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2011-04-12 22:50彭恩嘉高守清
关键词:农民农村体育

彭恩嘉 高守清

(河西学院 体育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历来非常关心的重大问题。2006年2月21日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了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体育总局出台《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这是政府为农民办的又一件实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举措。随着这一宏伟工程的启动和实施,农村体育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三个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 现阶段我国农民对体育文化价值的认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农民的生活已经由“温饱型”向“享受型”的方向转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正在从封闭稳定型向开放变动型转变。但是,这种转变是初步的、局部的、缓慢的。受几千年农耕文化和农民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束缚,农民对温饱生活以外的需求,还只是一种奢望。现阶段我国农民虽然已经解决了温饱向小康社会迈进,对体育的需求还表现出消极的、冷漠的态度。对农民来说,体育需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需求。农民对体育价值的认识还远远不能适应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农民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社会、心理、交往、娱乐的价值。“即使体育认知水平较高的富裕农民,也未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1]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文化各不相同,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的农民对体育文化的认识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农村体育发展的规模、水平和速度,归根到底还要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为农村体育提供的物质保障,取决于经济发展带来的农民收入的增加,刺激农民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以及体育的消费意识。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农民对体育文化价值的认识和需求,是众多因素中最为直接的因素之一。

2 现阶段我国农民对文化需求的心态变化

农民文化心态和生活观念的改变,是农村改革发展的结果,是农民生活,农村经济、文化、政治的综合反映。了解农民文化心态,对培育农民的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农民文化心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农民生活方式开始向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转变

过去农民的生活艰辛,日子过得苦,生活方式单调乏味,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在很多的日子里都是为生活而煎熬着,过去动荡的年代给农民的心理留下好多痛苦的痕迹。可是,现在的农民不为吃、穿、用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而发愁了,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方式开始趋向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80年代左右出生的年轻人,受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吃、穿、用都或多或少带有城市人的色彩,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愿望日益增多,农民不再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生活的目标开始向高层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2 农民的消费开始向享受型和娱乐型转化

农民的生活消费观念有了新的变化,“吃喝讲营养、穿戴讲漂亮、住房讲宽敞、用品上高档”,消费观念已经从传统的消费观念走向新的消费观念:(1)从生活消费型向享受消费型转变;(2)从物质消费型向娱乐消费型转变;(3)从永久消费型向时尚消费型转变;(4)从乡村消费型向城镇消费型转变。农民消费观念的改变,是农民收入增加的具体反映,从中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消费意识发生变化的一种趋势。经济是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带动体育文化的发展。因此,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不仅影响农民参加体育健身的积极性,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体育消费以及体育意识发生变化。

2.3 “以农为本”的观念开始向农、工、商结合的观念转变

农民的经营观念已经从“以农为本”走向农、工、商结合的经济模式,什么赚钱做什么,哪里有钱哪里赚,有钱开个小商店,忙里偷闲赚个油盐钱,是改革开放的政策放开了农民的手脚,那种“以农为本”,重农轻商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满足现状、安于现状、小富即安已不再是大部分农民的生活观念。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市场行情安排自家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产经营形式,日益增多的生产经营种类,改变着农民的传统心态。随着未来农村体育设施的逐步建立,体育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民会逐步形成经营体育项目以及体育娱乐消费的意识。

3 现阶段农村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依据包括主体人群的生活质量,因此评价小康社会就不能回避9亿农民这个最大群体。”[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农民不富裕,国家就不能富裕,农村体育不发展,国家的体育就不能全面发展。“没有9亿农民的体育健身,就没有中华民族身体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体育强国就成为一句空话。”[3]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体育文化的先进和落后,体育人口的比例,如果没有农民的参与是不能衡量一个国家群众体育发展程度和水平的。实施农民健身工程,是将先进和健康的体育文化传播到农村去,不断转变农民传统的体育观念并产生新的观念的过程,让农民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魅力,蕴涵着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曾说过:“现代社会对体育的需要是由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的。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是社会成员享受各种权益,在体力、身心、精神、道德和个性等方面全面发展。”[4]农民健身工程是政府对农民生活和健康的关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显著特征,意味着农村体育的构建代表着中国先进体育文化在中国农村的创新,代表着中国先进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群众体育文化发展和创新的方向,具有大众文化传播的特点和性质,是全人类体育文化的一种最大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创新出来的物质文明是我们当今这个时代,农民生活和农民自身得以发展的最有意义的财富。现阶段我国农村体育薄弱,还不足以实现这个理想。农村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也要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3.1 要充分发挥城市体育文化的辐射作用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城市是一定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从一开始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结晶,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先进水平和方向。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城市是文化实体,城市是文化的体现。每一个城市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和繁荣程度而产生自己的文化特质。城市体育文化是城市人互动的条件,是城市人生活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为城市为人流、物流、财富流、信息流大量频繁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场所。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历史地形成了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又有着不同的特色。“城市文化在交流和发展中呈现出远离传统,趋向共同性的势头,并向城市四周辐射,这是城市天然的属性和功能。”[5]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城市体育文化的功能。依托城市体育文化的优势,才能带动乡(镇)、村体育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充分发挥当地大学体育文化的优势

根据农民文化形态的变化和需求,当地大学有义务和责任承担起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和宣传的任务。研究农村体育文化也是一个时代的课题,特别是体育专业要立项进行研究,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和体育比赛,怀着对农民的忠诚,对农民的热爱,建设未来农村的愿望,把体育的魅力送到农民兄弟的田间地头,这对于学校、教师、学生都是一种相当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从专业发展和调整的眼光来看,未来农村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重点,农民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体育专业要在农民健身工程中主动担当起应有的角色,建立健全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和服务体系,保障农民体育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为学生创造实践和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农村体育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扎根农村体育事业,为农村体育事业服务。

3.3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要与农村学校教育相结合

农村学校是农村体育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农村学校教师是当地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要发挥体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要发挥学校的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因为,农村学校给当地农民留下的文化影响是深刻的。农村学校的现状还不足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没有经费保障,体育设施匮乏。这实际上是城乡教育不公平的一种普遍现象。国家体育总局实施农民健身工程,如果根据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进行体育设施建设,高兴的不仅仅是当地的农民,而是千家万户的农民子弟,其意义是深远的。不仅可以加强农村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而且为农民创造了在农闲时间进行文娱活动的场所,有利于农村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构建,有利于不断缩小城乡体育教育的差别,保障和维护农民体育人权的公平实现。

3.4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要着眼提高农民的健康意识

现阶段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病辍学的学生家庭不少,农村有这样一句话:“家里没病汉,赛如小富汉。”农民的经济收入是屈指可数的,而农民的支出远远超过了实际的收入,如果家庭成员有个意外,农民是难以承受的。很多情况下,农民有病不能得到及时的医治,小病养大病,顾及成为家庭累赘,自己放弃治疗。事实上,农民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农村医疗条件差,就医难,缺少必要的医疗保障措施。农村环境卫生、家庭卫生、个人卫生、人畜水源、人畜隔离状况,都需要进行改善。在家务农的农民劳动强度的提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大量的劳动力流入城市务工,青壮年劳力减少,迫使在家维持生产劳动的人员劳动强度加大,生活没有规律,休息得不到保证,农忙季节时间不等人,带病劳动,长年累月,日积月累,身心疲惫,抵抗力下降。从根本上要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要着眼提高农民的健康意识。

3.5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要注重调适农民的心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民群体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而事实上,农民群体心理问题凸现,特别是问题青少年人数的增多,成为家庭和谐问题的关键,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道瓶颈,也是社会和谐发展中不稳定因素。农民群体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复杂的,社会根源是很深的。而农民群体心理问题的调适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的现实问题。实施农民健身工程对调适农村社区和谐、文化和谐、家庭和谐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减少问题青少年的出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使体育的文化价值在中国主体人群中得到充分的实现,让农民有一个宣泄情绪和张扬个性的场所,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工程本身的价值。

4 结语

在农村经济发展还不平衡的现阶段,农民对体育文化价值的认识还处在相对模糊的状态,对体育文化的需求随着村社富裕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构建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价值的举措,必须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发挥城市所具有的辐射作用、当地大学的宣传和服务作用、农村学校的基础作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应该与强化农村经济相结合,与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以提高农民的健康意识为目标,让我们的每一项工作带着特有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到农民生活的每一个场合和角落,以文化的力量支配和影响农民的健康行为和观念,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体育文化氛围,使他们能够自觉自愿地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营造出一个崇尚健康生活、体育气氛浓烈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1]潭小勇.湖南省城郊富裕乡村体育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5):591~592.

[2]邓毅明,武晓君,曹杰.我国大众体育中农民体育问题浅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4):29.

[3]马成亮,郝建峰.山西农村全民健身活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2):9.

[4]吴香芝,王明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体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3.

[5]殷京生.试论城市文化的特征[J].宁夏社会科学,2003,(1):49~51.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体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