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连民心四招

2011-04-13 04:26熊先志
关键词:湖南日报牢骚呼声

熊先志

(湖南日报,湖南 长沙 410005)

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党报的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党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决定着党报必须及时、客观、全面地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愿望和呼声。用一位新闻行家的话说,党报要让新闻追随民心、贴近民心、连着民心,让报纸生活在人民当中,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

新闻如何连民心呢?笔者通过多年的采编实践,总结出以下四招:

一、百姓呼声催着写

作为记者,应该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见到、听到百姓呼声的信号,就马上行动,抓紧采写,赶快见报。

此类百姓呼声催着写的事例很多。以2010年11月为例,面对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湖南日报》在11月23日头版头条推出新闻《湘雅二医院主动投身医改 10举措力解看病难看病贵》,11月24日在11版头条位置又推出新闻《实施基本药物制度9个月,冷水江基层药价下降一半》。《三湘江都市报》在11月25日推出新闻《〈人民日报〉刊发5篇读者来信揭批看病贵 挂一次号只能看一颗牙?》,并配有《编者说法》——《治病犹如无底洞 不知要填多少钱》,其中郑重提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政府任重道远,但又责无旁贷。可以说,政府是第一责任人。当务之急是必须加大对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提升医疗服务的价值,扭转以药养医的畸形现状。

还是2010年11月,当百姓发出“菜价太贵”的呼声时,《湖南日报》刊发新闻《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强调 蔬菜产业是农业支柱产业 更是民生产业》。文中特别强调“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蔬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同时在头版的《综合施策保民生》专栏发出新闻《市场:备足货源充实“菜篮子” 生产:新增50万亩越冬蔬菜》。《三湘都市报》也刊发新闻《本月上旬36个城市蔬菜批发价同比涨62.4% 本地菜上市 长沙蔬菜开始掉价》。

“百姓呼声催着写”,关键是要亲民、爱民、为民,不管何时、不论何地,时时刻刻都要关注群众的情绪,关注群众的脸色,关注群众的呼声,把自己的思想聚焦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聚焦到民众欲知而未知的兴奋点上,聚焦到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上。有了这种姿态,就能做到一呼百应。1982年4月,长沙市10多位市民打电话到报社,说市面上已十多天买不到火柴,有的市民甚至来报社反映,呼声很大。在报社领导的安排下,笔者写出《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此文荣获全国好新闻奖。笔者感受最深的一点便是:感谢百姓的呼声!是百姓的呼声催我采写,催我深度挖掘,催我采访16天,走访27家单位共112人次,终于回应了百姓的呼声。

二、百姓“牢骚”促着写

百姓发出呼声的同时,有时少不了要发几句牢骚。面对这些牢骚,记者要认真地对待,冷静地思索,理性地回答。有时候,牢骚也是极好的新闻素材。

1989年元月,湖南停电严重,长沙停电更严重。笔者在采访途中听到不少市民发牢骚:“为什么天天停电呢?”“为什么光停老百姓家的电,那些干部家庭的电怎么不停呢?”这些牢骚成为笔者重要的采访线索。几经采访,笔者弄清了长沙市停电的基本状况,得知干部家也停电,就连省电力局局长家还备有蜡烛,于是立即请通讯员发出新闻《电“老板”点蜡烛》。

1994年5月,几位女士在笔者家发牢骚,反映现在的医院不像话,只讲钱,不救命,在一家医院的门诊部,一位孕妇因为缺钱没有及时看病,延误了诊治不幸去世,这个矛盾闹得很大,连周围的百姓都骂医院缺德。第二天笔者到衡阳市采访,在采访工业问题时,每碰到一位采访对象就提问:“衡阳的医院怎么样,有没有先救命、后谈钱的?”一位副市长回答:“有啊!衡阳市中心医院就很讲医德,他们碰到危急病人,总是先救人、后谈钱。”几位女士的牢骚促使笔者立即赶到衡阳市中心医院采访,写出消息《“先救命,后谈钱!”衡阳市中心医院好医德》,在《湖南日报》头版见报。

牢骚中有新闻线索,牢骚中有疑难问题,这就逼着记者思考、思考、再思考,学习、学习、再学习,采访、采访、再采访。1998年,全国刮起股份制的旋风,到处都说股份制好,报上关于股份制的新闻处处可见。在一次会议上,笔者听到干部们的牢骚:“股份制好,好个屁!”“一‘股’就灵的有,一‘股’就垮的也有!”这就逼着笔者对股份制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和分析,请教专家、学者、企业家、领导干部。后来,笔者与有关记者一同到衡阳采访,写出了《股份制好,但也并非一股就灵,请看发生在衡阳的——‘天和’现象》,并配有编者点评《正确对待股份制》,获得中国新闻奖。

三、百姓点子帮助写

实践出真知。站在记者的角度说,就是“实践出新闻”。新闻信息来自实际,新闻素材来自实际,新闻的判断标准来自实际,新闻效果的检验标准也来自实际。此外,新闻点子同样来自实际。笔者在多年的采访实践中深刻感受到,老百姓为新闻的采写出了许多好点子,真可谓是“百姓点子帮助写”。

1984年11月,岳阳市朋友出的点子,助笔者写成《一个电报办托运 水陆兼程送到家——岳阳市铁路水路公路实行横向联营加速物资运输》,获全国好新闻奖。

1986年10月,郴州朋友出的点子,助笔者写出《个体贩运大军搞活湘粤赣流通渠道》,获全国好新闻奖。

面对百姓的点子,有条件的话,应在当地组织大家一块儿讨论分析,你一言他一语,能够提高点子的质量,变老点子为新点子,变粗点子为精点子,变一般点子为好点子,让点子点到关键处、新闻处、兴奋处,恰到好处。1998年11月下旬,笔者在衡山县采访,同当地朋友议起了改革开放20年的伟大成绩,针对农民变化的点子,来了一次“点子讨论会”,经历了五个层次的讨论:

第一层次:农民生活大变样,收入大提高,吃、穿、住都有变化。

第二层次:从生活大变化缩小到住房大变化:处处楼阁依青山 越是山沟越好看 衡山农家别墅让人“眼红”。

第三层次:从住房变化到住房三变化,一是分散居住变向集中居住,二是从靠山靠水变向靠城靠路,三是从平房大院变向楼房。

第四层次:从三变中抓往一变,即从平房大院变向楼房,有人戏称衡山农民的住房“长”高了!

第五层次:住房长高,意味着农民的现代意识增强了,意味着农民手头钱多了,意味着可节约土地。于是从三个意识中抓住一个,即节约土地。

经过五个层次的讨论,标题为《农民盖房从平地拓宽向空中发展 衡山今年已省下建房用地二百七十亩》的新闻于1998年12月1日在《湖南日报》见报,受到读者好评。

四、百姓动手参加写

百姓动手的骨干,自然是通讯员。通讯员身处基层,处在百姓中间,处在各种新闻源的源头,新闻信息最先获取,新闻线索最为熟悉,新闻背景最为了解,感受变化最为深切,他们写稿来稿,是新闻连民心最实在的体现。

报社有一个规定,凡记者写稿与通讯员稿件矛盾时,先发通讯员稿件。1985年4月下旬的一个下午,湘乡水泥厂通讯员何大理送来一篇“半分钟谈”《绝情的店规》,说的是省肿瘤医院附近理发店不为肿瘤病人理发的事,还将此定为店规。同来的人告诉笔者:“体大理已是癌症晚期,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单,他昨晚想理个发,干干净净离世,跑了几家都未理成,很生气,写下了这条稿。”笔者立即把情况汇报给部主任,主任二话没说就将自己写好待发的稿拿下来,换上了何大理的稿,并于1985年4月29日见报。没过几天,何大理的同事打来电话:“大理已去世,但他临终前见到了《湖南日报》发出的他写的稿件,露出了微笑,谢谢《湖南日报》。”1985年7月,笔者在岳阳采写一篇“半分钟谈”《观景乎?观“禁”乎?》,先后让了七次,直到同年9月8日才见报。

也正是凭着这个规矩,笔者在《湖南日报》主办“半分钟谈”专栏16年,编稿见报2100余篇,80%是通讯员来稿。该专栏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专栏,并有5篇稿件获全省新闻奖,一篇稿件获全国好新闻奖。这其中的功劳,80%应归功于通讯员。

在笔者的总体编稿数量上,同样优先通讯员。1987年,笔者编发见报稿408条,其中通讯员稿件344条,占84.36%;1988年,笔者编发见报稿461条,其中通讯员稿件399条,占86.5%。退休10年了,笔者至今还收藏着上百封通讯员的信件,信件中80%以上都是提供新闻线索、新闻事例、新闻点子的,这些信件曾被笔者称为“信件中的老师”。

作为《湖南日报》记者,笔者走遍了全省122个县市区,每到一地,通讯员或带路或策划。而且,每地笔者至少睡一晚、写一稿,这一稿多数与通讯员合作或特请通讯员写。

有关新闻连民心的要点,还有很多。诸如采写民生新闻要注意“三以”:以平民为视角,以民生为题材,以民本为取向;民生新闻要三“聚集”:应聚集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应聚集到民众欲知而未知的兴奋点上,应聚集到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上;民生报道应注重“两统一”:一要把体现党的意志和表达人民心声统一起来,防止和克服政府舆论与群众口头舆论脱节现象;二要把“政府想说的”与“群众想听的”统一起来,多提供准确有效和健康有益的新闻信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欲。

猜你喜欢
湖南日报牢骚呼声
植树节里小鸟的呼声
肥企呼声:出口退税 我们不应缺席
《湖南日报》三论守好网络舆论阵地
管制硅谷的呼声越来越大
倾听人民呼声 回应群众期待
报刊交邮发行公告
党报发展探新路 融合创造“新湖南”
我是牢骚“小神偷”
听听“牢骚话”又何妨
特别的聘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