助他们神奇的力量,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昭君通过艰苦不懈的努力感动神灵而获得成功的传说内涵也非常丰富和深刻,也能体现出昭君传说浓厚的民间特点。

在《娘娘井》中,家乡没有水浇灌庄稼,大旱的那年,很多禾苗树木都干枯了。一天昭君发现一块大岩缝里长出一蔸荷叶花来,叶儿绿汪汪,花儿红艳艳,她想,岩缝一定有泉水,何不就在这里打井咧!昭君约了十几个姑娘,带上锤子和凿去凿大岩。可大岩太硬,几天的功夫也只凿了碗大个坑坑。有几个姑娘逐渐受不了,放弃了凿井。可是昭君仍不灰心,仍然和其他姑娘日夜不停凿着,终于感动了天上的七位仙女,帮助昭君凿穿了大岩,冒出了清澈的泉水。《楠木井》中,小黄龙占据了宝坪村的水泉,把泉水弄脏了,乡亲不得不到很远的地方背水吃,非常辛苦。昭君和伙伴们决心舀干泉水,赶走黄龙,再凿深一些,凿成一眼清泉。昭君几天连续不断舀水,终于赶走了小黄龙,又一连七天七夜,凿成了一口水井。可是小黄龙又回来捣乱,这时老寿星出来帮忙,终于赶走了小黄龙。在《宝坪的由来》中,当昭君看到乡亲摸黑开荒时,就向土地庙祈祷,七天七夜,土地庙就长出一棵高大的油桐树,为乡亲带来光明。

3.昭君死后也仍能护佑着人们。《石人湾》中为昭君守护坟墓的石人受到昭君的感化,默默地为当地人们做好事,不辞劳苦,不计报酬,虽然受到凶神的暗算,变为一座再也不能动的石像。为了纪念石人,人们把村子叫做石人湾,村子中流传着乐于助人却不留姓名的风俗。虽然做好事的不是昭君自己,却正体现了昭君的善良和神奇,而且昭君的善良和神奇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化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昭君出塞》中,“昭君坟周围村庄的人家每逢操办红白喜事时,总要到昭君坟去借家具。昭君心善,总是有求必应。”[6]167在《昭君庙》中,昭君死后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护佑他们反抗压迫和剥削,受到劳动人民的敬仰和爱戴,所以建庙纪念她。昭君不仅能帮助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还能帮助他们反抗日军的侵略。在《金马驹》中,五个日本鬼子妄图抢夺昭君坟里的金马驹,四个离奇死去,剩下一个回去报告。鬼子头领想铲平昭君坟,可昭君坟周围长出了一人来高的芦苇,游击队隐藏在芦苇中,把鬼子打得鬼哭狼嚎,丢下很多尸体,狼狈逃回城里去了。昭君死后显灵的传说表明昭君传说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昭君传说不仅存在于过去,还跨越了千年的时空,同人们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相结合,因此昭君也就永远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对昭君的爱戴和敬仰赋予昭君传说永恒的生命,人们把昭君看做他们的守护神,随着生活的发展变化,昭君传说也会不断变化,并以新的内容和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三、昭君神化的民间特色

民间传说中的昭君已经被神化成当地人民的保护神,与史书记载的昭君不同,也与文人墨客笔下的昭君不同,体现出了鲜明的民间特色,丰富和拓展了昭君形象的内涵,让昭君形象更有意义和价值。昭君神化所体现的民间特色如下:

(一)昭君的神化是对民间生活的艺术反映

昭君的神化为昭君增加了神奇色彩,使昭君由一个历史人物变成了一个传说人物,但并没有使昭君传说远离民间生活。昭君传说根植于民间生活,服务于民间生活。昭君的神化正如一件充满奇幻色彩的外衣,在这件外衣之下,却是兴山和内蒙古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

“兴山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北侧。……兴山县是鄂西山区县之一,属于大巴山余脉,地处巫山山脉与荆山山脉之间。地势为东、西、北三面高,向中部、南部倾斜,山峰罗列,河谷纵横……高山、半高山占总面积的88%(约有2048平方公里),低山约占总面积11.25%(除水面外约有260.5平方公里)。……因此,低山、半高山多春旱、伏旱,半高山、高山多冰雹、秋涝、霜冻等灾害气候。”[7]因此兴山县的自然条件较为恶劣,虽然现在人们的生存状况已经得到极大的改观,但古代人们的生存境况却是困难重重。首先是土地匮乏的问题。由于山多地少,人们没有足够的土地来养活自己,所以不得不开荒。《宝坪的由来》就再现了人们黑夜开荒的情形。《望月楼》中乡亲们的哭诉生动地说出了当时的情形:“北边烽火连天,战事不断,这年月,官家赋税加重,豪门租苛紧逼,一年累上头,田里收的几颗粮食不够交租税,哪能糊口啊!大伙只得趁夜晚山上开点荒,谋点活命粮啊!”本来土地就少,再加上战事不断、赋税沉重,人们不得不夜晚开荒。在《鲤鱼困沙洲》中,昭君把险滩变为良田,让人们得到了更多土地。劳动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除了开荒,他们还想方设法解决地少的问题。如果一块地一年能多长几茬庄稼,也可以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在《三熟地》中,昭君让众神帮忙,庄稼可以一年三熟,人们也就不用再担心粮食不够了。在《百日还香》中,昭君又为人们找到了百日成熟的玉米种子。总之,以上传说体现了兴山土地匮乏以及获得土地的艰辛过程。虽然兴山河流众多,可人们往往住在山上,河水也不能直接喝,吃水成为生活中的另一个难题。围绕着凿井和护井,又产生了一系列的昭君传说。《娘娘井》、《楠木井》、《木箱溪》则体现了人们生活中缺水的困难和为了找水而进行的种种尝试;《巧护楠木井》[5]67-70则是人们为了井水与豪强进行斗争。由于兴山河谷纵横,阻断交通,交往不方便,渡河也就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一个常见的话题。《昭君渡》、《马龙潭》、《“免朝”》、《香溪免朝》、《珍珠潭》反映了人们渡河的困难、人们的理想及经验。有些传说则反映了当地风物。《鸽子花》、《妃台晓日》、《白鹤茶》、《香肠鱼》、《胭脂柚》、《紫竹和摇钱树》通过对兴山风物富有诗意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有些传说体现了兴山的风俗习惯。《绣鞋洞》则是人们祈子习俗的反映;《骆驼峰和梳子洞》体现了男女祈求力量和美丽的习俗;《河灯节》表现了兴山每年七月十五放河灯的习俗。反抗压迫和剥削也是昭君传说的一个重要内容。《桃花鱼》、《金龙含珠》、《昭君庙》、《王字崖》反映了贪官豪强对人们的剥削、人们生活的艰难以及人们对剥削者的痛恨和斗争,暗含了对自私自利的批评,也表达了人们对昭君的怀念,对善良、关心他人等美好品质的赞美。也有些传说批判了生活中的陋俗,《站穿石》反映了生活中重男轻女观念和溺杀女婴的陋俗,表达了对陈规陋俗的批判。

在内蒙古的昭君传说中,主要是表达了人们对和平共处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深恶痛绝。《昭君桥》、《琵琶桥》、《昭君的锦囊》、《银针衣的故事》体现了历史中的战争、人们的苦难和人们对民族和平的渴望。内蒙古人民也深深地爱着昭君。《石人马》、《糜子和昭君蛇》、《昭君的锦囊》、《昭君粉》则是蒙古族人民对昭君的善良和为他们带来幸福生活的赞美与感激。在内蒙古流传的昭君传说也反映了人们反抗压迫和侵略。《昭君庙》反映了豪强对人们的压迫和人们顽强不屈的抗争;关于抗日的传说,《金马驹》更加体现了昭君传说对现实的反映,也体现了昭君传说强大的生命力。

(二)昭君的神化体现出当地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

在昭君被神化成女神的过程中,昭君传说借助了道教、佛教因素,却又不同于道教和佛教,鲜明地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在民间传说中,昭君的神奇能力和宝物常常与佛道神仙联系在一起:如在《昭君渡》中,武当山的佛爷帮助昭君制服恶蟒;在《木箱溪》中,神农大仙帮助昭君找到溪水;在《昭君的锦囊》中,玉虚洞的仙女送给昭君两件法宝,帮助昭君战胜草原的灾害;在《琵琶桥》中,太白金星送给昭君的琵琶化作黑河上的青石桥;在《三熟地》中,天神、谷神、土地爷爷一起让宝坪成为“三熟地”, 在《银针衣的故事》中,九天玄女娘娘送昭君银针衣。昭君传说虽然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与道教和佛教关系密切,但主要体现出当地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道教的根本目的是修炼成仙,追求个人的长生不老,为民除恶只是修行的一种手段;佛教劝人戒欲忘我,出家修行,希望获得来世的幸福。昭君传说却鼓励人们勇敢面对现实生活,克服种种磨难,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汉族民俗宗教的基本特征,从观念的构成和行为的规范来讲,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始终没有脱离现世实际生活的功利需要,为此而力图与支配命运的超现世神灵世界(包括各种超自然力量)加以沟通。所以有国外人类学学者指出,在汉民族,宗教的信条就是‘生活的信条’。(渡边欣雄,1998:234)”[8]17-18作为民间信仰重要表达方式的昭君传说突出地体现了这种积极进取精神和愿望。劳动人民借助佛教和道教因素,却又不被佛教和道教束缚,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愿望鲜明地表达出来,因为民间信仰具有自由性。“由于这种信仰具有浓厚的自发性,所以各族民众往往不囿于道教教理教义,将自己的种种朴素善良意愿融会到道教信仰及有关文化活动中去。”[9]16

昭君传说强烈体现出人们如下的思想情感:

1.向往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直到新中国成立为止,劳动人民一直处于社会底层,长期受到官吏和豪强的压迫和剥削,再加上自然条件恶劣和生产力低下,劳动人民生活十分贫困艰难,但他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乐观精神如一缕灿烂而温暖的阳光,照亮和温暖着贫苦的生活,引导着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人们的乐观向上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上。虽然没有足够力量直接阻止战争,但是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却非常强烈,并且成为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昭君桥》、《银针衣的故事》、《昭君出塞》[6]162明确而强烈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并且通过昭君实现了各族人民和谐相处的理想。虽然生活困难,可是人们仍然坚信幸福生活就在眼前。面临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人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解决了难题,最终过上了幸福生活。《鲤鱼困沙洲》体现了人们把河中的险滩变为良田的愿望,人们的这个美好愿望通过昭君的善良和神奇而实现。《三熟地》表现了人们对于良田的渴望,虽然现实中难以实现,但人们通过各位神仙的帮助,最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良田。尽管在昭君传说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神奇力量的帮助才实现理想的,但这正反映了人们面对严酷现实的乐观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顽强不屈的精神。在《望月楼》和《宝坪的由来》中,自然条件恶劣,人们生存困难,生活凄苦。为了收获足够的粮食,人们不得不黑夜开荒。由于天黑,在开荒过程中经常发生意外,造成伤亡。除了自然困难,还有人为的阻碍,开荒更加困难。然而,人们并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而是满怀信心和希望,勇敢面对困难,希望通过顽强地奋斗改变他们艰难的处境。面临重重困难,昭君挺身而出,通过自己的神奇能力,或者祈祷长出一棵巨大的油桐树,或者祈祷月亮撒下明亮的光辉,为乡亲带来光明,并且还惩罚了企图阻止人们开荒的地主,让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娘娘井》、《楠木井》则体现了人们获得饮用水的曲折历史。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可当时人们却没有足够的饮用水,如何得到甘甜的水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难题。在昭君传说中,水井是通过仙人的帮助而得到的,可是昭君对乡亲生活的深深关切、百折不挠的执着,才是感动仙人的关键。

3.反抗压迫和剥削的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和封建地主豪强的斗争是永恒的主题。昭君传说强烈体现出劳动人民对压迫剥削的憎恨、申张正义的渴望以及对昭君的赞美与感激。在《桃花鱼》、《金龙含珠》、《马龙潭》、《巧护娘娘井》、《明妃庙》、《昭君庙》中,人们借用昭君的公主和阏氏身份,惩处贪官污吏、强豪劣绅,表达了人们对反抗压迫和剥削的愿望。《金马驹》还表现了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和保家卫国的美好愿望。

4.热爱家乡的情感。人们深深地爱着家乡,自豪地讲述家乡带有神奇色彩的风物,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家乡景物的赞美和对家乡的热爱。家乡的人民因王昭君而自豪,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留下了王昭君的身影,王昭君形象已物态化,这些风物诉说着历史,诉说着与历史人物相关的物质。《兰花烟》[10]68-69《白鹤茶》、《鸽子花》、《昭君粉》、《糜子和昭君蛇》、《妃台晓日》、《胭脂柚》、《香肠鱼》、《紫竹园和摇钱树》[6]讲述了带有神奇色彩的家乡风景和物产,从中不难体味出浓浓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

5.勇于批判陋习的思想。人们也清楚看到生活中的种种陋俗,并敢于对它们进行严肃的批判。《站穿石》表现了人们对重男轻女和溺杀女婴的批判,表达了男女平等的愿望。在《木箱溪》中鲁员外借着给乌龙娶媳妇,想趁机杀死昭君。尽管昭君凭借自己的机智巧妙地粉碎了鲁员外的阴谋,但这个传说还是隐约地说明以前农村有给乌龙娶媳妇的恶俗。人们借着昭君揭露并批判这种恶俗,表达了人们的憎恶和废除陋俗的愿望。

(三)昭君的神化体现出民间历史的特色

不同于史书中的昭君,也不同于文人墨客笔下的昭君,被神化的昭君形象更加丰富多彩,内涵丰富,反映了民间的生活和历史,成为劳动人民自己记载的历史,因而昭君的神化就体现出民间历史的重要特色。

1.神圣化。自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之后,史书就以实录为宗旨,《史记》更是为史书确立了典范,神话、传说就被驱逐出史书,进而被贬低为不经之谈。在漫长的历史中,劳动人民处于社会底层,较少受到上层思想的影响,因而传说的神奇色彩不仅在民间历史中存在,而且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劳动人民解释世界和记载历史的重要工具。“我认为中国民间神话、传说、唱经等口承作品的创造与变异,对于这个宇宙图式动态的变化,也有着重要的关系。或者说,这些文本与祭祀相结合,既是人们解释上述秩序的工具,也是努力改进仪式行为的根据。”[8]18因而,昭君传说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并且是神圣化的民间历史。由于昭君已经成为人们心里的女神,由她所代表的历史也就染上了神圣的色彩,因而人们也会象尊重昭君一样尊重昭君所代表的历史,并把它看作是真实可信、不容置疑的。人们用昭君传说解释生活中和历史中的重要问题,就是对民间历史神圣化的证明。昭君的神奇力量也是民间历史神圣化的重要表现。民间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往往渗透着神奇的力量,通过神奇力量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望月楼》、《宝坪的由来》、《鲤鱼困沙洲》是劳动人民克服重重困难的神圣开荒史,《娘娘井》、《楠木井》、《木箱溪》则是劳动人民千辛万苦的神圣取水史,《鸽子花》、《妃台晓日》、《白鹤茶》则是劳动人民自己的神圣风物史,《金龙含珠》、《桃花鱼》、《昭君庙》则是劳动人民反抗压迫和剥削的神圣抗争史,等等。总之,昭君的神化使民间历史神圣化了。

2.集中化。在昭君传说中,昭君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而变成人们历史的代言人,集中体现人们的全部历史。昭君走出了自己的生活时间和空间,走进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代表了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昭君既能帮助人们解决土地问题、饮水问题,也能帮人反抗剥削和压迫,还能让家乡拥有独特的风物,昭君成为人们历史的特殊符号和显著标志。人们对昭君的爱戴是选择昭君作为他们历史标志的主要原因。人们把自己的历史都集中在昭君身上,让昭君成为一个箭垛式的人物,从而昭君就成为民间历史的缩影。

3.浓缩化。由于口耳相传的口头传承特点,民间历史不可能像史书那样详细罗列历史事件,所以不可能详细记录每一个历史事件,只能抓住历史的主要进程和事件,浓缩漫长的历史,使历史生动简洁,容易记诵和传递。在民间传说中,昭君还跨越了千年时空,浓缩了千年的民间历史。由于人们把历史集中在昭君身上,那么一个历史事件甚至一个历史进程都将被大大浓缩,只留下主要内容和情节。所以在昭君传说中,历史往往是被浓缩的,而不是历史进程详细完整的记录。如《三熟地》,人们不知经历多少年的艰苦努力才找到良田,可在传说中,昭君谈笑之间就实现了人们的愿望。

4.理想化。昭君的神化不仅记载了民间历史,还把人们的理想愿望融入到历史中,把民间历史理想化。如《昭君桥》不仅讲述了昭君出塞在民众中的记忆,还加入人们的理想,就是“从此,昭君桥断,大河阻隔,汉匈两族也不再动干戈了”。在反抗剥削和压迫的传说中,既反映了人们受到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理想,最后获胜的总是劳动人民,剥削者总是受到应有的惩处。反映地方风物的传说总能把看似平凡的东西神奇化,为劳动人民创造出一个美好的生存空间。总之,昭君的神化把世俗生活同神圣空间连接起来,把物质生活同精神生活连接起来,把现实生活和理想世界连接起来,让劳动人民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能够从容而自信地应付种种现实困难,让他们生活得更加幸福。

[1] (东汉)班固:汉书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62:297.

[2]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65:2941.

[3] (汉)刘歆撰.(晋)葛洪集.西京杂记校注[M].向新阳,刘克任,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67.

[4] 吴一虹,吴碧云:王昭君传说[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2.

[5] 白庚胜,蔡长明.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兴山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30.

[6]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内蒙古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 2007:167.

[7] 湖北省兴山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兴山县地名志[M].19-20.

[8] 刘铁梁.庙会类型与民俗宗教的实践模式——以安国药王庙会为例[J].民间文化论坛,2005(04):17-18.

[9] 刘守华.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16.

猜你喜欢
神化昭君历史
昭君
昭君
走下神坛的姜子牙
昭君别院
新历史
论“神化”学校教育倾向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长歌一曲昭君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