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鹤北局国有林区森林的经营

2011-04-12 19:25李凤华郑立生
关键词:森林资源造林林业

李凤华 郑立生 陈 明

(鹤北林业局,黑龙江 萝北 154212)

黑龙江省鹤北国有林区是我省森工最重要的国有林区之一,是森工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生态地位显著。但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当前普遍存在可采资源锐减、龄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如何做好森林经营工作对其今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森林经营现状

鹤北林业局上世纪80年代末,可采伐利用的成、过熟林面积占林地总面积近50%,经过短短20多年的超量采伐利用,森林资源出现了中、幼龄林比重不断加大、可采资源锐减、龄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2010年资源台账显示,鹤北林业局有林地面积为341 052hm2,其中:幼龄林98 227hm2、中龄林144 389hm2、近熟林81 666hm2、成熟林15 837hm2、过熟林933hm2,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28.80%、42.34%、23.95%、4.64%、0.27%;有林地蓄积为32 315 977m3, 其中:幼龄林4 923 600m3、中龄林14 687 893m3、近熟林9 824 040m3、成熟林2 651 970m3、过熟林228 474m3,分别占有林地蓄积的15.23%、45.45%、30.40%、8.21%、0.71%。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可供采伐利用的成、过熟林的面积占有林地面积的比例不到5%,蓄积占有林地蓄积的比例不足9%;同时,采伐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是采伐方式由以主伐为主向以抚育伐为主转变,抚育伐比重逐年提高。二是由于公顷蓄积和公顷株数低,导致采伐强度低,相对作业成本偏高。三是由于资源状况的改变和受超负荷木材产量的影响,造成伐区作业面积大,伐区分布呈现“高、散、远”的特点。为了保持林区社会安定,维持林区经济正常进行,林业局每年还必须采伐一定量的中龄林森林,致使当前总体森林资源的质量、数量进一步恶化,森林资源的增长更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需求的增长。

由于长期过度的采伐利用,对后备资源培育及中幼龄林抚育的经营过程重视不够,森工林区出现了森林蓄积密度小、林分结构不合理、林木生长量低等诸多问题,不利于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鹤北林业局森林蓄积密度只有94.75m3/hm2,仅为建局初期的50%左右。而且长期以来,由于森工系统在森林经营、森林培育方面仍实行计划管理模式,多年来,鹤北林业局在荒山荒地、疏林地基本没有的前提下,为了保证完成造林任务,不得不在林冠下营造大量的人工林;由于企业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每年用于人工林透光的采伐限额极少,满足不了实际需要,致使大多数在林冠下营造的人工林得不到有效的透光抚育,长期以来,所进行的透光抚育只是割除林下的灌木及杂草,对解放下层人工林、促进人工林的生长起不到根本作用。2010年全局林木生长量为964 980m3,平均每公顷2.83m3,生长率也只有2.98%,而根据专家研究,森工林区第一地位级的森林年均生长量应该达到每公顷10~12m3、生长率应该达到6%~8%。

2 森林经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2.1 加快推进造林绿化,稳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

经过多年的造林绿化,鹤北林业局的造林绿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最高每年造林任务都在10万亩以上,最少的年份也在1万亩左右,但质量和效益,与“质为先”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营造林及投资机制与林业历史性转变的要求还很不适应。

从造林上看:一是没有完全做到因地制宜,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公益林建设,普遍忽视封山育林这种省钱省力、对生态保护影响小的方式;商品林建设,普遍忽视对原生植被的保护和对地力退化的关注。二是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工造林模式,致使公益林建设未能充分体现追求生态功能最大化的价值取向,商品林建设未能完全体现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三是没有真正做到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相结合。普遍采用单一树种造林,忽视多树种混交;注重前期表现好的速生树种,忽视后期有潜力的乡土树种;重视种植乔木,忽视种植灌木。

从森林经营上看:森林经营随意性大,要么没有森林经营,使林子处于一种纯自然的状态,“有绿色,无资源”;要么过分追求经济收益,以森林经营为名,采大留小,采好留坏,超强度间伐,造成森林质量下降,走到了森林经营目标的反面。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没有专项资金投入,加上用于抚育伐的采伐限额未能有效落实,再加上基层林业局为了利用有限的采伐限额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中幼林抚育和纯林改造未能有效地开展。

从投资机制上看:一是投资标准不尽合理。当前森工系统人工造林每亩投资一般为400元,而封山育林每亩5年只有几十元,导致各地轻封山育林而重人工造林。人工造林中,由于红松等珍贵树种的种苗费的成本较高(当前为180~220元/亩),而上级并没有按树种分类制定生产单价,致使森工林业局在红松造林苗木不能自给的情况下,普遍营造种苗成本较低的红皮云杉,既不利于乡土珍贵树种人工林的营造、发展,有时甚至会出现不适地适树的现象。二是资金完全按计划管理存在弊端。导致重计划争取、轻计划落实,重计划完成、轻质量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重复造林现象。

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进一步加强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加快森林后备资源培育,逐步建立天然林保护长效机制,使森林后备资源总量显著增加,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明显提高,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

二是在巩固以往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山坡地的退耕还林工作,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加强工程森林经营,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减少林区的水土流失,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三是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珍贵大径材林,尤其是要制定对木材基地建设、森林经营工程、珍贵阔叶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培育等相关的贷款、税收、补贴、保险等扶持政策,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经营管理力度,有计划、有目的地扶持建设优质珍贵树种大径材基地,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供给能力,有效缓解木材供需矛盾。

四是本着宜造则造、宜补则补、宜抚则抚、宜封则封、宜改则改的原则,通过人工造林、森林抚育、森林改培、低质低效林改造、封山育林等有效措施,大力培育森林资源,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的面积和蓄积。

2.2 全面加强森林经营,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和效益

完善森林经营政策,推进经营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全面加强森林经营,促进森林可持续利用,有效地解决当前经营管理粗放、质量效益低下的问题,提升森林功能效益,增强森林产品的供给力。

一是在实施森林抚育补贴的基础上,实施造林、良种育苗、低产林改造、森林保护、资源管理投入等一系列的补贴制度,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产权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森林经营。

二是加快建立森林经营技术体系,确定公益林和商品林最优经营模式,推动分类经营向纵深发展。推进建立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森林经营新体制,科学地进行更新造林、抚育间伐和低产林改造,结合林业产业发展,全面推进森林经营,加快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

2.3 加大依法治林力度,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加强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林业立法、执法和普法工作,提高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依法行政能力,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一是落实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和完善重大林政案件和营造林质量责任追究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二是制定出台林地保护管理、林木采伐管理、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管理、林业工程质量监管等规章制度,健全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法律保障。

三是加强林区森林公安队伍的建设,加大林业执法和监督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杀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和巩固林业建设成果。

四是做好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监测、应急处理、灾害防控工作,确保现有森林资源的健康与安全。

2.4 坚持科技兴林,增加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林业生产和资源管理的重要推动力量,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突破、带动作用,构建林业科技产业链,提升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加强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林业生物产业发展、数字林业、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等重点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尽快突破长期制约林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

二是加强科技推广服务,加大林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示范,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建立科技普及平台,实施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以林业科技助推林改,提高职工森林经营技能。

三是扎实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利用与发展标准体系建设,建设标准化示范区,强化相关标准的实施,推动实现从种苗培育、造林更新、抚育管理到利用管理等各环节的标准化。

四是加强良种基地建设,实施林木良种补贴制度,大力培育和开发乡土树种,积极引种优良树种,全面提高良种壮苗生产能力。推广先进的林业分类经营技术和经营模式,强化林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

五是进一步加大对当前在职人员的林业科技教育的投入,通过集中培训、专项学习等方式对在职技术人员、业务干部进行知识更新,培养不同层次合格的科技人才,依靠企业自身的科技进步提高森林培育的效率和木材工业的科技创新力,增加市场竞争能力,实现科学发展。

2.5 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基础建设,提高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

强化森林经营管理工作,加快构建现代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提高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监督水平,着力夯实现代林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一是强化各级林业管理队伍建设,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系统的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提高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二是加强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监测与评价,稳步推进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深化森林资源监测的优化改革,逐步构建技术先进、反应灵敏、准确高效的森林资源和生态改善综合监测体系。三是优化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统一森林资源监测标准。目前一类、二类、三类调查部分技术标准不统一,信息难以共享,需要将一类、二类、三类标准相接轨。按照国家林业局信息化的行业标准,建立与森林资源监测基础信息一致、监测周期协调的生态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有效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增强系统服务功能。采用先进技术方法。现代化的监测是以各种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大量、综合的信息分析为核心,以林相信息、地理信息、遥感信息、GPS信息、各类专题信息、资源档案数据、各类调查、核查数据等为基础,建设一个网络化的大型关系数据库,以该数据库为平台,采用“3S”技术开发各种具有生态定位(落实到山头地块、家庭户号)、具有时效性的应用、分析、评估、预测、预报等系统。当前特别是提高三类调查的技术水平,使三类调查的数据直接应用于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增加资源监测内容。为适应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森林资源监测体系首先将森林及其环境作为一个功能系统整体进行监测,揭示生物、环境各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力求实现对森林有关的生物质能源、非木材林产品、湿地资源、野生动物等多资源的监测,力求实现对生物多样性、森林健康、固碳释氧、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多效益的监测。加强组织机构和监测制度建设。从体制和组织形式上保证对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动态、静态的有效监测。建立一支从基础信息采集、基础信息管理与维护、应用系统与程序开发、网络维护,到监测成果跟踪服务的稳定队伍,并通过对监测成果应用效果的评价和监测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监测体系。四是强化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管理,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五是构建森林资源效益评估和经营评价标准体系。六是保障森林培育所需的采伐限额,单列单批,确保森林培育生产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只有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才能加快森林资源的培育步伐,使鹤北林区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才能保持林区的社会稳定,才能促进林区全面、快速、协调的发展。

猜你喜欢
森林资源造林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land produces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新形势下北方森林资源保护探讨
新形势下加强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