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体课实施研究性教学对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影响

2011-04-13 07:10唐艳婕南华大学体育部湖南衡阳421001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1年25期
关键词:研究性体育锻炼体育

唐艳婕 (南华大学体育部,湖南衡阳421001)

研究性教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及日本把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纷纷倡导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综合学习等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其责任感,以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为总目标。我国教育部2000年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各级学校的课程内容,《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大学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5-1号)也明确提出了要求。这都与当代国际教育界普遍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一样,都建立在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t)的理论基础上[1-2]。下面,笔者探讨了公体课实施研究性教学对大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影响❶南华大学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 (201022072)。。

1 研究性教学的概念

现在研究性教学一词在全国高等教育界十分流行。笔者查阅了众多资料,发现对研究性教学的界定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专家认为是加重教学研究的份量;有的认为是教会学生45min之外的自主探索式学习;有的认为是培养有创新思维的学生;还有的说就是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将最前沿的科研动态引入教学内容。其实研究性教学可以从不同的层次理解:一是对于教学方法本身的研究,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使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二是对培养学生的目的而言,使学生能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所以总的来说研究性教学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能独立地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2 研究性体育教学的特点

每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都有其特定的使用目标、条件和范围,研究性体育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开放性 研究性教学强调开放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学什么”要由你自己选择,根据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喜欢动脑筋等特点,该教学摸式把对学生技术的掌握转向注重和强调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和质量上来,将动作技能所牵连的柔韧性、力量性、灵敏性以及每一块肌肉所带来的美感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这样既重视其生理效应又注重其能力培养和育人作用的体育教学[3],强调的不是一种学习能力,而是一种态度,一种进步。

2)主动性 “怎么学”要由自己探究,教师只是运用运动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的规律和学习的规律等科学理论,在课堂上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边练习边思考,使整个教学具有探究性,引导学生的注意指向。当然,所有的问题也没有现成的、唯一的答案,有关问题涉及的知识范畴是广泛的。在研究中,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活动过程,通过自主学习、探索和研究,综合运用自己的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寻求答案。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

3)过程性与结论性 “学到什么程度”要由学生自己做出预测和规定,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要亲身体验和实践科学结论的过程。在研究探索过程中,学生必须开动脑筋,综合各种知识,大胆创新地设想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措施,通过讨论、比较、评价,确定研究的最优方案,然后去探索实践,获得结论[4]。在实践过程中,肯定还会遇到不少问题,又需要学生经常分析、思索、研究、创新,直至解决问题,完成研究。整个研究过程是学生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知识并形成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既直接获取知识和科学结论,又很好地弥补了学科课程学习的不足。

3 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自我锻炼的现状

笔者通过观察、走访,对南华大学、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大学等1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1156份,删除无效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06份,有效率为92.2%,其中男634人,女472人。调查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次数和时间分布统计

表2 大学生不参与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从表1可以看出,每周出来活动5次以上的还不到10%,出来活动1~2次的还不到50%,即使出来活动每次活动时间半小时以上的不过44.4%,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意识普遍较差。从表2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来看,各高校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学校将体育课时减少,有的简单地理解为体育达标。因此,恰当地处理好自我锻炼能力与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之间的关系很重要,在自我锻炼能力得到加强和发展的基础上,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促成终身体育的形成。

4 公体课实施研究性教学实验

笔者从2010年5月开始到2011年2月在南华大学教改课题中对公体课实施研究性教学进行了试验研究,从南华大学2009级学生中随机抽取2个班男生60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总学时为32学时。对照组采用老三段教学方式,实验组采用研究性教学方式,试验前对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中的认识能力 (即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有关知识、技术)、运用能力 (即运用所学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调控能力 (即在独立锻炼中,为了取得良好效果,对锻炼过程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自制能力 (即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了调查,并对t检验,2组在试验前基本情况一致,试验后基本情况见表3、表4。

表3 2组学生实验后体育自我锻炼能力的的基本情况

从表3数据来看,实验组的学生认识能力达到了80%、运用能力70%、调控能力53.4%、自制能力50%,而对照组认识能力只有53.4%,运用能力43.3%、调控能力36.7%、自制能力30%。从以上结果来看,说明实验组较对照组好。从表4学生身体素质,形态技能 “参数”对比来看,说明实验组的体质状况和锻炼效果比对照组要明显好些,说明研究性教学把一个被动的、沉闷的仅局限于学生技术掌握和身体锻炼的体育教学转向主动的、活泼的既重视其生理效应又注重其自我锻炼能力培养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锻炼是有效果的,是值得推荐的。

表4 2组学生身体素质基本情况对照

5 提高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具体措施

5.1 运用体育理论与实践教程,提高大学生自我锻炼的认识能力

首先要改变学生的体育锻炼观念,提高其认识水平,在教学中应根据当前的形势、大学教学特点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体育理论讲授和辅导,使学生明确锻炼目的,了解和掌握人体生理变化规律以及体育锻炼对人体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方法和手段。其次,要利用电视和录像等介绍有关体育锻炼对提高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树立体育的价值观念。根据研究性教学来明确要求学生自己去调查、分析体育锻炼与身体素质、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关系,并结合实例讲述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作用,使学生真正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从自己的近期学习目标来看,真正了解锻炼了就有好身体,而身体好又可以促进学习好、工作好;从远期目标分析,学好体育知识与技能,练就健康身体有利于应对各种激烈的社会竞争,可为将来从事的事业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使生活的质量更高。要认识体育锻炼是科学、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体育是娱乐,体育是竞争,体育是完善个性,体育是体现人的价值的重要途径。体育不仅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还能磨练意志,丰富社会经验。消遣娱乐,更能有助于消除紧张忧郁的心情,为减轻压力、培养豁达的性格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2 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自我锻炼的运用能力

首先,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的是专家型教师 (expert teachers)。专家型教师不仅拥有更广的内容性知识和教学法知识,能更为有效地监控课程的进行,而且还要具有更为深刻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善于认识潜在的问题,更善于将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应用到其中。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从精心设计教师的 “教”向精心设计学生的 “学”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多与学生合作,多给学生创造机会,甘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充分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个性和差异,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地 “活”起来、“动”起来,并在科学运动中学会思考、讨论[5]。

再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运动基础,知识水平、心理和生理特点,选择那些有利于身心健康,并经过努力可以掌握的教材内容进行学习研究,课后进行自我锻炼,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体育需求,增大选择面,吸引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提高运动能力。

5.3 创造教学环境,自我制定计划,提高大学生自我锻炼的调控能力

环境因素是影响锻炼坚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自己单独锻炼,因此体育教师要为他们创造锻炼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学会编排准备活动的原则、方法和要求,并根据教学内容编写准备活动计划,再让他们自己编排其它动作组合计划,提前交任课教师审定后,轮流领做准备活动或小组教学;教师再及时组织学生总结、评议,指出不足,发扬优点 ,以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这种小组教学形态的建立,对培养学生的自练、自评、互评等学习能力和社会性交往能力,以及群体凝聚力和协作精神都有很好的作用。另外,通过常规教学和检查评定,使大学生自觉形成遵守课堂常规,培养自律意识,让大学生自我制定计划并付诸锻炼,并能随场地及天气等自然客观环境的改变进行适时的调整,以达到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5.4 课外体育自己开出运动处方,提高大学生自我锻炼的自制能力

课余体育锻炼是增强大学生体质、培养大学生自主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在校能有指导地进行身体锻炼,主要是在体育课中,但在更多的时间里需要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那么,高校开展课余体育锻炼不仅要向大学生提供 “黄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 “点金术”,即掌握自我锻炼的知识、手段和方法,培养独立锻炼的能力。因此,在理论教学上,要根据大学生知识水平的特点,不仅要让其了解怎样锻炼身体,还要了解身体锻炼的效应,即要有独立的思维和 “深度”,更深一层地了解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手段。这样学生就根据课堂内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利用技能形成规律和运动负荷调整规律,自我开出运动处方。对于学生来说,开出的运动处方不能有很高的要求,方法也不宜过多,只要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符合学生自己的口味,达到效果就行了,这是最好的学习动机。自己督促自己在课外坚持锻炼,提高自我锻炼的自制能力和终身锻炼能力,使体育教学始于课内,终于课外。

[1]赵红路.研究性教学模式对高校教学实践的启示[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10(2):106-108.

[2]章柏庚.体育教师应注重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9(3):83.

[3]王艳秋,李炀.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文化教育,2008,(9):178.

[4]赵风.研究性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论坛,2008(9):30-31.

[5]祖晶,姚玉龙,吴本连.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嬗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2):99-101

猜你喜欢
研究性体育锻炼体育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