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及特色

2011-04-12 11:52张又丹
关键词:作曲作曲家技法

张又丹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广东深圳518060)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及特色

张又丹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广东深圳518060)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音乐艺术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国钢琴音乐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作曲家们在调试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民族和声的革新与试验;还有一些作曲家立足于对新风格的大胆探索,追求新的音响效果;更有一些作曲家自己独创技法体系,创作了极具个性化的音乐语言。这些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所体现出的独创性、刻意追求的音乐环境和音响效果,以及借鉴西方技法来表现民族精神风采所做的一切努力,为推动中国钢琴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钢琴音乐;民族特色;现代技法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呈现出了风格上的多层次与多元化特征,出现了大量各具特色、颇具新意的作品。这些通过作曲家广泛挖掘民间音乐素材,在创作手法和演奏技法上进行大胆创新,作品风格追求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个性的艺术作品,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从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来看,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选用民间素材,运用现代技法,追求现代音响

如何以民族传统为创作的根基,同时又反映出新时代的音乐审美要求,是许多作曲家的执著追求。在这一时期里,他们创作出了众多采用民间音乐素材,运用现代技法,追求现代音响化的作品。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权吉浩的《长短的组合》、陈怡的《多耶》、周龙的《五魁》、夏良的《版纳风情》、邹向平的《即兴曲——侗乡鼓楼》、高平的《遥远的声音》、陈其刚的《京剧瞬间》等。

刘敦南创作于1981年的钢琴协奏曲《山林》,深入挖掘民族民间音乐调式之美,并将现代的作曲技法运用到音乐创作之中。《山林》所采用的原始素材是苗族的民歌——“飞歌”,虽然运用了很多半音音型并使用了调式交替等手法,把原来“飞歌”的五声音阶进行了扩展,同时还采用了和声的平行进行、复杂节拍等现代作曲技法,但听起来仍感民族风味浓郁,很具焕然一新的民族风格。

权吉浩的钢琴组曲《长短的组合》创作于1984年。这部作品在音高组织方面虽然是现代化的,但它的节奏运用却是非常民族化的。作曲家在创作中把这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长短的组合》这部作品中,权吉浩使用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及其他朝鲜族居住区的长鼓节奏“长短”作为节奏素材,在和声上运用了“葡萄和弦”这种具有极强的不协和感的和弦,使得这部作品更具现代感。

高平创作于1999年的《遥远的声音》是以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为主题动机创作的钢琴作品。作曲家马思聪曾用这首民歌的旋律创作了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与马思聪的《思乡曲》相比,高平的这首作品将原来的旋律分解为零碎的片段,这些细小零星的旋律片段在作曲家运用的调式扩展的技法中得以不同呈现。在演奏时,两只手分别演奏不同调式上的旋律,同时运用持续的踏板,这样大量不和谐的音混响在一起,使得乐曲产生出一种奇异的音响效果。

《京剧瞬间》是陈其刚的一部钢琴代表作品。它是应国际梅西安钢琴比赛之委托,由作者于2000年创作,将京剧旋律与西方20世纪作曲技法相结合的一部成功作品。特别是乐曲中使用了音乐家梅西安常用的一些和声手法,更是引起了人们对此曲的关注。由于《京剧瞬间》在音色、触键、速度及音乐感等方面的一系列大胆创新,使得这首乐曲既保留了鲜活的“戏”味,又给演奏带来很强烈的现代感。这种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与西方现代的创作手法相结合而产生的作品使人听起来耳目一新。

(二)运用复调手法,在调式音阶与无调性因素结合的基础上,追求新颖的音响效果与色彩变化

前奏曲与赋格是欧洲17至18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器乐独奏曲体裁,也是欧洲复调音乐发展到相当高度的一种音乐体裁。这种体裁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主调音乐所取代,但复调音乐的创作技法仍是一种高超的创作技法。由于写作前奏曲和赋格的相关规则主要是运用欧洲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所总结出来的,将它与中国的五声调式结合起来创作是一种新的尝试,这就需要作曲家具备高度的作曲技巧和创新精神。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丁善德的《四首小前奏曲与赋格》、汪立三的《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罗忠镕的《节奏赋格》等。

丁善德于1988年所创作的《四首小前奏曲与赋格》与他过去的作品相比,包含了更为广阔的、综合的调式思维,更为自由、多变的调性转换。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中,他一方面继续坚持追求民族风格的音响色彩,另一方面运用“十二音序列”、“泛调性”等现代作曲技法,丰富了中国钢琴音乐的语言,体现了作曲家在艺术上不断探索和突破的创作精神。

创作于1989年的前奏与赋格曲《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是汪立三钢琴作品中的一部重要代表作,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钢琴作品中的一部力作,被认为是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一部复调音乐的代表作品。《他山集》由五首带标题和题诗的序曲与赋格组成:分别是#F商调的《书法与琴韵》、A羽调的《图案》、bA徵调的《泥土的歌》、G角调的《民间玩具》与F宫调的《山寨》。在这部套曲集中,作曲家试图从西方音乐的角度来琢磨中国的文化精神,体味如何将这些精神予以现代化的处理,用西方的技法去发掘中华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魅力。这部作品的标题所以称为“他山集”,是借意《诗经》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力图通过借鉴复调这一古老的欧洲音乐体裁和与之相适应的复调风格的作曲技法,同中国的民族音调以及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相结合,而创作出中国现代的复调钢琴作品。

(三)将十二音技法与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融为一体

现代音乐中影响最深远的作曲技法当属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十二音序列”作曲法。这种作曲技法一经问世,即迅速传播,形成了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的现代作曲流派,它的影响遍及全世界。时至今日,这个乐派的鼎盛时期虽已过去,但作为一种作曲技法及它的某些写作原则仍被一些新的作曲技法吸收。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这种写作技法传入我国,但后来由于受苏联日丹诺夫批判形式主义音乐思潮的影响,使它在我国的音乐创作中几乎没有被使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音乐界逐渐摆脱了各种禁锢,音乐创作有了宽松的气氛。从1980年罗忠镕采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歌曲《涉江采芙蓉》至今,十二音作品已涉及歌曲、钢琴曲、器乐独奏曲、室内乐、交响音乐、协奏曲等各式各样的体裁。

在钢琴创作领域,从发表及录制唱片的时间来看,汪立三创作于1980年的《李贺诗二首》(中国古风的序列音乐尝试)是我国最早发表的使用“十二音序列”技法创作的钢琴曲。为了使该作品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汪立三在创作手法上有意识地在十二音序列中融入五声性音调,并将序列音在八度及同度上多次重复,使人听起来有一种李贺诗中虚幻缥缈的感觉。

除了汪立三的《李贺诗二首》外,罗忠镕的《钢琴曲三首》、陈铭志的《钢琴小品八首》、陈怡的《多耶》等也是运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较成功作品。

陈铭志写于1981年的《钢琴小曲八首》是一部将十二音技法与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融为一体的成功之作。《钢琴小曲八首》选取了作曲家罗忠镕的作品《涉江采芙蓉》的音列作为“动机”。这个音列既有序列音列的特点(包括三全音、半音关系),又保持了五声性音调的特性(内含五声E宫、七声bB宫和六声A宫、五声bE宫)[1]。选用了此音列既有风格上的特点,又有发展的空间,为作品的民族风格奠定了基础,使八首小品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貌。作者紧紧把握住旋律的流畅性,全曲大多用的是平稳进行,以及使用我国民族音乐中常见的持续四度音程等。正是这些特点,使这首运用十二音技法的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流动着优美动人的旋律感。

陈怡的创作于1984年的《多耶》采用了民族民间的音调——广西侗族侗歌以及传统京剧曲调片段作为创作素材,运用了十二音序列和我国的“十番锣鼓”的节奏组合作为“序列化节奏”的基础,把民族的素材和现代的技法揉合在一起,给人们展示了一个热闹的民间歌舞场面。这种民族化的“序列化节奏”是中国现代音乐作品运用西方现代创作手法的又一体现,使得这部作品既具有民族风格,又具有西方“序列音乐”的现代感。

罗忠镕的《钢琴曲三首》创作于1986年,这三首钢琴曲均是以十二音技法进行构思的,但三首在具体写法上又风格各异。第一首名为《托卡塔》,作者在节奏上吸取了我国民间锣鼓苏南吹打中的曲牌“鱼合八”的节奏和结构原则来进行创作,即一种序列在节奏上逐步递减,另一种序列在节奏中逐步递增,两者结合均以“八”为原则。不过在这首乐曲中是以“二十二”为原则[2]。第二首乐曲提名为《梦幻》,作者将这个序列以中国五声音阶的特点来进行组织,并在节奏上特别强调其“形散”(即整体或每个线条的节奏都没有规律的节奏重音),使乐曲表现出一种中国古典式的飘渺虚幻。第三首《花团锦簇》,作者同样在序列的音调上强调五声性,使音响具有片断性的五声音调的特点。

(四)具有作曲家的独特个性语言

作曲家们在进行音乐创新和探索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一些使得音乐的表现不受形式拘泥,极具个性化的音乐语言或作曲技法,使它和人们习惯中的现代派音乐作品有所不同,而又不失其可听性。这类作品有:高为杰的《秋野》、汪立三的《东山魁夷画意》、赵晓生的《太极》、彭志敏的《Bagatelle·巴山璇读》等。

赵晓生运用他自创的“太极作曲系统”创作的音乐作品,截至1989年正好八首。每一首都体现了该技法中某一方面的尝试。作者根据《周易》的“阴阳哲学”创造了一个“六十四卦音集”,以及他自创的“太极和弦”及“太极音阶”,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太极作曲体系”,并以此为控制乐音逻辑的独创性作品。《太极》是作者于1987年创作的钢琴独奏作品,此曲结构简洁、新颖现代的作曲技法结合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神韵,使人听来颇有一番独特的韵味。它从一个作为核心的“太极和弦”出发,按照六十四卦的排列组合,把“太极和弦”里与六十四卦中“阴爻”相对应的音符舍去,与“阳爻”相对应的音符留存,于是产生了六十四个音的数目与紧张度大小各不相同并有规律增减变化的“六十四音集”。整首《太极》实际上就是“六十四音集”的原型呈示[3],乐曲所用的音阶实际上就是“太极音阶”。

《Bagatelle·巴山璇读》的创作是作曲家彭志敏受明代诗人邬景合的诗作《八山叠翠诗》特殊的排版形式以及特殊的解读方法为构思源泉,并与其对应而构成的一首音乐作品。作曲家在这首作品中所注重的是与诗作形式映像的音乐材料与用法,以及完全属于形式范畴的逻辑与布局,应当说这是一首以形式为第一性而创作的乐曲。《八山叠翠诗》的特点是对称、平衡,外形突出“山”的态势、由其形式而引发创作的《Bagatelle·巴山璇读》,当然更为重视自身结构形式与它的对应性。因此,从段落安排、调性布局、材料使用上都严格遵循对称原则。例如音区的高低、旋律线的波动方向等,与《八山叠翠诗》相映像,完美对称,具有高度的形式美[4]。无疑,《Bagatelle·巴山璇读》属于“现代音乐”范畴,由于乐曲本身的形式美,作曲家在音乐形象与技巧方面的精心营造出的丰富的音乐效果,使得这部作品即使对于习惯于传统音乐的听众而言,同样是一种新颖的美的享受。

(五)使用技法现代的“装置钢琴”

随着工业及科学的进步,作曲家们对于制造出音乐声响的工具——“乐器”的选择多了很多。从较早的敲击性乐器,到录音带音乐,再到后来的电子乐器等等。而对于一些传统的乐器,作曲家们也用了种种办法使得这些乐器产生出了新的色彩和效果,其中,使用“装置钢琴”就是很好的例子。

所谓“装置钢琴”(Prepare Piano,或称预制钢琴、加料钢琴)就是在演奏者演奏之前,先将螺丝钉、螺丝帽、金属片、橡胶、羽毛、塑料等物品夹在钢琴的琴弦上,等到正式演出时,当演奏者碰触琴键时,琴锤便会随机敲击到预先装置好材料的琴弦上而发出不同的音响效果,从而凸显钢琴这一乐器的敲击特性以及其特殊的表现张力。有些“装置钢琴”的作品,演奏者几乎不用键盘,而是在琴的共鸣箱里做文章,拨、锤、刮琴弦,从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聆听体验。这些曲子听起来很新鲜,有一种令人惊奇的意外感,符合一部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我国作曲家创作的这类作品不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葛甘孺的《古乐》、曹光平的《女娲》、梁雷的《反钢琴》等。

曹光平的带两面潮州大锣的钢琴独奏曲《女娲》是我国为数甚少的一部带有一定“装置钢琴”性质的音乐作品。该曲1988年经国际音乐界权威机构国际现代音乐协会(ISCM)评选通过参加世界现代音乐节,受到国际音乐界好评。《女娲》在普通钢琴声响的基础上“附加”了两面潮州大锣,在整体上能使各种音响交织在一起,出神入化地表现出古代神话意境中神秘而又粗犷的效果。《女娲》从多个方面发挥了乐器音色表现力的可能性。除了演奏者运用常规的演奏手法,表现一部分主题性材料和织体外,演奏者还运用了非常规的演奏方式,包括用手掌、拳头或五个手指同时在键盘上演奏出自由的音块;借鉴中国传统乐器的独特演奏手法,如模仿琵琶指甲敲击面板的手法,用指甲反弹钢琴键盘上的面板;用扬琴的竹尾等拨三角琴的琴弦;在钢琴琴弦上放置小尺、小木鱼、小刷把、鼓锤等物品,形成不同的音色层次[5]。最重要的是“附加”在独奏三角钢琴的左右两面分别吊放起的一面潮州大苏锣和一面潮州深波锣。此外,作品还运用了大鹅卵石、碰铃、三角铁等几十种附加件来丰富作品的音响和音色。

而与约翰·凯奇在他的与在钢琴曲中使用“装置钢琴”的手法创造新音源的手法不同的是,梁雷的《反钢琴》不在钢琴上面添加任何附件,这也是这首作品被称为是“绿色钢琴”的原因。他试图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重新看待钢琴这件乐器,他希望通过这首钢琴曲使人们摆脱对钢琴这个传统乐器的习惯性认识和束缚,重新发现钢琴的声音,如同这个乐器尚未被人使用过一样。在这种新的创作观念中,各种新型音响在他手中流淌出来。整首乐曲都是由两位钢琴家在钢琴掀开的后盖的琴弦上奏出:泡沫塑料球洒落在琴弦上散发出细微的音响颗粒,玻璃瓶和小木条拨弄琴弦所发出的奇异而美妙的声响,都将人的想象从视觉感官中拖出,把人引入一个“澄明”的听觉世界。用软毛刷、塑料板、钓鱼线等,在琴弦上面“摸爬滚打”、拨、挑、扫等等。就着样,一个富于梁雷个性特征的音响艺术虚拟空间被建构起来了。

通过对以上几种类型的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基本倾向和主要特点,那就是创作逐渐摆脱了各种束缚,吸收了国外的新思潮、新技法,有着高度发展了的音乐思维,更富于个性化的创造精神。由此,我们也可总结出这一时期钢琴作品的几个基本特征:

1.创作观念的更新。由于思想解放,思维活跃,作曲家们有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特别是观念的更新,大大激发了他们大胆的探索精神。如此,才出现了赵晓生自成一体的“太极作曲体系”;才有了彭志敏受《八山叠翠诗》特殊排版形式而创作出的《Bagatelle·巴山璇读》;才有了中国式的“装置钢琴”的钢琴曲等新创作的出现。

2.题材的进一步广泛和人文内容的加强。20世纪50、60年代的钢琴创作,标题音乐和改编曲占的比重较大,其内容也以传统世俗生活为主。而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无标题或表现人的幻想、意象、哲理乃至绘画意境等精神层面的题材,先后进入了钢琴音乐的天地。诸如汪立三的《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丁善德的《四首小前奏曲与赋格》、陈其钢的《京剧瞬间》,以及梁雷的《反钢琴》等等。它们的出现,无疑给中国钢琴音乐增加了更为厚实的人文内涵。

3.作曲技法的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间广泛的文化交流,现代音乐技法不断被我国的作曲家吸收、消化。这些手法无论是在调式、调性关系,和声、复调,还是节奏、节拍的运用上,都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语汇的表现力。如陈怡使用了大量不和谐和弦、平行和声、数列程序及复杂的节奏组合、多调性的思维等所写出的《多耶》;陈铭志的将十二音技法与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融为一体的《钢琴小曲八首》等,从音乐技法的历史而言,它们使中国钢琴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4.音色音响效果的新探求。新的技法语汇也造就了独特的、新颖的音色和音响效果。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们在掌握钢琴化的写作语言、现代钢琴织体写作、追求新的钢琴音响、音色表现力方面,均获得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从而为钢琴演奏艺术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如汪立三在《东山魁夷画意》之《涛声》中大量运用琶音的同时,又使用了大量的快速的和弦以及八度的不断下行来表现海面的汹涌澎湃,使音乐听起来更加跌宕起伏,把钢琴这一乐器的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高平的《遥远的声音》在演奏时,两只手分别演奏不同调式上的旋律,同时运用持续的踏板,大量不和谐的音混响在一起,使得乐曲产生出一种奇异的音响效果。这些乐曲都充分发挥了钢琴这一乐器可塑性强的特点,给钢琴的“音色库”中又加添了不少色彩。

总之,改革开放30年以来,作曲家们顺应时代的呼唤,创作出了大量富有现代人文气息、各具艺术特色的钢琴新创作。这一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创作风格的多样性:既有调式鲜明的,也有调性“模糊”乃至无调性的;既有侧重传统技巧的,也有偏向于现代思维方式的,反映出了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兼收并蓄的可能性。这个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所指,而是一个有了丰富内涵和表现手段、包容了更多创作灵感的概念。这一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给人的另一个突出印象是:作曲家们在掌握“钢琴语言”、“钢琴化”写作、发挥钢琴演奏技巧与表现力方面,都达到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史上的高水平。这些作品的宝贵艺术价值在长期的表演、教学实践中,已经获得了社会的肯定,为推动中国钢琴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1]思锐.罗忠镕《钢琴曲三首》作曲技法谈[J].人民音乐,1987,(6).

[2]陈维芬.勇于探索善于创造——浅析陈铭志教授《钢琴小品八首》[J].乐府新声,1989,(3).

[3]陈铭志.一次成功的探索和创造——赵晓生的钢琴曲《太极》[J].音乐爱好者,1987,(4).

[4]彭志敏.形式的影射及其它——与《Bagatelle*八山旋读》有关的一些问题[J].黄钟,1999,(1).

[5]钱仁平.现代钢琴的远古之声——曹光平的钢琴独奏曲《女娲》[J].音乐爱好者,2002,(7).

【责任编辑:林莎】

Chinese Piano Music Works over the Past 30 Years since the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ing-up to the Outside World:Their Artistic Representation and Features

ZHANG YOU-dan
(Department of Art,Normal School,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Guangdong 518060,China)

Since the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ing-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nitiated in 1980’s,Chinese musical art has made great strides forward and accordingly,her piano music has shown a fresh momentum of development.Some composers,on the basis of piano-tuning features,have carried out their innovation and experiments about nationalized harmony,others have been going after a new sound effect by establishing themselves in boldly exploring a fresh style,and still others have set up their own creative skill systems so as to have formulated their own music language with extreme individuality.The originality and deliberate pursuance for a new musical environment and sound effect and all the attempts of using the Western skills for reference so as to express our national spirit and charm,all of which are illustrated in those works,have made such great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piano cause that can not be estimated.

piano music;national feature;modern skill

J 61

A

1000-260X(2011)01-0151-05

2010-09-05

张又丹(1977—),女,北京人,深圳大学副教授,从事钢琴教学和音乐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作曲作曲家技法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邀你来我家
作曲心语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George Gershwin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