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佛教公益事业开展状况及其启示

2011-04-12 11:52周云
关键词:公益事业联合会佛教

周云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广东广州510641)

香港佛教公益事业开展状况及其启示

周云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广东广州510641)

香港佛教公益事业主要包括佛教联合会、慈辉佛教基金会、宝莲禅寺、佛教文化协会等,实践涉指教育、扶贫、医疗、救灾、青少年服务、安老服务、殡葬服务、环保等方面内容。其特点是较好地运用了佛教文化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其公益事业的经营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并且形成与政府合作的成功模式,公益事业的动作高度透明。开展佛教公益事业有利于宗教组织自身的发展,同时我国的社会建设应当借鉴香港佛教组织开展公益事业的经验,充分吸引民间组织的参与。

香港;佛教;公益事业

佛教在香港的传播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四世纪刘宋元嘉年间,著名僧人杯渡来港弘法,建立寺庙。其后千多年,香火绵延不绝。至20世纪前半叶,“国内局势不安,战争频仍,造成更多人民逃难香港,增加更多的僧人和佛教徒,促成香港的佛教更形蓬勃。”[1]其后,香港佛教影响不断扩大,发展至今,香港佛教信徒已经逾百万人,佛教团体数百个[2]。一直以来,香港佛教界都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做出了巨大成就。本文即对香港佛教公益事业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总结其经验,对大陆地区发展宗教公益事业起到参考借鉴作用。

一、香港佛教公益事业的主要机构

香港特区政府税务局认定的可以豁免缴税的慈善机构或慈善信托机构约一万多家,其中与佛教相关的有300余家。这些机构中,既包括宗教团体本身,也包括宗教团体创办的慈善基金会、学校、医院等机构,另外还包括一些佛教信徒创办的慈善机构和慈善基金会。这些机构从事的慈善公益事业包括宗教事业本身,在香港,用于宗教活动的资金也可以得到政府免税的待遇。这与大陆地区理解的慈善公益事业略有区别。香港佛教团体中从事公益慈善事业比较突出、具有代表性的机构有:

1.香港佛教联合会。香港佛教联合会是香港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在佛教界最具领导地位的佛教团体,现有会员近万人。香港佛教联合会成立于1945年,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战后香港出现了大量的流浪儿童,急需收容和教育。于是香港佛教联合会将接收日僧的一处物稍加修葺,开办中华佛教义学,招生开课。此举推动其公益慈善事业进步很大,领域涉及教育、医疗、扶贫、安老、赈灾等多个领域,地域遍及两岸四地及国外多个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2.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佛教信徒创办的慈善基金会。创办人是著名香港旭日集团负责人杨钊、杨洪兄弟,其主要捐助对象是中国大陆地区的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基金会于2000年创办以来,每年都投入数千万元在全国各地做扶贫和助教工作,已经在大陆地区实施了上千个慈辉援助项目,投资额仅大陆中小学希望工程一项就超过3亿元人民币,救灾捐款,更是难计其数[3]。基金会在多年的运作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理念:第一,雪中送炭,不锦上添花,关注若势群体;第二,把钱用在实处,关注“三力”:生产力、推动力、进步力;第三,以慈辉的投入引起政府注视,推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对贫困地域、贫困家庭的扶持力度。由于成绩卓著,2004年11月,慈辉佛教基金会被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等单位举办的“中国公益事业发展论坛”评为“热心公益先进集体”[4]。

3.宝莲禅寺。宝莲禅寺初名为大茅蓬。1906年大悦、顿修及悦明三位法师由江苏来到大屿山建立道场,至1924年正名为宝莲禅寺第一代住持,迄今百多年。现为香港最大佛教寺院,亦是世界知名寺院。宝莲禅寺一直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在文化教育、安老服务、扶贫赈灾、社区服务等方面多有见树[5]。

4.佛教大光园慈善基金会。佛教大光园慈善基金会于1999年11月13日由慈祥法师、永常法师创立,成立以后,除致力资助本港教育外,还协助及参与地区及佛教团体所举办的活动,承担教育扶贫济困的责任。至2009年底,在国内兴建希望中学一所、希望小学38所、卫生院2所、卫生室1所,还有资助广东省、广西省及贵州省清贫学童重返校园达18 000人次;并开展慈心送暖行动,在2005年前,每年到穷困乡村布施棉被数百张[6]。

5.香港佛教文化协会。香港佛教文化协会,为政府认可的非牟利佛教慈善团体,于1992年创会,秉承“弘扬佛教文化,倡导人间佛教”的宗旨及“世纪佛子行、慈悲满人间”的理念,积极推动香港佛教文化、慈善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以“世纪佛子行、慈悲满人间”的理念,积极推动香港佛教文化、慈善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开展了社会服务、捐资助学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慈善活动[7]。

二、香港佛教公益事业基本内容

(一)教育

香港佛教界非常重视兴办、资助教育事业。在本港教育中,香港佛教团体积极参与,是支持香港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以香港佛教联合会为例,共办有中学13间,小学9间,幼稚园6间及幼儿园1间。

香港佛教团体开办教育机构,最初多是自筹资金,自行运作。现在则已经变成了政府出资,佛教团体主办的模式。一般说来,政府开办一间学校,首先会建设好校舍等基础设施,然后将主办权面向社会招标,主要是面向以宗教团体为主的慈善性社会团体。获得主办权的团体须向政府缴纳一笔开办经费。随后的日常运营经费则一直获得政府资助,无须再付出资金①。

除了专注于本港教育外,香港佛教界还不遗余力地支持内地教育事业。佛教团体和宗教信徒有的是捐资援建学校,援建校舍,有的是扶助穷困家庭儿童接受教育。香港佛教联合会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透过与“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至2003年,在贵州援建了希望中小学28间,花费资金623.76万人民币[8]。

(二)扶贫

慈辉佛教基金会在扶贫方面成绩最为突出,仅2006年,就多次在内地扶贫。2月为涞源县捐赠面粉1 390袋,食品油1 390桶,共计人民币121 000多元。5月,计划连续4年每年向宁晋县残疾人家庭帮助项目捐款6万多元。11月,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向邢台市2 000户贫困家庭捐赠2 000床棉被[9]。

香港佛教团体也非常关心本港的弱势群体。在这方面,香港佛教文化协会比较有代表性,1999年至今,他们以探访长者、急难救助、施衣派米等方式,先后服务荃湾区、深水陟区、观塘区、元朗区、屯门区等6万多人次低收入家庭和社会弱势群体[10]。

(三)医疗

香港佛教界本着慈悲救世的宗旨,积极开展医疗服务。在香港,香港佛教联合会办有香港佛教医院。香港佛教医院成立于1970年,其宗旨是“慈悲无我解病苦,修身护人创新生”。创办与早期运营经费全部由佛教联合会自行筹措。后来由于支出浩繁,1991年加入医院管理局,费用由政府负责。佛教联合会则与政府代表共同组成管理委员会①。2009年,佛教联合会又与香港大学、香港医院管理局三方合伙兴办香港佛教联合会-香港大学中医临床教研中心,为市民提供现代化的优质中医服务。中心在收费方面体现出了公益性,对援家庭人士就诊打折优惠。同时,为了方便病人或照顾他们的老人院护理员或其家属,省却往返诊所的时间、金钱及人力物力,中心自2009年8月开始,与多间长者中心、安老院及非牟利机构合作,到不同社区建立中医药服务点或外展服务,并通过中医药治疗、资讯、教育、社会服务等方式,方便市民能以中医药的角度健身、饮食[11]。

香港佛教界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支持内地的医疗卫生事业,这一支持很多是与对内地的扶贫事业结合在一起的。他们在内地捐建了大量的医院,比如佛教大光圆慈善基金会在1999年成立之后,内地捐建卫生院2所、卫生室1所[6]。

在支持内地的医疗卫生事业方面,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比较突出。2007年,慈辉又向“河北省农村特困大病儿童医疗互助金”捐款957.8万元,同时与河北省佛教协会、河北省红十字会三方倾力筹划了一台名为《爱与心相连——河北“五·八”世界红十字日救助农村特困病患儿童大型募捐义演》晚会,为农村贫困患儿筹款[12]。2010年7月,慈辉佛教基金会与爱心全达基金会捐资30万元人民币,为全湖南祁东县300余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行免费手术。不但患者的检查、手术、药费等费用全部免费,每名患者还得到一份手术保险和100元生活补助[13]。

(四)救灾

世界各地有各种灾害发生的时候,香港佛教界本着大慈大悲的精神,积极进行援助。香港佛教界救灾的主要地区是中国大陆地区。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香港佛教界积极援手。至2008年5月底,香港佛教界捐款捐物2700余万元[14]。其后,香港佛教徒继续热心捐款,至2009年中,仅香港佛教联合会就陆续收到6 207 210.88港元,用于捐建四川阆中市四间受灾重建的学校,分别是:阆中市文成镇学校、阆中市博树回族乡中学、阆中市白塔镇中学以及蒲安县寿安中学[15]。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香港佛教联合会在第一时间启动援助活动,共筹得善款517 003.8万港元。佛联与甘肃省代省长刘伟平直接联络,善款不扣除行政费用,经中联办赈灾专户,转交于受灾户购买家庭用品之用。同时,佛教联合会呼吁全港佛教道场于早晚二课,至诚恳切礼佛诵经,超度灾难亡灵,祈求灾民早获救护,祈福灾区安宁,人心安定[16]。

香港佛教界的赈灾义举不仅限于中国大陆,更是遍布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地。2009年8月8日,莫拉克台风重创台湾中南部,造成台湾地区50年来最严重水灾,香港佛教联合会立即开展救援行动,8月22日,为受莫拉克台风影响的灾民举行“息灾祈福冥阳两利法会”,10月19日,将筹得的善款6 196 200元港币转交台湾有关方面,用以赈灾[17]。

2004年底,印度洋发生海啸,20余万人丧生。香港佛教界给予鼎力支援,仅在海啸发生4天后,宝莲禅寺即筹得300万港元的善款,通过香港红十字红捐往灾区。香港佛联也在同日紧急拨款100万港元,经香港红十字会捐给灾民,并呼吁信众向灾区捐款[18]。后来香港佛联还与当地佛教组织合作,修建100套民居,捐献给灾民①。2006年5月,印尼爪哇岛日惹发生大地震,造成近6000人罹难,数十万人无家可归。香港佛教联合会随即捐助20万元予香港红十字会,用于赈济这次地震的灾民[19]。2010年初,海地发生特大地震,香港佛教联合会也捐出190万港元用于赈灾,其中包括宝莲禅寺捐赠的50万港元[20]。

(五)青少年服务

香港佛教界还积极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其中,青少年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以香港佛教联合会为例,他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颇有声色。佛联下属佛教青少年团现有会员2万人,办有佛教青年康乐营和青少年中心两个活动场所,为6至25岁的儿童、青少年提供有益身心之教育及文娱活动。青少年活动中心建于1989年,主要为区内6至30岁的儿童、青少年提供服务,中心还设有家长会员。中心全面推出香港社会福利署制订的16项服务素质标准,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和活动,比如:课余托管、多元智能活动、义工发展、个案工作、就业辅导、制服团队、社区教育、国内教育及青少年奖励计划等等。近年中心又加强与不同地区的学校合作,运用社区资源来配合教育改革工作[21]。

佛教青年康乐营位于大屿山北部,邻近东涌新市镇。该营是香港佛教联合会兴办,由香港政府划拨土地4 877平方米土地,于1979年竣工。营内有各种康乐设备:乒乓球台、各种棋类和电视等。户外建有篮球场、羽毛球场、射箭场、野火烧烤场及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游泳池,为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了一个休养健身的场所[22]。

(六)安老服务

安老服务是香港佛教界重要的公益慈善活动。香港佛教联合会办有长者服务单位5间,分别是:佛教沈马瑞英护理安老院、佛教傅黄合长者邻舍中心、佛教正行长者邻舍中心、佛教张妙愿长者邻舍中心、佛教何潘月屏长者文化服务中心。佛教沈马瑞英护理安老院,建于1993年,向老人提供全日院舍服务。该院由香港社会福利署提供242张床位的津贴,基本费用由政府负责,由佛联负责日常运营。由于香港老龄化严重,由政府提供津贴的床位已经不敷使用,于是安老院增加了28张自费床位。安老院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1)生活起居照顾,如喂食、淋浴、个人卫生、协助购物及护送诊病等;(2)洗衣服务;(3)膳食;(4)辅导服务;(5)闲暇活动;(6)医疗;(7)物理、职业治疗[23]。

(七)殡葬

香港佛教坟场位于港岛柴湾歌连臣角道,占地2.65公顷。1963年获政府拨地,由香港佛教联合会斥资开辟建成,并设立香港佛教坟场管理委员会,依遵香港佛教坟场法例办理。坟场内设有棺葬地、金塔地及灵灰龛,为往生会员或会员的直系亲属提供殓葬。场内主要设施包括:地藏殿、骨灰库两座、骨灰楼、思亲亭及办事处,而地藏殿内安奉地藏王菩萨及设有灵灰龛和往生莲位。由于坟场开设近50年,将不能满足未来需求,坟场委员会现正向政府申请新址开辟坟地,以应社会需用[24]。

(八)环保

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而佛教教义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切合环保理念。香港佛教团体正是通过阐扬佛法来宣传环保,同时也进行一些环保活动。

香港佛教界首先非常注重对于环保的宣传,他们利用佛教教义向信徒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要求人们投身于环境保护的活动中,为美化环境做贡献。《香港佛教》、《佛联汇讯》杂志经常刊发阐述佛法,呼吁保护环境的文章与公益广告。同时,香港佛教界还和其他社会团体共同发起一些佛教宣传活动,针对港人清明拜山,容易引发山火的现象,2007年,香港佛教联合会与其他宗教团体、环保组织共同呼吁,促请公众在清明预防山火,尊重自然的生命。佛联在呼吁中特别提出:香港佛教人士一向关注人类福祉,认为关心保护自然环境人人有责,希望借着大家献出的一分力量,让大地充满生机,人类内在和外在都得到清净与和平[25]。

香港佛教联合会还实际组织和参与了一些环保工作。2006年,香港大榄郊野公园发生严重山火,摧毁林地达600公顷。为了尽早修复这大片焦土林地,2007年,香港渔护署制定一项名为“大榄郊野公园复修计划”,邀请社会企业合作栽种十万棵树苗,预计于10年后,恢复地区的生态环境。对此项工作,香港佛教联合会给予积极的支持,参加成为其中之一个植林团体并负责一万株树苗的栽种费用,为此进行了宣传,同时进行募捐活动。迄今,已经实际植树2万余株。为大榄郊野公园面貌的恢复做出贡献[26]。

香港佛教界同时支持内地的环保事业。驰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由于位于沙漠地带,长期受到风沙侵蚀,洞内珍贵佛教壁画受到损害,为了帮助沙害威胁下的敦煌石窟得到有效保护,香港佛教界成立了“香港敦煌佛迹防护功德林筹备委员会”,在港开展慈善筹款工作。香港佛教联合会发动各界人士于2000年8月19日参加“敦煌佛迹善缘慈善活动”,共同拯救佛教历史瑰宝。2000年5月21日至27日,香港佛教联合会常务董事衍空法师率团一行28人又前往河北省赞皇县上马峪村参加植树绿化及防洪扶贫工程日“功德心、功德林计划”,同时将50万港元捐款送来支持那里的植树项目[3]。

三、香港佛教公益事业的特点

(一)成功运用佛教文化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

佛教以慈悲为怀,这与慈善的精神是息息相通的。香港佛教界人士通过各种形式讲经说法,阐发佛理,启迪信徒向善,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比如香港佛教联合会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法会、讲座、晚会、课程、夏令营、公益广告等,以此来弘扬佛法,导人向善。这些活动,虽然不一定直接宣扬公益慈善事业,但佛教教义多宣扬善心、善行,因此这些活动都能够直接间接地引导信徒参与公益慈善,从而推动了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香港一些高僧和居士还著述立说,阐述佛教与慈善事业的关系。”世界佛教友谊会港澳分会会长高永霄也提出:“福利社會,救灾扶危,乃佛教徒之天职,设立安老幼儿机构,医院诊所,救济伤残,及青少年中心,尤为重要。此乃佛教慈悲善舍之应有表現。”[27]由是,在佛教文化的熏陶下,在佛教界人士的积极引导下,香港佛教界僧人和信众都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二)用现代化管理方式经营公益慈善事业

佛教是历史悠久的宗教,香港当代佛教,在保持传统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的同时,其管理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香港的宗教团体均以法团或社团的形式进行登记,佛教团体举行公益慈善活动,也是以社团、法团以及专门成立的基金会等为主体来进行的。

从内部来看,包括佛教界在内的香港宗教界,无论是日常管理,还是在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时的管理,都依据社团、法团和基金会管理的成熟模式进行。从外部看,无论是社团、法团还是基金会,都必须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既提高了公益慈善活动的效率,又使得公益慈善活动有规可循。

香港佛教界还吸收了一批既有虔诚宗教信仰,又懂得现代管理的人才来组织公益慈善事业。比如接受我们课题组采访的香港佛教联合会行政总主任张毅平居士,就有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宗教学和经济学两个硕士学位。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加入,也保障了公益慈善事业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与香港政府密切合作开展公益慈善事业

香港佛教界在本港进行的公益慈善事业,大多都是与政府进行合作。具体而言,在教育、医疗、青少年服务、安老服务等方面,都是由政府出资,由佛教界负责具体事务,向市民提供服务。这一模式在香港的公益慈善事业中比较普遍,也就是由政府购买NGO的服务向市民提供。由于政府提供资金,NGO提供的这些服务就比商业性服务价格低廉。同时由于提供这些服务的NGO多为慈善团体,其中多数又有宗教背景,因此在服务过程中,也就能够体现出更多的耐心、爱心,保证了服务的质量。这样的模式,既减轻了政府和市民的负担,体现出了公益性,又没有降低服务质量,可谓是政府、NGO、市民三赢的局面。

(四)运作高度公开透明

慈善公益事业的运作涉及到大量的资金,如果其运作尤其是财务不公开,不透明,不接受政府、社会和公众的监督,那么资金的运用就很有可能出现弊端,从而影响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宗教事业的发展。有鉴于此,包括佛教团体在内的香港宗教团体资金运作极其公开透明。宗教团体财务运作完全依照政府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宗教团体每年都必须自行聘请独立会计师事务所对自己的财务进行审计,然后将审计结果上报政府审查,同时登报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香港宗教团体经常性地以公益活动的名义进行筹款活动,但这并不是随意的,每一次的筹款都要向香港社会福利署申请许可证,社会福利署则在网站予以公布,便于公众知情。在捐款过程中,要向捐款人出据收据[8]。宗教团体要在规定的期限内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该项筹款活动进行审计,审计结果要上报社会福利署,并登报公布。正是由于这一套公开透明的程序,保证了宗教团体通过各种渠道募集的资金用于公益事业,从而保证香港宗教公益事业健康有序地进行。

四、香港佛教公益事业的启示

(一)推动社会建设需要民间团体的参与

改革放开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社会建设相对滞后,诸如社会保障、社会服务、民生、教育、卫生、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建设非常不尽如人意,因而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社会建设,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28],在“十二五”期间,社会建设将会处在一个突出位置。

社会建设一方面需要政府推动,同时也要发挥民间团体的作用。传统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都强调由政府来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毋庸讳言,这是主流的、并且卓有成效的模式。但政府失灵的问题,也一直存在。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进步,社会事务日益纷繁复杂,公共管理的对象、内容也日趋复杂,这使得政府失灵的问题更为严重。由政府包办公共管理,全权处理社会事务,容易引发腐败、不公正、成本过高、运转缓慢、服务质量低劣、缺乏针对性、缺乏差异性服务等问题,使得社会资源的配置低效甚至无效,增加了社会成本,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在进行社会建设方面,政府失灵的缺陷同样突出。

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人们对这种状况开始进行反思,形成了一股在理论上研究、在实践中复兴市民社会理论的热潮,主张复兴市民社会,重构国家和社会间应有的良好关系[29]。这股思潮在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公共管理学中,兴起了“第三部门”理论。即主张由介于政府与营利性私营部门(主要是企业)之间的非营利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推动公共管理的良性发展。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者弗里德里克森提出:“现代公共行政是一个由各种类型的公共组织纵横联结所构成的网络,包括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志愿组织。公民从各个方面以各种形式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30],着重强调了第三部门在公共事务中的作用。

实践也已经证明,由第三部门参与公共管理、处理社会服务,能有效地克服政府失灵的弊端。由于第三部门具有非营利性、中立性、自主性、多样性、专业性、灵活性和低成本等特征,因此参与和处理很多方面的社会事务尤其是在社会建设中,较之于政府,显示出较大的优势。而参与社会建设,宗教团体以及第三部门,又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各宗教教义中,“善”都是核心内容之一。各宗教从事慈善活动都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一种传统和文化。这种传统和文化,在开展社会建设、提供社会服务时,就能够转换成为深厚的社会资本,形成具有较强感召力、公信力、影响力以及实际工作的专业经验,因而也就能够保证社会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我们可以看到,香港佛教团体参与了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医疗、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他们的这些活动,改善了民生,增加了民众的福祉,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并且从中积累了行之有效的经验,是民间组织参与社会建设成功的范例。在我国行将展开的大规模社会建设,应当充分借鉴香港的作法,从宏观上来看,肯定民间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鼓励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明确与规范社会建设中政府与民间组织的角色、关系。从微观上看,大陆民间团体要借鉴香港宗教组织管理经验、募集资金的手段、从事社会建设的专业能力等。

(二)开展公益事业助于宗教组织的自身建设,有助于促进宗教为社会服务

香港佛教开展宗教公益事业,只是在海外广泛开展的宗教公益活动的一个缩影。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公益活动已经成为宗教组织日常主要的工作之一。宗教团体组织公益活动,号召教民参与公益活动,不但起到了帮助他人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激发了教民的善心、爱心和同情心,加深了对宗教教义所倡导的“善”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加深了对宗教本身的认同,毫无疑问,这有益于扩大宗教对社会的正面影响。以开展公益事业为抓手,促增宗教组织自身建设,扩大宗教组织对社会的正面影响,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但在我国,宗教公益慈善事业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甚至某些地区、某些宗教团体的一些活动商业味道过于浓厚,造成了部分教众的失望和普通民众的反感。这些行为,是对宗教本质的迷失,引发了教众和普通群众的精神危机,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后果比较严重,非常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在当前,我国宗教公益事业亟待发展,以公益活动培养教众与其他群众善念、善心,促进宗教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宗教公益事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包括宗教团体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努力,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借鉴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在我国香港地区,宗教公益事业发展得有声有色,而其文化背景,又与大陆地区高度一致。因此,大陆宗教界学习包括香港佛教界在内的宗教公益事业建设,既有必要,又具有相对便利的条件。

注:

①采访香港佛教联合会行政总主任张毅平居士的记录,采访人:莫岳云,周云。时间:2008年10月22日。

[1]高永霄.香港佛教源流[A].陈慎庆主编.诸神嘉年华:香港宗教研究[C].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138.

[2]香港年报2009,宗教与风俗[EB/OL].http://www.yearbook. gov.hk/2009/sc/pdf/C18.pdf.2010-12-18.

[3]觉真.香港佛教与内地佛教法乳一脉——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J].法音,2007,(7).

[4]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基本概况[EB/OL].http://www.hebredcross.org/bayrj/News_View.asp?NewsID=354.2010-12-18.

[5]宝莲禅寺[EB/OL].http://www.plm.org.cn/sch/home.php. 2010-12-18.

[6]释慧圆.佛教大光园慈善基金成立十周年[J].香港佛教,2010,(596).

[7]香港佛教文化协会简介[EB/OL].http://www.buddhism.org. hk/Simplified/about.asp.2010-12-18.

[8]香港佛教联合会:希望工程计划[EB/OL].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2010-12-18.

[9]王志利.杨洪,善行天下[N].公益时报,2006-04-06.

[10]香港佛教文化协会简介[EB/OL].http://www.bpt-buddhism. org/HongfaInfo.aspx?rId=242.2010-12-18.

[11]香港佛教联合会,致力发展医疗新报务[J].香港佛教,2010,(601).

[12]中国网:港佛教界人士捐近千万元救助内地农村特困患儿[N/OL].[2007-05-06].http://www.china.com.cn/overseas/ txt/2007-05/06/content_8211660.htm.2010-12-18.

[13]谭清华.300余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N].衡阳日报,2010-07-22.

[14]海内外宗教界援助5·12汶川大地震灾区纪实[J].中国宗教,2008,(6).

[15]佛诞公众假期十周年,全港佛教团体盛大庆祝[J].佛联汇讯,2009,(89).

[16]赈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突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民功德芳名[J].佛联汇讯,2010,(104).

[17]致全港佛教道场及善信的谢启[J].香港佛教,2009,(594).

[18]香港佛教联合会拨款百万,觉光长老吁踊跃捐输赈灾[N].大公报,2004-12-31.

[19]香港佛联捐20万印尼赈灾[N].大公报,2006-06-23.

[20]佛教团体盼社会减争拗[N].成报,2010-02-22.

[21]香港佛教联合会青少年中心[EB/OL].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2010-12-18.

[22]佛教青年康乐营[EB/OL].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 html.2010-12-18.

[23]佛教沈马瑞英护理安老院[EB/OL].http://www.hkbuddhist. org/index.html.2010-12-18.

[24]香港佛教坟场[EB/OL].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 html.2010-12-18.

[25]香港地球之友与宗教团体携手呼吁珍惜自然生命告别绿野“焚场”[EB/OL].http://www.foe.org.hk/welcome/gettc. asp?id_path.2010-12-18.

[26]大榄郊野公园修复计划[EB/OL].http://www.hkbuddhist. org/index.html.2010-12-18.

[27]高永霄.和谐与和平乃佛教文化的特质[J].香港佛教,2010,(601).

[2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0-10-28.

[29]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3.

[30](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

【责任编辑:董世峰】

The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 by Buddhism in Hong Kong:Its Status-quo and Enlightenment

ZHOU Yun

(School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Guangdong 510641,China)

The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 by Buddhism in Hong Kong is chiefly carried out by Buddhists’Federation,Cihui Foundation of Buddhism,Baolian Buddhist Temple and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Culture.The practice undertaken by these institutions includes education,the work of helping the poor,medical care, providing disaster relief,services for juvenile people,services for the aged,funeral and intermen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tc.The features thereof are that the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 and charities are pushed ahead and developed by making a good use of Buddhist culture,that a modernized mode of management is adopted for the running of the services,that a successful pattern of co-operating with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formed and that all the activities of the services are highly transparent.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dertaking is beneficial to the growth of the religious institutions’own.In the mainland’s societal building,we should,by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Hong Kong’s Buddhist institutions’public services,attract the participation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Hong Kong;Buddhism;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

C 912

A

1000-260X(2011)01-0086-07

2010-10-12

国家社科规划立项课题《当代宗教公益事业的地域特征比较研究——以粤港澳地区比较为个案》(08BZL01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粤港台慈善事业比较研究》(D2100130)

周云(1970—),男,甘肃陇西人,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宗教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公益事业联合会佛教
联合会动态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Seeking UNESCO's recognition for the baguette
公益事业与趣味活动并举,小黄狗以公益驱动环保
佛教艺术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爱让我们在一起——献给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们
公益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研究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