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职院校人文课程教学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2011-04-12 19:25郑继海吴晓璇
关键词:人文精神校园文化人文

郑继海 吴晓璇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和社会区域为依托,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大学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和落后。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升其文化素养,陶冶其道德情操,丰富其精神生活都离不开人文课程这个思想、文化的教育主阵地。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层次、精神境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除了对其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人文素养的教育、启蒙与陶冶,否则极可能导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人文精神的缺失。

1 当前高职校园文化人文精神缺乏的表现

1.1 人文素养缺失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只重视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忽视对文学、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了解,在文学修养、情操陶冶、课外阅读等方面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部分学生对于现代社会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也不甚了解。这显然不符合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影响了校园文化人文精神方面的发展。

1.2 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社会公德意识是校园文化精神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种社会思潮和互联网文化的冲击,附带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方面的修养。不仅如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在社会实习、见习以及顶岗实习期间接触到的一些世俗化的生活,也激发了他们的各种欲求与渴望,最终导致对自己的道德要求降低,只关注自己的现实利益,对社会、对他人漠不关心。

1.3 社会责任感匮乏

市场竞争激烈,功利主义盛行,也导致一部分高职学生缺乏理想信念。只重视个人的成败、爱情的美满和家庭的幸福,胸无大志,缺乏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对国情、民情及校情漠不关心,缺乏对法律权威地位的认同,致使大学生极端利己主义思想的产生和社会责任感的匮乏。

1.4 价值追求物质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校园文化的商业气息渐浓,弥漫着“拜金主义”、“权力至上”等社会意识。部分高职学生更把名誉、地位、财富作为判断人生幸福的标准,追求享乐成为人生唯一目标。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只不过是为自己积攒财富的手段,热衷于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功利味十足。

2 人文课程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建设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凭借一定的载体和媒介,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人文课程的目的性价值超过工具性价值,重在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能为高职院校积淀浓厚的文化底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2.1 人文课程课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校园文化的核心和本质是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人文课程是重要的一课,可以说,人文课程课堂是最直接最方便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阵地。

人文课程主要应包括哲学、历史、法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与社会思想与价值观等课程。作为文化的精华,必然对古往今来的社会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文化传统、行为模式等进行了吸取和继承,从而形成了有特色的文化体系。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对人类优秀的人文精神大力弘扬,必然会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文化创造活动之中,从而使人文课程课堂成为大学生汲取综合知识、滋养人文精神的圣地。

人文课程内容丰富,优秀的人文精神不仅体现着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的成就,而且也反映了人们的价值标准、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及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特征。其内容不仅是古今中外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具有很强的示范功能,不仅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言行,而且还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们的品德情操,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完善自尊、自强、自信的优良品德。通过该类课程的宣导,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格调和人生品位,引导大学生弘扬先进文化,呼唤人类文明,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文课程的开设对校园文化建设还将起到其他课程所不能及的推动作用。

2.2 人文课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标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多元价值观念的交错,各种思想意识的激荡,致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更多挑战。没有较雄厚的人文素质作基础,大学生是很难抵御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夹带而来的污泥浊水的。

传承民族历史,创建现代文明,这不仅是高校人文教育的目标,而且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人文课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传统文化蕴涵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人文课程积极弘扬民族精神,用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化教育学生,感化学生,并使其在现实环境中与新时期的文化创造活动相结合,以培育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价值追求,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进而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时代,网络文化正在逐渐支配人们的行为和观念,人文课程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分析网络中出现的各种纷繁芜杂的信息,用批判的精神借鉴吸收,以达到明辨是非的教育目的。

可见,人文课程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既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又可以提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生活品位。

2.3 人文课程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加强和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人文课程具有提高人文素养教育的天然功能。人文课程所展示的真、善、美,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客观环境。大学生通过学习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感、审美情趣,从而张扬个性,健全人格,增强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校园文化的独特气质在于它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更在于它是一种精神的凝炼,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也可以说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以,在以弘扬人文精神为主旋律的人文课程教育中,思想道德、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心理素质等等都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当然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最直接的阵地和载体,它的开设势必会提升当代大学生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感悟和认知能力,而人文课程在大学生人文素养、情感意识培养方面所承担的作用也获得了越来越多高校的认可。

2.4 人文课程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深化和发展

校园精神文化的构建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对内能创设一个积极健康、奋发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行为模式的大学氛围;同时对外它表现为大学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精神风貌以及学校的个性和魅力所在”[1]。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应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传承大学精神精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赋予高职院校校园精神以新的内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对社会的历史使命感,推动高职院校不断向前发展。

《礼记·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而校园文化的灵魂与精髓就是校园人文精神。开发人文课程,把人文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时时刻刻以人文精神作基础,去理解自己的专业,探讨自己的人生规划。同时还要将人文教育贯穿于其他课程之中,加强与其他知识的融通性,实现人文精神与教学科研的相互渗透、彼此融合,进而使校园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促进学生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营造了民主与科学的校园氛围,进而形成符合社会期待的校园文化精神。

3 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改进

人文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简单而又繁复的结合。正确把握大学课程的定位,从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评办法等方面入手,才能使人文课程起到真正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3.1 正确把握人文课程的定位

当前,某些高职院校对于人文课程的建设,存在定位不准,教学维度把握不同,使人文课程处于边缘位置的不当做法,严重挫伤了师生的积极性。其原因主要在于,高职院校过于强调专业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或轻视人才培养的目的性价值。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施“文理兼容”的教育,将人文课程分别纳入理工科和文科专业的必修课范围,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人文精神的传授、民族精神的培养和道德情操的塑造,才能真正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品味。

3.2 改进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实施者、体现者。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提升教学效果。

精选教学内容。人文课程教学内容极其丰富,但因高职院校实习、见习以及定岗实习的次数较为频繁,真正的理论教学课时特别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做到精选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感受到丰富的具有思想性、启发性的人文精神,进而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他们被引领进入人文殿堂、体会到课堂的精彩时,他们的求知欲才会被激发,进而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

实行专题化教学。通过教学实践,整合课程中相关的内容、知识,形成小课题,然后集小课题为专题,进行专题化研究与教学。这样,既有利于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又拓宽了课堂知识的覆盖面,扩大了信息量,延伸了大学生的知识平台,真正达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此外,让学生参与专题的讨论与研究过程,使其在查找资料和准备课件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最后以小组代表的形式在班上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利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落实人文课程的教育功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3.3 改革人文课程考评办法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考评方法是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虽然这种考试有其必要性,但这种方式太过注重考核学生对于人文基本知识的记忆功能,而能够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成分少之又少,显然不利于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功能,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考评方法可以采用试卷考核与平时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各占约50%的比重,甚至适度增加平时考评的比例。平时考评以出勤情况、听课笔记、课堂参与、读书心得以及课外、校内的表现等作为考核内容,着重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当然,试卷考核除了考核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之外,也要注重学生思想的提升和思维方式的改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重视物质文化即硬件建设,更要注重精神文化即软件建设。人文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文课程的功能和作用,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增设文、史、哲、艺术、音乐、美术、书法等人文课程,培育校园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促使人文精神向各学科渗透,发挥人文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的作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品位、整体性发展。

[1]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0.

[2]尹韦.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4).

[3]谭伟平.我国大学人文课程设置刍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5,(7).

[4]李洪,栾兰.浅谈高校设置人文课程的价值[J].高校讲坛,2010,(9).

[5]张立华.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思路和举措[J].现代教育管理,2006,(2).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校园文化人文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人文社科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