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厌学心理问题探究

2011-04-12 22:50
关键词:智能心理高职

汤 洪 俊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已占全国高校学生总数一半左右,因此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高职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问题。努力学习是高职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途径,而厌学心理已严重影响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 高职大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大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社会原因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体制不健全,有些高职大学生尽管学习成绩不好,而其父母由于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往往可以帮助其找到较好的工作。“据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不同阶层子女受高等教育后的结果不平等,父母社会地位愈高,权力愈大,社会关系愈多,动员和利用这些资源为子女求学和就业服务的能力就愈大,而出身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就业就比较困难。”[1]因此,找好工作靠关系,而不靠成绩,这种错误思想影响了高职大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再加上在其他原因的影响下,部分高职大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

当前,高职大学生存在着就业难问题,就是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也不一定找到好的工作,“学得好不如嫁(娶)得好”已成为不少大学生的一种理念,因此,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打扮自己,寻找好的男(女)朋友等与学习无关的方面上去了,久而久之产生了厌学心理。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社会上对高职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偏见,错误地认为高职大学生就是到公司或企业里做力气活的人,是低人一等的,理论学习对高职大学生不重要,重要的是到公司或企业实践。这些错误的观念误导了高职大学生对自己身份和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知,让高职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而自卑心理会加剧学生的厌学心理。

1.2 学校原因

本世纪初,高职院校为了发展,纷纷扩大招生,而教师数量的增长幅度低于扩招的幅度,导致教师数量相对不足,许多高职教师每周要上16节以上的课,如此繁重的教学负担,让部分高职教师对于学习不认真的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这会使学生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同时,有些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不到学生的认同,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很多门功课都采取“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因此,有些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期末采取临时“突击”的方法,往往会通过考试,这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有些教师抱着“老好人”的态度,对学生要求过松,这也会让学生放松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从而将兴趣转移到其他方面。

尽管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很快,但是如果从发展时间来界定,我国高职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成熟的适应高职大学生学习的教育模式,这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1.3 学生自身原因

1.3.1 学习自觉性较差

高职大学生相对于本科大学生来说,学习的自觉性较差。经历高中三年的刻苦学习,许多学生认为需要好好休息一下,他们来到高职院校,进入一个学习和管理相对宽松的环境,学习压力减小,这些原因使一些学生在学习方面产生了惰性。

1.3.2 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要求

高职教学同高中教学存在很大差异,高职教学进度较快,许多内容需要学生自学,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监督没有高中严格。有些高职大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要求,再加上学习基础较差,一些学生学习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对学习产生厌倦。

1.3.3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在就业难和社会上对高职大学生存在偏见的背景下,有很多高职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与学习目标,他们感觉前途渺茫,认为学不学都无所谓,还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因此,他们沉迷于娱乐,将学习任务抛之脑后,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上课睡觉、玩手机。

1.3.4 沉迷网络

在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对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正确利用网络会帮助大学生学习,但是网络也会让一部分大学生成瘾,从而使其丧失对学习的兴趣。现在的科技很发达,利用价格不高的手机就可以上网,这提高了互联网在大学校园的使用率,但这也为部分学生沉迷网络提供便利条件,许多学生在课堂用手机上网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网络上那刺激的游戏、低俗的小说等往往吸引学生,会让意志不强的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网瘾,这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2 解决高职大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针对高职大学生厌学心理,社会和学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促进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

2.1 社会方面

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坚持“四个尊重”原则,帮助高职大学生就业,并给以合理的待遇,让高职大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要加快改革,健全用人机制,通过法制的手段来规范单位的用人,努力杜绝找工作靠关系走后门的现象,实现就业的公平、公正,让优秀的高职大学生能够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在“学有所用”的社会氛围下,高职大学生定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2.2 学校方面

2.2.1 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正确看待高职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学校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例如:请优秀毕业生做讲座、主题研讨、辩论、演讲等方式,让学生对高职教育和学习等关系到学生发展的重要思想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要让学生知道:高职教育是我国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高职教育不是高等教育中低人一等的教育,高职大学生在社会上同本科生一样大有所为。学习是高职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知识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础。

班主任和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真正了解学生。对有厌学心理的学生,要了解其厌学的原因,认真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摆脱厌学的心理。绝大多数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真诚帮助,他们对老师细心的教育一般都能接受。

2.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从企业和高校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扩充到一线教师队伍中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对教师师德的教育和教学技能的培训。作为任课老师,要摈弃“高高在上的思想”,认真倾听学生对教学的看法,向教学优秀的教师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喜爱自己所上的课程。

2.2.3 完善考核方式

合理的考核方式往往会推动学生的学习,而“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方式会让部分学生只重视期末考试,不注重平时学习,这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高职院校要结合课程特点,完善考核方式,要坚持从严考核和全面考核,改革“一考定成绩”的做法。

2.2.4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

班主任要组织学习好的同学,尤其是班干部和学生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任课老师要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对于学习不好的学生要个别辅导。只有真正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才能很好地疏导学生的厌学心理。

2.2.5 积极探索适应高职大学生学习的教育模式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因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特长,如果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激发他们的智能潜能,就能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没有智力的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智能结构类型的不同。所以,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的培养对象在智能类型上的差异,决定了两类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它们是两类不同类型的教育。”[2]因此,应该依据高职教育的目的、性质和特点和高职大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应高职大学生学习的教育方法和模式,让大学生能认识自己的智能特长和学习特长,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动性。

2.2.6 帮助学生摆脱网瘾

上网成瘾越来越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上网成瘾的高职大学生应该帮助他们摆脱网瘾,使他们重新回归到正确的学习和生活的轨道上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教育,要对上网成瘾的学生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二要引导,要引导他们参加积极有益的集体活动,以分散他们对网络的注意力。三是帮助,让优秀的学生尤其是他们的好朋友帮助他们逐渐减少上网的时间,减弱对网络的依赖性。四是激励,对于网络成瘾的学生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觉得“真实的世界”比虚拟的网络世界更加精彩。

3 结语

高职大学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技能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然而,部分高职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厌学心理,这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社会和学校应该有的放矢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努力学习,使其成为高素质人才。

[1]傅乃芹.“读书无用论”为何在农村沉渣泛起[EB/OL].http://www.hebdx.com/tabid/63/InfoID/3076/Default.aspx,2010-03-23/2011-7-21.

[2]李国桢.高职不是高等教育中低人一等的教育[EB/OL].http://edu.enorth.com.cn/system/2009/05/22/004044552.shtml,2009-06-09/2011-7-21.

猜你喜欢
智能心理高职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