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80后一代的青春
——《奋斗》

2011-04-12 22:50殷光宇
关键词:华子奋斗青春

殷光宇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史系,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奋斗》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是在2007年,它首先亮相于北京、上海,给当时的银屏带来一股清新之风,而本剧也是赵宝刚导演从唯美的悲情路线向现实题材转型的力作。本剧集中描写了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成长的经历,主要表现大学毕业生走入社会,经历着感情上从青涩到成熟和创业过程中经受的砥砺、磨炼。把这群时代称之为“80后”的年青人,自主、自立、自我、甚至有些自大的一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于观众的眼前。令观众看到了生活中经常不自觉给过滤掉的一面,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赵宝刚导演依旧起用了俊男靓女,使观众在看剧情的同时也大饱了眼福。

1 奋斗:80后生活状态的自主选择

《奋斗》中的人物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出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生长于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是中国第一代的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太阳。他们是蜜罐里长大的一代,用我们当时的话是“捧在手里怕吓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的一代。这些孩子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很少关注自己以外的人、事、物,是很自我的一代。所以这部剧要比以前的青春励志剧多了些唯美的东西在其中。

1980年后出生的孩子们是很自我的一代,他们的自我体现在任何一个方面,从小的叛逆,长大后的不管不顾,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释放。这代年青人,他们对于亲情、友情、爱情、事业都有自己的诠释,他们的处理也都是有独特的个性。

1.1 爱情:自主的爱情、自我的爱情

《奋斗》中的爱情与友情交织在一起。爱情是主线,剧中的情侣分成这样几对: 一见钟情的陆涛与夏琳,对爱情执著守候的米莱,一对三角的关系,是时下青年男女常见的状况。陆涛与夏琳炽热的爱,让他们忽视了对朋友的伤害。米莱对陆涛的爱是真挚的,如痴如醉的,她明知陆涛已经移情别恋,可是还义无反顾地爱着他。在事业上米莱不惜牺牲家族生意的利益来帮助他,在生活中她宁愿离开舒适的家跟陆涛住进“心碎乌托邦”。向南和杨晓芸的爱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他们闪婚后借各种机会晒着他们的幸福,在磨合中因了解而分手。他们是一对冤家情侣,但这并不妨碍分离后的重归于好。这就是80后的爱情观——敢爱敢恨,毫不做作。华子、猪头分别恋上出身贫寒家庭的露露,露露是个有情人,但现实的压力使她最终选择了能让她踏实下来的猪头,只因他承诺给她一个家,会好好对她的妈妈和弟弟。现实社会的现实再一次从这对小情人身上凸显了出来。不得不让人慨叹今天这个社会的现实。这就是《奋斗》中的爱情——自主的爱情,自我的爱情。

1.2 事业:80后成长的见证

爱情,并不是《奋斗》的主题,80后们的事业是他们成长的见证。他们对于事业也是一种完全自主的态度。“啃老族”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什么新名词了,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公子哥们一般都不会从底层做起,可是陆涛却一反常规,他的亲生父亲徐志森有心将自己的血脉培养成继承人,可是陆涛却放弃了这个好的机会,他宁愿从一名底层的设计师做起。夏琳不是那种依靠男人的女孩子,她有自己的理想,想到巴黎去进修,在她的爱人事业风生水起之时,她毅然地离开前往自己梦想的服装之都,从这可以看出,这对年青人在事业上都是有主见的,不愿成为别人的寄生虫和附属品。华子一直在折腾,从车行到面包店再到饭店,一点点做大自己的事业,他是介于事业强男陆涛和没有什么事业心一心想过居家生活的向南中间的那个人。他自尊心强,不愿再让父母操心,但也有些狂躁,这也是他给不了露露归属感的原因。

2 真实:以生活逻辑演绎经典剧情

“电视剧要适应广大观众,并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就更应该发挥它能够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特点。”[1]该剧以十分真实的手法,讲述了一群大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 面对残酷的现实,从迷惘彷徨到努力奋斗,最后终于在社会争取一席之地,认识自我和寻找人生真谛的故事。把他们的激情、他们的张扬、他们的迷茫和脆弱拿捏得恰到好处,就好像是我们要经历的生活一样,仿佛自己在和他们一同去经历生活的快乐与苦痛, 也仿佛和他们一样去选择自己奋斗的方向,就像剧中的经典台词一样:“从今天开始,我要去工作、去谈恋爱、去奋斗。”

《奋斗》这部剧的观众群集中在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们,他们比70后们更需要一部能证明他们存在的作品来反映他们对艰难事业取得成就的展示。80后出生时正赶上国家严格执行 “计划生育”政策的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吃过苦的家长们怕自己的孩子再受苦,几乎每家都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百般疼爱甚至溺爱他们。待他们长大时,又恰逢国家经济体制改变,打碎“大锅饭”,社会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陡然增加,这些从小“养尊处优”惯了的“皇族们”走到了现实社会,转身成为了需要为理想、为爱情、为生存而奋斗的普通公民,他们是否能适应环境?又如何去生存?《奋斗》对80后年轻人的人生追求、感情态度、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语言特点进行过多方位剖析和展示,引起80后青年的强烈共鸣。

佟大为饰演的陆涛是个帅气、高傲而且又才华横溢的现代青年,他张扬但不自居父辈的努力而且是想凭自己的能力开创一片自己的天地,给现代的富二代们树立了榜样,他与马伊俪饰演的美丽和独立的夏琳的爱情更是曲折动人。两个同样要强的年青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为了各自的理想打拼,从他们的身上绽放出青春的光芒。从这些年青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迷惘,看到了冲动,看到了激情,看到了执著,看到了纯洁,看到了一切美好的东西。

3 唯美:时尚的视觉画面与语言修辞

3.1 美丽时尚的外型

《奋斗》在演员服饰细节上的搭配迎合了年轻人的审美情趣,个性十足。

剧中夏琳的不同风格的吊带背心搭配、别具特色的短发让人赏心悦目。 整体造型柔中带刚让人记住了她拥有美丽弧线的肩颈和简单干净的短发。更将马伊俪饰演的夏琳这个独立、自主、个性十足的都市女孩子靓丽的一面停留在观众的脑海之中。

米莱是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商人之家,是爸妈的掌上明珠,她天真、单纯、重感情但也是个独立的女孩子。她的着装随剧情发展而变化,剧首初见她一股青春时尚的气息扑面而来,当陆涛移情别恋后,她的马靴、马裤,显示出干练和倔强,在服装上的改变来强大她爱情上的失去。后期入住“乌托邦”后一袭白裙,齐眉的刘海那个青春可人的米莱再次惹起观众的怜爱。

陆涛特立独行的穿衣风格也掀起了POLO的热潮。《奋斗》上演后,街上随处可见穿着各色POLO衫且将领子立起的男性,一股子桀骜不逊,一股子玩世不恭,彰显了时下80后的特立独行的个性。

《奋斗》中的女性,无论贫富、教育程度的高低,个个帅性靓丽,青春逼人。冷艳时尚的夏琳,高贵清纯的米莱,甜美可爱的杨晓芸,成熟风情的露露,精灵的小灵仙,豁达的瑶瑶……任何一个形象都有各自的美丽与风情,更不用说还搭配了时尚的妆容服饰和发型了。80后女性即使在《奋斗》的过程中,仍然是风情万种美丽动人地在演绎着自己的人生。在单亲家庭成长的夏琳,遭到男友抛弃的米莱,和老公分居到底的杨晓芸,挣扎在两个男人中的露露,暗恋中的小灵仙,三角角逐中落败的瑶瑶,在生活的重重重压之下,她们依然保持着自己时尚靓丽的青春外型[2]。

3.2 精致的语言修辞

语言是作品的个性所在。电视剧《奋斗》之所以吸引人, 人物台词的精彩功不可没。剧中大量使用了80后的流行用语,一下子就抓住了年轻观众的心。这种乖张、风趣正是当代年轻追捧的感觉。京味调侃是这部剧非常突出的亮点,剧中主人公在不断用属于 80 后的语言,向人们展示当下年轻人的青春生活。有观众表示,导演赵宝刚与编剧石康联手将王朔的京味语言升级换代[3]。

80后的用词显然较前辈们更为开放。名词可以用成动词,比如:“饭吗?”(去吃饭吗?)。他们虽然不用拍电报,但一样拥有“电报习惯”,喜欢简练的用语。因为对他们来说维系友谊最主要的方式不是短信就是网聊,这些与电报异曲同工,在没有按字数计算稿费的前提下是没人喜欢打多几个字的。

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不一样。你是哪个年代生人?如果你妈有天突然告诉你天上掉下来一个富爸爸你有啥反应?《奋斗》里陆涛的反应是:“见面就算了,让他把遗产打我卡里吧。”对上世纪60年代生人来说,原谅别人是件严肃的事情吧。80后的人这么说:“要不你出去原谅他一趟?”(陆涛对华子说)

《奋斗》中的人物说话普遍语速偏快,语调中夹点京腔,十分随意,这种节奏上的明快清晰为全剧的乐观向上奠定了基础,也彰显了80后的个性。米莱的一句“少女变大嫂,早恋变单身,文秘变秘书,一失足成千古恨。还我青春呀!”陆涛“还你青春我还不放心呢,不还是再次上当?”“我想和谁好,谁也管不了;我想和谁处,谁也管不住 。”晓芸问:“你是谁?”向南回答:我是你的丈夫向南,我就是你的钱包,我就是你的生活舒适的工具,为了你的幸福,我时刻准备着,为杨晓芸服务! ”

剧中台词也很贴近生活, 但比生活语言更精彩。杨晓芸说:“我们俩在一起完全就是一本书,书名叫《钢铁是怎样被腐蚀的》 。”陆涛:“喝点什么?”米莱:“我喝可乐。”陆涛:“冰箱里有过期的,你喝不喝呀?”米莱:“喝。作为你过期的女友,我也就配喝过期的可乐。”

晓云:“我真服了他们了,真是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啊,破锅破碗的还比呢比什么比呀,快气死我了,向南我跟了你真的是倒了八辈子血霉,赶紧奋斗啊,咸鱼翻了身再吹。”向南:“杨晓云你行不行,就你长那咸鱼样儿,还跟我提咸鱼,人咸鱼要腌半年早死菜了,能翻身吗?你翻给我看,你翻翻,你翻。”

他们的语言俏皮而生动,很好地反映了每个人的个性和特点。台词也是符号,展现了80后大学生群体的贫嘴及又快又辣的性格。

《奋斗》的故事发生在北京, 京味调侃是其非常突出的特色, 幽默风趣又饱含人生哲理。“每个人都只能年轻一次,这是人生最邪恶的地方。”“告诉你,要大休等死了以后完全来得及,活着就得折腾折腾。”“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你瞎想什么呀?洗干净了人模狗样去工作吧!”

由此可见这些具有丰富京味儿的80后语言为《奋斗》这部经典的80后偶像剧增添了不少的彩头,年轻的80后们找到了一种归属感,此剧一露面,便迅速博得了80后的热爱。

4 人性:更深层次上闪耀的生命之光

4.1 对理想与爱情的新诠释

理想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开创,不能枕在父辈的钱包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刚从大学毕业的陆涛,自信,张狂,追求完美,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在北京建一个和格林威治村一样的艺术家村,为了这个建筑梦想,他不停地奋斗。他的亲生爸爸回国发展,极力想让陆涛成为自己的接班人,所以肯将自己的生意经倾囊相授,可是商人与艺术家之间的观念使得这对亲生父子格格不入。当徐志森把陆涛的心血“法兰克福风情”换成现金时,陆涛头也不回,毫不留恋地离开了公司。他的爸爸留给他上亿的遗产,他拒绝了,为了他心中的理想“田园牧歌”他卖了车,卖了房,成了一个穷光蛋,可是他心里是乐呵的,是满足的,因为他成就了自己的梦想。这就是80后坚韧的理想,是使所有人钦佩的痴迷与执著,陆涛的理想实现于他不断的奋斗之中。

经济的独立已经让现代女人在这个男权社会占了半边天,但她们更要追求精神上的独立。时下的女性,自立,自信,自强,自尊,有自己的理想。剧中的女一号夏琳就是一个典型。为了爱情,她投入到了陆涛的怀抱,而放弃了与米莱的友情;为了理想,她在男朋友最需要她的时候离开北京去法国巴黎进修并且取得了成功。可以说夏琳是幸运儿,她得到了陆涛的支持与理解,最终她收获到的是爱情与事业的双丰收。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刚刚成熟起来的80后在缅怀他们正在流逝的青春时不可规避的话题,更是清晰折射这代人精神价值的平台[4]。

《奋斗》中爱情是占主线的,主要围绕三对恋人:向南与杨晓芸、陆涛与夏琳、华子与露露展开,他们对爱情的诠释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有了自己的新意。跟着感觉走,是主导他们爱情方向的指路灯,其中向南与杨晓芸就是闪婚的典型。而一见钟情更是频频发生,夏琳与陆涛、向南与杨晓芸都是一见钟情型[5]。

对于80后在婚姻方面的折腾劲,曾有专家分析表示:“80后独生子女成为离婚高发人群,跟父母从小过分溺爱,凡事帮孩子拿主意,养成孩子缺少忍让性、宽容度有直接关系。”在《奋斗》里,80后们一边身体力行着闪婚与闪离,一边理直气壮。用向南的话来说:“我承认我被你的可爱迷得团团转,但是我遇到了真爱我的人杨晓芸,我必须离开你,我已经不爱你了,再见。”因为喜欢所以结婚,因为喜欢了其他人所以跟你离婚。一切其实很简单。与宽容、与忍让、与责任……与一切都无关,只与青春有关。就像《奋斗》里夏琳说的那句话:“我这么年轻我怕谁?千万别给我机会。”

4.2 凸显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切

《奋斗》的表现的近代年轻人,时代赋予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桌球室、保龄球馆、练歌房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各种特色的餐馆是他们的所爱。华子的北京吉普洒脱,向南的奥拓小巧可爱,陆涛的奥迪豪华,这个时代的男生车子是他们的代步工具。他们的正值青春年华,他们有资格去享受大好的时光,他们可以先斩后奏地结婚,可以打一夜的保龄球而第二天硬挺着去上班,他们也可以远离家庭的唠叨而搬进“心碎的乌托邦”过着群居生活。青春是他们的本钱,他们的洒脱、不羁、玩酷给他们时尚的生活注入了活力,令观众神往。本剧不是时尚的发布会,爱情不是该剧的主打,理想也不仅仅是支撑该剧的大梁。这些年轻人,不能只活在爱情与理想中,亲情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剧中没有对亲情下很大的功夫去渲染,可是亲情的温暖却无处不在,如一缕温馨的风沁人心脾。富爸爸一夜之间从天而降,事业从此平步青云[6]。陆涛的亲生爸爸是个海归,他富有且没有其他子女,陆涛是他唯一的儿子,虽然陆涛对于养父陆亚迅有很多不满,但是当他逐渐对社会有了很多的了解之后,他理解了养父的正直,主动与养父和好。夏琳生活在一个离异的家庭,爸爸一个人过得清苦,她会趁父亲不在意的时候留给父亲二百元,这区区二百元却沉淀着女儿对爸爸的无限深情。晓芸的妈妈是个典型的城市小市民,在她赚了米莱的钱后想的却是给杨晓芸的奶奶买助听器让人为之动容。华子在妈妈住院时,抗起了家里的重担,在医院里精心护理自己的妈妈,“儿子是妈的心头肉”一句话不假呀!这肉儿给妈妈带来了莫大的依靠和安慰。生长在农村的露露更是为了家人而抛弃华子,选择猪头,无非是让妈妈老有所依,给有病的弟弟一个屋檐。总之“百善孝为先”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剧中有了很好的表现使得观众心生感动。

友情也是在本剧中占有一席之地。郊外野餐时,华子也看上了杨晓芸,但是向南已经有所行动,所以他虽然有些黯然,但还是克制了这份情感,因为他信奉了中国的老话“朋友妻不可欺嘛”。失恋的陆涛,颓废彷徨时,华子和向南始终伴在其左右。当华子的妈妈生病住院里,陆涛大方地把自己的卡押在医院里。华子开理发店需要三万块时,夏琳把钱如数送到华子那里以解燃眉之急。“有福共享、有难同当”的美好友情在剧中刻画得相当到位,符合传统文化的审美要求。这就是朋友,是《奋斗》中独有的友情。除此之外,剧中还有很多地方透露着传统的价值回归。杨晓芸发现自己对于华子对自己的感情有些小苗头且自己也有点摇摆之时,她立马点醒自己是已婚人士,要克守妇道,不能越雷池一步。陆涛养父的刚正不阿,用自己的行为最终赢得了陆涛的理解和认可。夏琳在陆涛事业有成时并没有被这样的物质生活而吸引,她只是想依靠自己的能力来成就自己的梦想,不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对女性的自立有着教育意义。农村出来的露露进城只为让妈妈和弟弟过上好日子,她稚嫩的肩头负着家庭的重担,家庭责任感极强。米莱一心一意地爱着陆涛执著而傻气。剧中的这些主人公都为了自己的理想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努力奋斗着……所有的这些都体现着传统价值的回归,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剧中有着深刻的体现,虽然他们过着洒脱时尚的生活,没有太多的无奈和艰辛,但是这样的生活背后,却无不体现着传统道德的审美取向。

综上所述,《奋斗》是一部不落俗套、风格清新、贴近生活近期佳作,称得上是一部质量上乘的国产青春励志剧。当然,人无完人,剧也不会是十全十美。该剧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譬如,本剧一开头这些初出校门的孩子就都有了份不错的工作,没有体现出当下社会就业压力大的社会现实。而结尾的草草收场让人如骨鲠在喉。现实生活里艰苦卓越的“奋斗”在剧中看来显得过于轻松。大部分角色都爱耍贫嘴, 人物语言的差异性不明显,等等。但《奋斗》还是一部成功之作,这部剧给当下的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带来了冲击,因为本剧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不只是一部视觉上的盛宴,不只是一部表达青春的时装剧。《奋斗》摒弃了青春偶像剧的浮夸与浅薄,可视性强,可感性、可悟性更强。这部剧观后,会留给人家一些思考,一些回味。可以说在娱乐性和价值取向、商业性和意识形态的矛盾间寻求到一种理想性的平衡。从《奋斗》一剧的创作经验来看, 只有为青春的成长注入更为厚重的内涵与时代特色,努力在已有的创作规律中探索新的元素, 结合当下中国年轻一代的审美心态和观赏水平, 就一定会挖掘出国产青春偶像剧在创作上的巨大潜力。

[1]王艳玲.电视文艺学导论[J].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12.

[2]余楠.《奋斗》:励志也时髦[J].今日南国,2007,(2).

[3]管红星.解析电影作品的文化禅师价值[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2).

[4]蔡骐,黄金.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

[5]陆扬.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98.

[6]刘琛,邹丽君.刻板与多元:电视剧《奋斗》中80后女性形象分析[J].电影评介,2009,(2).

猜你喜欢
华子奋斗青春
真爱的标准
物超所值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华子健忘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浅析穷二代大学生怎样奋斗
恰好
电影《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体现出的西方文化价值观
创新:当代青年的“中国式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