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的城市绿地体系规划探析
——以红安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2011-04-13 07:10肖国增朱桂才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1年24期
关键词:红安县城市绿地防灾

肖国增,朱桂才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耿宏伟 (湖北省红安县园林管理所,湖北红安438400)

近年泥石流、地震、洪涝等灾害频发,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悲伤与痛惜之余应当反思,怎样才能在各种突发的灾害面前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城市各种用地类型中,绿地具有公共空间和开敞的特性,而且人工建筑稀少,在灾害突发时可以作为防灾避灾的场所。因此,在整个城市综合防灾避灾体系中,城市绿地的防灾避灾功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功能总体上相对于绿地的景观性、游憩性、生态性等功能要求较为滞后。虽然已制定了一些防震减灾的法规文件,但在当前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必要的硬性指标体系[1]。因此,探索科学、安全和经济的多功能兼顾的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特别是在探索既满足景观、生态、游憩等功能要求,又能起到防灾减灾作用的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地概况

红安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两省交界处。地跨东经 114°23′~114°49′,北纬 30°56′~31°35′之间,距武汉100km。地势北高南低,河谷多平原少,为半山半丘陵地区。山脉均属大别山支脉,自北而南走向,分布在县城的东、西、北3面。东北部为山区,坡度15°~40°,最高点是县北的老君山,海拔840.5m。最低处是南部的杜家湾,海拔仅30m。南部多丘陵,坡度5°~20°。全县总面积1796km2,辖12个乡镇场396个行政村,人口65.3万,其中农村人口53.3万人,城镇人口12万。红安县诞生了223位将军,是举世闻名的 “第一将军县”,同时也是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体育先进县、省级卫生县城。

湖北省位于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及以上地区地城镇67个,除十堰市的竹溪、竹山、房县3个城镇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其余64个城镇抗震设防烈度均为六度,红安属于六度抗震设防烈度的城镇。

2 防灾减灾的城市绿地体系规划

2.1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在城市总体规划与近期规划的指导下,结合红安县城建设实际,遵循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规律,综合运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学、城市生态学、城市景观学、社会经济学、区域规划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努力提高城市绿地的景观功能、生态功能、游憩功能和防灾减灾功能。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平灾结合的原则,科学设置防灾减灾城市绿地体系,兼顾生态、游憩、观赏、科普和防灾减灾功能的要求。

2.2 总体布局

不同时间的避难行为具有不同的要求和特点。在地震等自然灾害突发时,随灾害发生时间的推移可将市民的避难行动概括为:紧急避难、临时避难、应急避难安置、临时避难生活[2]。在地震发生之初,大量具有活动能力的幸存人群从建筑物中逃离自救,这时急需就近寻找安全的紧急避难地,一般最佳的避难地点是距离较近、无高大建筑物的空旷场地,如城市广场、居住区中心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学校操场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自救行动及防灾要求进一步改变,要求在防灾避难系统的设置上根据需要建立多级防灾避险体系 (表1)[3]。

表1 市民紧急避难行为特征与防灾减灾要求

在红安县城的各项开发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绿地的防灾、减灾和避灾作用,以提高城区的抗灾能力,为城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工作环境。红安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5个综合公园、12个社区公园、3个专类园、1个带状公园、7个城市广场等,各类城市绿地总面积805.05hm2(图1)。

按照紧急避难行为与防灾减灾的要求,防灾减灾的城市绿地体系规划为紧急避难据点、临时避难据点、应急避难安置据点、避灾通道和救灾通道5大类,各类型防灾减灾的城市绿地用相应的标志牌标识,结合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进行规划布局形成红安县城市防灾减灾体系 (图2)。

3 分类规划

3.1 防灾减灾据点规划

防灾减灾据点的规划主要是针对城市自然灾害及灾后引起的二次灾害,利用城市公园绿地 (城市公园、小游园、林荫道、广场等)建立紧急避难据点、临时避难据点和应急避难安置据点3级组成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

3.1.1 紧急避难据点规划

紧急避难据点是震灾发生时居民紧急避难的场所。规划中应按照城区的人口密度和避难场所的合理服务范围,均匀地分布于市区内。该据点多数是由与居民朝夕相处的社区公园、小游园、单位附属绿地等组成。为保证紧急避难据点的安全性、可达性,首先必须保证它与有崩塌、滑坡等危险地带和洪水淹没地带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并与避灾通道有直接联系。

在红安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社区公园、街旁游园、城市节点绿地、城市景观大道、林荫道和滨河带状公园等都作为紧急避难据点。

图1 红安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平面图

图2 红安县防灾减灾规划总平面图

3.1.2 临时避难据点据点规划

临时避难据点是震灾后发生的避难、救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可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等设施组成。该据点是在余震、火灾、爆炸等二次灾害的高发期,将有条件人员转移到该避难场所,维持生命、等待救援。距离2km以内,步行1h以内,面积10hm2以上的防灾公园、城市广场、体育场或学校操场等临时避难所,应具备应急供水设施、应急棚宿区、应急照明用电和应急厕所等最基本设施。考虑到平常时期与非常时期不同的使用需求,形成多功能,具有应变的能力,以提高城市的减灾、救灾、避灾能力。

在红安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城西公园、烈士陵园、生态湿地公园、四马山文化公园等是临时避难据点。

3.1.3 应急避难安置据点规划

应急避难安置据点接受救援和应急安置,向面积更大、基础设施更好的大型防灾公园、城市广场、体育场或学校操场等临时避难场所集中,确保基本生活的较大或永久性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立应急指挥部、应急照明用电、应急停机坪、应急供水设施、应急棚宿区、应急物资供应处、应急卫生防疫站、应急发电设施、应急监控设施、应急厕所、应急广播等设施。

由于该据点的特殊性,在防灾减灾的城市绿地体系中应结合植物园来进行规划。植物园占地面积大、人工建筑稀少,有一定的地形变化,水源充足,是很好的应急避难安置据点。

3.2 防灾避灾通道规划

3.2.1 防灾避灾通道规划

避灾通道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将紧急避难据点、临时避难据点和应急避难安置据点3级避灾据点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为保证城市居民的避灾地与城市救灾和对外联系等不发生冲突,避灾通道应尽量不占用城市主干道。

3.2.2 救灾通道规划

城市救灾通道是灾害发生后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系通道,也是城市救灾的主要线路。城市救灾通道的规划布置,是城市防灾规划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内容之一。

为了保证灾害发生后城市与外界交通联系通畅,规划以省道、城市快速干道和主干道等为市区救灾通道。这些道路在其道路红线两侧,均应规划10~60m不等的绿化带,绿化带对保证发生灾害时救灾通道的通畅具有重要意义,道路两侧应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建筑红线距离。从城市救灾、减灾的角度看,它们也是城市减灾绿地的一类,必须按规划严格控制、实施。道路规划绿线,不容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

3.3 防灾避灾绿地体系标识系统规划

为保证灾害发生时最大程度发挥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必须建立该体系的标识系统,以便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和级别,有序地引导人们到达相应的避灾据点。因此,该标识系统要求简洁、醒目,便于辨识。在红安县防灾减灾城市绿地体系中,利用红底白字的号牌结合观赏性,在每个据点和通道的醒目处分别进行标识,组成该体系的标识系统。

4 结语

回望近年发生的灾害,灾情所及城市和地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人类在灾害面前是那样的无助和渺小。因此,在城市的各类规划和建设中,如何减少和避免灾害对人类的损害,使城市建设变得安全、科学、合理,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未来各类城市建设需要努力的方向。

[1]周建东,王 浩.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5):15419.

[2]包志毅,陈 波.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与城市减灾防灾[J].自然灾害学报,2004,(2):155-159.

[3]齐藤庸平,沈 悦.日本都市绿地防灾系统规划的思路[J].中国园林,2007,(7):1-5.

猜你喜欢
红安县城市绿地防灾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自撰联(行书)
编制城市绿地养护规范和标准应注意的事项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城市绿地功能与作用的重新认识
透水性铺装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初探
美国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