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与目标

2011-04-12 22:50
关键词:道路特色科学

王 茹 春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1]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这一概括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内涵。有学者根据十七大报告这一完整而经典的表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划分为五个层次:政党领导、制度依托、发展内涵、路径选择和目标指引[2]。

这就是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的、根本的和理想的社会目标状态。而要建设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就需要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1]“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正是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核心内涵之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贡献。这一思想指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路径、奋斗目标与社会结果。

1 实现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形态上的根本要求

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正确评估当今世界形势下所提出的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进入21世纪后,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3]

在长期的建设社会主义历史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发展是解决中国经济社会问题的唯一钥匙。尤其是针对旧中国积贫积弱、落后挨打、一穷二白的局面,发展经济,靠发展解决问题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坚定说:“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同志对世界自二战以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揭示。但是,发展的具体模式和道路,以及如何避免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自然、经济、社会问题,即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什么?发展的未来前景怎样?如何避免类似“拉美陷阱”?这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劣、社会问题频发的高昂代价面前,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总结借鉴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全面准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解决了长期以来我们知道要发展,但却不知道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以及发展的前景是什么的问题,实质就是回答了发展的路径与目标。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它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基本路径和目标理想,那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走科学发展观所指引的道路,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标志着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模式的理论上更加成熟。

2 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基本路径

党的十七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旗帜、道路、理论,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统一体。作为引领方向的航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一面旗帜;作为实践的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一条道路;作为思想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一种理论[4]。坚持的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因此,科学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2.1 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定了本质目的

人不仅仅是手段,更是目的。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满足人的物质精神生活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来享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体现了党的宗旨,回答了发展的本质与目的,那就是通过发展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民生问题。科学发展能够解决民生问题,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定本质目的。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高,物质财富日益丰富,国家有了充足的财力物力解决诸如医疗卫生、教育、养老、失业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一系列民生问题。人民的社会福利持续增长,目前,我国居民的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3岁,贫困人口比例不断下降。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长,而正是教育科技的发展,才使得人的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旅游、文化等社会休闲产业、服务业才得到了发展,从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十一五”时期,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科学发展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2.2 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方法手段

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紧紧抓住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与路径依赖,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路径与方法手段,那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尽可能通过发展来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经济社会的繁荣,为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奠定强大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同时,围绕发展这个中心主题,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良性的自然与社会局面。

实践证明,正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十一五”期间,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在经济总量上,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中国进出口贸易量、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二位。著名经济咨询机构美国环球通视有限公司宣布,按产出计算,2010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这表明中国已取代美国成全球最大制造国[5]。这一系列巨大的发展成就的取得,无不验证了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生态危机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威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激增,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森林、草场、淡水、土地、物种、矿产等资源或持续不足或退化匮乏或恶化耗竭[6]。为保障资源利用的持续、自然生态的平衡,人居环境的优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任务,国家为此加大了环境保护投入和生态治理力度。启动了天然林保护一期、二期工程,实施了六大林业工程建设。在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减排指标,彰显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建设山川秀美、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地球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了榜样和贡献。

3 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目标理想

我们党为人民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指向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作为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形态,胡锦涛总书记描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具体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3]如果说,小康社会侧重的是经济物质指标,是实体的财富利益,那么,和谐社会则是强调了人文精神指标,体现了人们生存状态的价值意义。如果说,小康社会是我们发展战略上的一个阶段,则和谐社会就是我们可预见的理想天堂!

党的十七大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3.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过程

和谐社会目标是美好的,令人振奋,使人欢欣鼓舞。但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目前,中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毋庸讳言,各种社会问题频发,各类矛盾凸显。国家的安全稳定面临来自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挑战;腐败势头还未根本遏制;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较为严重,贫富差距过大;群体性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民生经济领域中,房价高企,通胀压力较大;经济增长还处于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为主的粗放型模式中;二元结构社会体制造成的社会不公现象还在滋生蔓延;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有多方面复杂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讲,与我们未能全面贯彻、践行科学发展观有着直接的关系。

正反实践证明,在如此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更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更有赖于贯彻科学发展观。

一是解决中国当今社会的各种问题与矛盾,最根本的途径还是在于发展,需要通过发展来消除各种问题滋生蔓延的土壤;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福祉利益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准,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三是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作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四是把统筹兼顾作为我们工作的根本方法。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1]。

3.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社会结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的社会发展状态,是小康社会的内在反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历史过程,更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通过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消除妨碍阻挠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不断累积和谐社会的各项条件,为和谐社会大厦添砖加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最终建成。

诚然,社会和谐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然而,单纯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总量增加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社会和谐。只顾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不仅会加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最终经济发展也会难以为继[7]。

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做优蛋糕和做大蛋糕”。困难的根源在于体制机制不活,是发展不够、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可持续造成的,发展始终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民生是第一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切好蛋糕和分好蛋糕”。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就是让全体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殷实富裕、自信尊严、充实快乐、和谐安全、舒适健康。

因此,只有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纠正发展观上的单纯经济发展的误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人的发展与自然生态良好统一起来,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G]∥本书编辑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赵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6).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G]∥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4]王文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几点体会[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1).

[5][英]彼得·马什.中国以微弱优势成为世界头号商品生产国[N].金融时报,2011-03-13.凤凰网.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3/15/5157689_0.shtml.

[6]赵晓伟,张萍.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生态伦理建设[J].福建党史月刊, 2010,(4).

[7]胡锦涛.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G]∥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808~809.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科学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