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对策

2011-04-12 22:50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竞争要素

黄 芸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福建 厦门 361102)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通过贸易分工,生产并出口比较优势产品,各国都会带来福利的改善。按照这种思想,发展中国家应该利用其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从而可以改善其福利。但现实却是发展中国家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后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出现福利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且不断恶化的现象。

由于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主导的国际大市场,产品的竞争主要靠的是科技,继续按比较优势理论主导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贫困化增长”现象。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大多数偏重于出口,贸易依存度比较高,而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和附加值都比较低,发展中国家获得的是很少一部分的加工劳务费用,发达国家通过技术专利等手段获得大部分利益,其结果是,发展中国经济增长越快,贸易条件恶化越严重,以致社会福利下降程度远远高于产量增加对社会福利的改善程度,出现“悲惨的增长”——越增长越贫困。二是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具体表现为发展中国家面临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性产品供给增加、需求萎缩和贸易摩擦增多的困境。原因是,这些产业技术要求不高因而进入门槛都不高,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这些产品的供给增加,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同时这些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少、产品质量不高的产品的需求大多都是缺乏弹性的,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国际市场上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不断减少,国际市场价格不断下降。且由于这些产品的替代性强,发达国家为了实现国内的充分就业,往往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经常处于贸易摩擦之中。

最后结果是,发展中国家无法摆脱掉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命运,将永远成为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导致产业结构的低级化和僵化,使其长期处于国际生产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当重新审定按比较优势理论确定其发展模式和主导产业的合理性。发展中国家只有克服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把其比较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运用科技大力发展高技术产品和多样化产品,运用科技和创新争取处于国际产业链的高端,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1 何为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相对低于另一个国家或劳动生产率相对高于另一个国家所产生的优势。比较优势有两种测量尺度,相对成本的差异和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1.1 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克服了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无法解释一国两种产品生产成本都低于另外一国,但两国在该两产品中同样存在贸易现象的弊端。比较优势的理论主要包括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瑞典经济学家伊莱·赫克歇尔和伯蒂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H-O理论)。

1.1.1 比较成本说

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提升福利水平,分享贸易分工利益。

1.1.2 H-O理论

伊莱·赫克歇尔与伯蒂尔·俄林从国家间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各国间比较成本的不同的原因,一个国家集中生产和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相对富裕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

1.2 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浪潮下,国际贸易迅猛发展,以相对成本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越来越不能合理解释现实情况及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战略制定。比较优势理论具有很大局限性。

首先,该理论无法解释“里昂惕夫”现象存在的原因;其前提条件现在很多无法满足,如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流动在世界范围内可以快速流动及当今科学社会技术突飞猛进等。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所讲的比较成本是对该国的产品进行比较而言的,但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消费偏好的差异,一国比较成本较低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

再次,在现阶段,一个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最主要的是产业竞争力。具有比较优势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如果单纯根据资源禀赋来确定自己的国际贸易结构,企图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出口导向,就会跌入“比较优势陷阱”。

从上可知,单纯的比较优势,不一定能成为竞争优势。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对外贸易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比较优势上,需要将这种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2 何为竞争优势

2.1 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

上世纪60年代后,国际贸易出现新的趋势——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构成国际贸易的主要部分、产业内贸易比例不断上升,这种现象无法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加以解释。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在继承发展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代表作就是其著名的三部曲,即《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

波特认为,一国的繁荣不是通过继承而是通过创造得来的。由于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以传统生产要素为比较优势的国家很快就会失去竞争力,竞争优势才是一国财富的源泉。一国繁荣的根本原因在于该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表现在处于主导产业内的企业具有强的创新能力,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

他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是由一组决定因素及其辅助因素决定的。决定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状况;国内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的状况;企业的战略、市场结构和同行竞争状况四个基本因素,这四个决定因素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强化是一国创造竞争优势的动力。辅助因素是指机遇和政府。由于这些因素在一个国家体系中作用不同,因而形成了各国不同的竞争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波特进一步发展了竞争优势理论,创立了新竞争经济学,他指出一个国家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一个基本途径是产业集聚(cluster)。

2.2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易于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

2.2.1 区别

(1)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完全竞争及各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变,资源、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为假设条件,而竞争优势理论则相反。

(2)比较优势解释产业间贸易,体现国家(地区)间不同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和相对优势,主要强调不同国家(地区)间产业分工和产业互补的合理性。而竞争优势解释产业内贸易,体现的是国家(地区)间相同产业生产率的绝对优势,主要强调国家/地区产业竞争和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

(3)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为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初级生产要素。而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的决定因素包括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与支持产业的状况、企业的战略、市场结构与竞争对手的情况,其中生产要素包括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要素,高级生产要素决定一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4)比较优势是强调要素的禀赋,是靠先天既得的,是静态的。而竞争优势强调后天的创造性,是动态的。

(5)在一国产业结构升级中起到的作用差异。比较优势容易形成发展路径的依赖,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而竞争优势则很好地利用技术和创新因素带动一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2.2.2 联系

(1)竞争优势理论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发展和深化比较优势。影响比较优势的初级要素同样包含在竞争优势的决定要素之中。比较优势注重要素的量,竞争优势在量的基础上转向注重要素的质及产品市场的需求档次。

(2)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者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只有通过竞争优势才能真正体现,如果缺乏国际竞争力,该国的比较优势无法实现。相反,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产品),往往较难形成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

(3)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各国(地区)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竞争优势强调的是各国(地区)相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都是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3 发展中国家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途径与方式

可以看出,如果发展中国家利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专业化生产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初级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技术含量高的产品,随着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给增加、需求的减少,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贸易摩擦的增加,带来产业结构的低级化和僵化,使其长期处于国际生产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出现贫困化增长,最后落入比较“优势陷阱”中。发展中国家要跳出比较优势陷阱就必须打破比较优势产业发展的刚性,改变上述传导机制,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形成良性循环。发展中国家应当就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巩固和强化现有比较优势,运用科技和创新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生产力水平、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在低成本方面创造产品的差异性。

发展中国家应当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将资本和高新技术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结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资本和技术投入,提高其技术密集度,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智力劳动密集型),形成同类产品中的低劳动成本的竞争优势。

第二,进一步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规范市场竞争,避免过度竞争的发生,特别是增强在国际原料采购中的买方垄断能力,增强议价能力,降低原料成本。

政府应规范本国企业行为,防止本国企业国际原料采购中的“窝内斗”, 造成产品成本增加,挤压利润空间。同时应当充分发挥引导、扶持和保护作用,引导资金、技术向高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扶持和保护关键性、幼稚产业。

第三,加强技术引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改变传统的市场换技术的观念,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同时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过去我们认为,只要开放市场,技术就会随之而来,所以通过引进外资可以引进大批技术。但是中国的实践表明,这种路子是失败的,现在市场是让出去了,换来的技术是第二流或第三流的技术,而原有技术也丢了,因为真正的高端核心技术根本无法用市场换来。另外,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中国家应当增加高科技产业外资的比例,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同时,由于发展国民经济所需要的核心技术、系统研发能力,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获得,所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根本还得靠自主技术创新。发展种国家应当健全研发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和企业的研发活动,重视和加快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增加中间附加值。

产业链,就是把加工顺序相联、空间距离相近的各种产业联结成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的产业序列,俗称“龙形经济”。通过拉长产业链,对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深度加工,节约资源,增加附加值,从而达到介入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较大、科技含量高的一环的目的。

第五,转移主导产业,确立新的主导产业,从资本与劳动等初级要素相结合的产业转向资本与技术等高级要素相结合的产业。

发展中国家应当充分利用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带来的盈余外汇,扶持和发展先导性高科技战略产业(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把国内投资向附加值高、科技投入比例高的产业,从而培育出新的优势产业,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主导的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最终表现为科技的竞争,一国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成本差异优势很容易失去。发展中国家应当克服比较优势缺陷,以比较优势为基础,通过技术和创新的力量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只有这样发展中国家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分得更多的利益,带来本国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发展。

[1]刘建江.比较优势理论简述[EB/OL].财经价值中国网,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Artic/e/2006-3-12123098.html.

[2]杨大鹏,熊贝妮.“市场换技术”遭受挑战 核心技术还靠自主创新[N].经济参考报,2005-11-30.

[3]王佃凯.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贸易战略选择[J].经济评论,2002,(2).

[4]宁冬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的两难选择[J].商业研究,2005,(18).

[5]李洁,俞晶.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战略[J].北方经贸,2006,(2).

[6]黄晓晖,唐银成.升级比较优势,发掘竞争优势[J].价值工程,2007,(7).

[7]李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创建竞争优势的途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猜你喜欢
劳动密集型竞争要素
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丢
碎片化培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感谢竞争
也谈做人的要素
中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度性研究
劳动密集型企业职工薪酬现状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