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新民歌的历史源流及演唱风格

2011-04-12 22:50
关键词:演唱风格民歌时期

王 倩

(枣庄学院,山东 枣庄 277100)

中国新民歌来源于我国传统民歌,是相对于我国传统民歌而言的概念。在远古时期,一种自发流露和表达情感的劳动号子出现,民歌出现萌芽状态,而当民间诸如编钟、笙、鼓、笛等乐器大量出现,音律、音阶等更加完善,诗、词、歌、咏、赋等文体更加丰富成熟,古典民歌则迎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更能自由抒发(宣泄)情感,演唱技法更加成熟的山歌及民间小调等演唱形式不断出现并流传下来,传统意义上的民歌空前繁荣。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民歌不仅成为表现生活、抒发情感、歌诵爱情等的重要方式,同时民歌也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由此带来的民歌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模式逐渐弱化,民歌的特征、表现形式、曲式风格等也发生了深远的变化,新民歌应运而生,并逐渐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广义角度,歌唱新时代的民歌是新民歌,采取最新光电及舞美技术进行表演的民歌是新民歌,创意大胆突破了传统演唱方法的民歌也是新民歌。狭义角度,突破传统演唱风格和演唱方法的民歌即为新民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民歌正面临新时代的挑战,具有不同于传统民歌演唱风格的新民歌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承认和接受这个现实,积极创新完善新民歌,才能为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歌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作为人民群众反映生活、情感抒发的一种艺术形式,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来源于群众而又服务于群众。新民歌是对传统民歌的继承和发展,其形成、发展、完善经过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1 前民歌时代

前民歌时代的称谓,指的是新民歌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提出之前的民歌时代。前民歌时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1 民歌的萌芽时期(封建社会建立之前)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在狩猎、祭祀、求偶等活动中就以歌唱的形式表达一定的情感,当时由于还没有形成文字,所以没有完整的资料可考。“《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国风》那时北方十五个地区的民歌”,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绵延五百多年的复杂社会生活、阶级斗争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生活状况。《伐檀》、《硕鼠》、《式微》、《将仲子》等,不但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也有卓越的艺术成就。以它巧妙的比兴手法,塑造了鲜明动人的新形象。生动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和创造才智,以其现实主义精神,成为我国民歌优良传统。继《诗经》后,出现《楚辞》,楚辞包括:一是屈原及其他诗人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的诗歌;一是他们整理的楚国民歌歌词。“楚辞的最大特点是富于幻想和热情,成为了我国民歌浪漫主义传统最初的基石。”由此可见,民歌从其萌芽时期,就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气息,是歌唱者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个人抱负的有效载体,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特色和理想主义色彩。

1.2 古典民歌时期(新文化运动之前)

“诗言志、歌传情”,借助古典诗、词、歌、赋等形式,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时期,人们用民歌传承音乐文化传统,抒发个人情感。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典诗词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宋、元时期,唐诗、宋词、元曲等很多作品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词藻华丽的古典诗词被谱律传唱,因而,笔者称这一时期为古典民歌时期。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是当时民歌繁荣的代表,在形式上它突破了《诗经》的四言诗体,发展了句式和五七言体,丰富了民歌的表现力,被称为“乐府体”。唐代时期古典民歌的创作和流传是相当繁盛的,无论在曲调风格上,还是演唱形式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曲子”被广泛地用于说唱、歌舞中,受到人民的喜爱。宋词也是当时社会的歌词,婉约派民歌委婉清柔、舒缓悠扬,使人柔肠寸断、潸然泪下;豪放派民歌激扬高亢、粗壮猛烈,激励斗志、催人奋进。元朝时“曲子”臻于成熟,更加使民歌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更加贴近生活,流传久远。

1.3 现代民歌时期(新中国成立前)

晚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古典民歌也孕育着革新。这一时期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尖锐,民歌也具有强烈的反叛性和斗争性。五四运动以后,具有新民主主义思想的文化潮流席卷中国,自由、科学及新文化运动对民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白话文运动加深了民歌的革新,民歌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民歌的内容更加清新,语言更加朴素,表现形式更加自由、活泼、明快。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现代民歌的发展时期。随着人民革命运动迅速发展,中国民歌进入崭新发展时期,反帝反封建战斗主题成为新特点。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延安为中心的各革命根据地,借助现代民歌作为宣传和战斗的武器。如《解放区的天》、《军民大生产》、《二月里来》等等。这一时期的民歌时代特征不再是对人民群众穷苦生活状况的反映,而是对根据地人民战斗生活的写照,具有很强革命性和战斗性。

2 新民歌的兴起

2.1 新民歌的初创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到六十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新中国刚刚建立,人们创作新民歌的热情空前高涨,出现了利用传统民歌曲调填词、改编与创作新民歌的现象。“许多优秀民歌歌手参加专业团体,出现了专业歌唱家,《绣金匾》、《绣荷包》(湖北)、《新货郎》等大量民歌涌现,民歌开始从实用型逐渐向演唱型发展。实用性很强的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经艺术加工,走上舞台,使民歌演唱水平以及艺术表现力得到相应提高,新民歌创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甚至出现了全民性的新民歌运动。

2.2 新民歌的倒退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出现了大动荡,文化建设出现了大倒退。十年文化大革命,受“左倾”思想和“四人帮”干扰,以往搜集的民歌资料被烧毁,新民歌工作者和研究者被残酷迫害,中国音乐、中国新民歌出现了倒退。

2.3 新民歌的创新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后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开始了拨乱反正,社会得到全面发展,新民歌如雨后春笋般重新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继承传统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基础上,新民歌不断创新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新民歌广泛流传创造了条件,使新民歌更加大众化。与此同时,对新民歌的争论迭起,莫衷一是,赞赏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但毋庸置疑的现实是,传统民歌正面临新时代的挑战,不同于传统民歌演唱风格的新民歌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承认和接受这个现实,积极创新完善新民歌,才是对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的最大贡献。

3 新民歌的演唱风格

中国新民歌除具备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特征外,还广泛地汇集了一些时尚音乐元素,汇集了浓郁的民族特色,继承了传统民歌的精神内涵,吸取了流行音乐的制作方法,呈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散发出新鲜活泼生动的文化气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鲜明的民族风格

中国新民歌在演唱风格和演唱内容上也集中体现着新时期的民族特色,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赋予新民歌鲜活的生命力和不朽的时代特征。“如王志信编曲的《兰花花》,就是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创新了原民歌的四句头式的歌谣体结构,运用现代作曲手法,融集了戏曲音乐中紧拉慢唱的摇板和由慢渐快的垛板表现手法,几次转调,改变节奏与扩展音域,拓宽突出了音乐主题,把一首民谣变成了一首多段体曲式结构的大型声乐作品。保留了原始民歌的风貌,又蕴涵了新的意蕴,使作品内在容量和艺术境界得到扩充和升华”。再比如《好日子》用中国民间欢快的节奏,烘托出喜庆的气氛,歌曲用通俗易懂的地方方言和衬词,突出歌曲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歌曲朴实自然,特点鲜明,是新民歌中较为优秀的作品。

3.2 科学的技术方法

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原始山歌、号子、小调,不再适应人们的欣赏要求审美情趣,不能使演唱者施展演唱技巧。人们对尖而细、软绵无力、窄而亮的声音不再感到满足。反而喜欢音质纯美、有光泽、穿透力强的声音。歌唱发声上要求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的歌唱方法的基础上,吸取西洋音乐的科学发声方法,讲究有深沉持久的呼吸支撑,保持吸气时的喉头状态,有明亮清澈、圆润柔和的音色,使声音流通顺畅等歌唱状态。”新的时代需求催生了新时代的新民歌优秀代表,当代社会也产生了很多具有独特演唱风格和技术方法的优秀演员,如彭丽媛、吴碧霞,她们学习民族唱法的同时也学习了美声唱法,音质纯美,呼吸深沉持久,音域宽广,能演唱地方民歌、艺术歌曲,又能演唱难度较大中外歌剧。正是因为这些在传统的民族声乐功底的基础上,运用科学发声方法、充分吸取西洋美声唱法精华,以及对歌唱发声理解,成为了新民歌演唱中独特的演绎者。

3.3 鲜明的时代特征

新民歌是对传统民歌的继承和发展,吸取了传统民歌中优秀的元素并不断创新,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地完善,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气息是不朽的生命源泉。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使它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并被人们广泛传唱,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新民歌的创作,要体现再创民族精神,继承民族精神,展现民族新风尚、新思想和新概念,再现民族风貌,使民歌民间艺术得以发扬,这是任何艺术所无法取代的”,也是新民歌创作的崭新思路。新民歌的演唱风格,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难度,而且,突出了新民歌时代气息,如《为了谁》、《我属于你中国》等,都不同程度与现代时代背景紧密相关,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新民歌在时代发展中得以不断发展,并日臻成熟。

猜你喜欢
演唱风格民歌时期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清代时期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浅谈普米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