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1-04-13 04:52姚恺帆
关键词:办学大学发展

姚恺帆

(西南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 重庆 400715)

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姚恺帆

(西南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 重庆 400715)

通过揭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应采取: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提高办学质量,促进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制定措施,使高校建设规模与教职工利益相互协调;建立政府职能与大学职能相分离的现代大学制度等对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1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以保证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充分利用为基础,以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前提,以建立绿色教育生态环境和大学智力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具体来讲,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在教育效益上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必须注重生态效益。生态效益是指高等教育的发展要符合教育生态学提出的一系列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理想标准,在教育内容上体现对环境、生态、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法则,在人才培养上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塑造,从人才构成的德与才,识与能、理性与情感方面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前在教育上长期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提并论,忽略了教育的生态效益。现在,当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明确地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认识到,离开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无从谈起。所以,高等教育的实践首先应符合可持续发展观所提出的一系列理念,同时也需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间的关系[1]。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至少应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平衡性。高等教育处于一个多维的网络之中,其生态环境除自然、社会、人文、经济、生理等因素外,还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诸多教育生态因子。高等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与这些生态因子组成的环境取得平衡。二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协调性。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我们既要在保证办学效益的前提下扩大办学规模,又应该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此外高校的学科建设必须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同时要兼顾学科建设的均衡性、协调性,既要发挥原有特色学科的优势,又要努力发展、扶持有发展前景的新学科、新专业。三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持续性。高等教育要以未来的发展作为现在发展的前提,要具有长远的预测;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不仅要以现实为依据,而且还要以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2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1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这个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历史性任务。在这一纲要的指引下,我国政府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高等教育在国家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跨越式发展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赶超行为。有资料表明,从1998年到2003年这5年间,在各校实质性融合的过程中,各地大学城纷纷建立起来,教学条件大幅度改善,毛入学率从9.8%提高到17%,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2]。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打破了部门办学的条块分割办学体制,提升了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高校获得了更大的自治权,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也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将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作用下优化配置,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将对个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人们必须通过高等教育继续学习,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来面对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日新月异的学习型社会。

2.2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在认识高等教育发展机遇的同时,还应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一方面,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将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更加明显和突出。高等教育不但肩负全面开发人力资源的重任,培养大量的符合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需求的技术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而且还要在科技创新和开发体系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努力成为区域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以提高我国科技创新与开发的能力。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将使我国高等教育发生深刻的变革。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大众化高等教育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以社会需求为主导方向,以培养社会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为重心的职业性特征;以面向社会全体青年和成人终身学习的灵活多样的高等教育系统为载体的多样性特征;办学力量也存在两大特征,即以依靠政府力量为主的国营性特征和以依靠社会民间力量为主的民营性特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量的发展有一个较长的快速发展期;在大众化的进程中,仍存在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城乡的差异性、社会阶层的差异性[3]。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亦面临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所遭遇的普遍性问题和矛盾,如大众化教育模式与精英教育模式、扩大高教规模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增加学生数量与保证教育质量、教育机会均等与要求入学者的能力和资格差异、毕业生人数剧增与就业市场吸纳能力有限等各种问题,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3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类型主要有:全日制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其办学机构主要包括中央部属高校、地方省属高校、广播电视大学等。这些办学机构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3.1 培养目标模糊,教育观念滞后

培养目标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整个教育过程来说具有导向、激励、监督、协调的作用,而教育观念与办学理念是影响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先导性因素。一方面,由于受办学层次、办学所处地域、交通、信息等诸多局限性因素影响,造成一些地方高等教育开放程度低,教育观念相对滞后,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受到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专业结构等因素的制约,部分高校局限于单一的、对口式的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标准尚有较大差距。这些高校大部分缺乏主动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观念、能力和辐射带动力。以上这些现象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急需人才的农村基层、企业很难找到高层次人才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3.2 规模过度扩张,办学资源紧张

由于扩招速度太快,学校招生数量扩大,入学分数降低,与精英教育的学生素质相比,大众化教育的学生素质降低,生均教育资源占有量减少,学校教育资源的改善进程远远落后于扩招的速度,满足不了大学生对教育资源的需求[4]。高校扩招需要足量的办学资源作支撑。办学规模扩大与办学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是我国高等教育扩招过程中最为棘手的矛盾,集中表现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教学实验用房、学生生活用房、后勤服务设施等基本建设空前紧张,实验仪器设备、图书等教学资源的生均比例不断下降,办学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倒退的迹象。另一方面,近几年来,部分高校很少建设教学楼,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变少,实验室开放率和图书资料都达不到教学需要和国家规定的要求。以上问题的出现,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3.3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高等教育质量日益下滑

高校扩招带来的现实问题,人们争论最多的是教学质量下滑的问题。我国的扩招政策采取的是内涵式发展战略,即充分挖掘现有高校的潜力来发展高等教育,通过扩大现有高校的招生规模来接纳急剧膨胀的入学人口,使得本不宽裕的教学资源由于数量的扩张更显不足;加上一线教师的分流,致使一线教学教师师资严重匮乏并且许多教师长期承受满负荷的教学压力,根本不可能进行教学的改进和知识的更新。此外,由于教师职称评定的“终身制”与教师隶属的学校所有制未得到根本上突破,缺乏激励竞争机制,整个教师队伍显得活力不够。对教师的测评和考核制度的不健全等情况都直接造成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

3.4 缺乏制度创新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瓶颈问题

中国的高等院校改革如同80年代后期的国企改革一样,进退维谷,需要一个突破,尤其需要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与设计方面有一个突破瓶颈、打通“卡夫丁峡谷”的过程[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仿照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全国院系调整,基本构建了与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就理所当然的被提上议事日程。但是,到目前为止,在高等学校自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却并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弊端尚未消除,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仍然交错混杂,分割不清;另一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而又遵循高等教育自身规律的体制和机制还未形成,因而严重束缚了高等教育的生产力,阻碍了大学办学活力和创造力的释放,使得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更不能使他们尽展所长。

4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

首先要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要把教育教学从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为中心,转到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且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上来。未来社会是一个既竞争十分激烈而又互为依存的社会,要求人们不断提高临危不惧、团结协作的心理品质,增强学会理解、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学会交际的能力。实现高等教育主体智力与非智力的协调发展,使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日益深刻,从而推动社会生产与社会关系向前发展。这样,不仅能提高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而且能够使人的精神生活极大丰富;不仅能使人们摆脱物的依附关系,而且还能摆脱人的依附关系,建立真正公平、平等的社会秩序,从而使个人不仅获得了全面发展才能的手段,而且真正得到了个人自由[6]。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重视思维方式的培养,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重视学生自主成长氛围的培育,确保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为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做贡献的合格毕业生[7]。

4.2 制定使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协调发展的措施

克拉克·克尔认为,以往的教师队伍出现了一种三重结构:专门从事科研的人员,专门从事教学的人员,以及既搞研究又搞教学的人员[8]。高校科研工作表现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上,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通过科研工作,培养一大批科研骨干和学术研究骨干,同时提升高校科研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为教学和毕业设计提供实践内容,为教学提供实践训练的机会,科研的方法和科研最新成果又能补充教学内容,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由于教师的能力与志趣不同,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工作与发展的需要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工作方式,有的以教学为主,有的以科研为主,有的更适于二者并重,也有一定数量的教师专司教学或科研。在大学中,应该努力形成一种在学校总目标和学术价值取向引导和约束下,充分尊重个体学术取向的多样化的学术氛围[9]。高校的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重中之中”,做好教学工作是提高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关键。没有教学的基本活动,高校的任何工作都失去了基础。所以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协调安排,使高校的教学工作稳定发展,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建成一支结构合理、能力强的教学科研队伍。

4.3 制定使建设规模与教职工利益相互协调的措施

我国高校的建设与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为了加快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教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学环境得到美化,高校的建设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学科和专业建设具有显著的进步。首先,要充分发扬民主,走民主程序。对高校的重大决策和问题,不仅要咨询有关专家的意见,还要聆听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使决策更为科学,避免盲目,尽可能地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高校的各项事业高速发展,教职工的物质待遇也要得到相应地提高和改善。学校除提取必要的管理费用并承担各院系人员的基本工资,以及设立一些大型的专项建设基金外,院系可以自主对教师进行薪酬激励[10]。其次,广大教师、职工承担着艰巨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高校必须想到教师们遇到的各种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要花大力气提高教职工物质待遇,关心教职工生活,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充分调动他们为高校发展服务的积极性。再次,高校的基本建设要体现环保和人文意识。高校的校区建设关系到学生、教职工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高校校园建设要增加人文景观,增添校园文化载体,为高校的育人增加凝固性的教材。

4.4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是在社会发展逐步依赖知识生产的历史进程中,借以促进大学高度社会化并维护大学组织健康发展的结构功能规则体系[11]。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把我国大学体制改革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哈罗德·珀金在谈到高等教育的官僚化发展的趋势时说:“高等教育显然是一种由国家控制的法人官僚机构发展。官僚组合主义不仅开始成为大学的办学环境,而且渗透到高等教育本身,并往往形成学者和专职人员对立的局面。”[12]因此,在面对行政干预与学术自由的问题上,我国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首先,大学要根据社会化、市场化大生产的需求,提供适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所需要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其次,大学要围绕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两个主题,通过改革投资结构,创设包含多元投资主体的高校法人财产制度,并构建以法人财产权为基础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以及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再次,高校通过建立学校法人财产权制度,依法使国家或社会对高校的财产终极所有权同大学自主办学的法人财产权相分离,使大学真正成为服务社会经济的教育事业主体,摆脱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唯有如此,我国的大学才能真正地接受国家宏观管理和社会有效监督,才能切实地实现步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现代大学之门。

总之,我们要积极借鉴和吸收国际最新理念和先进经验,要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不断地从体制、机制等各方面去探索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道路,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最终走上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之路。

[1] 潘懋元.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4):8-9.

[2] 教育部.对高校盲目扩张趋势要阻止[N].教育文摘周报,2004-09-08.

[3] 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20-121.

[4] 潘懋元.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兼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3):1-8.

[5] 赵曙明,龚放.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之举[J].高等教育研究,2005(4):19-20.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7] 肖川.大学的理想与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2000(4):16-19.

[8] 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27.

[9] 肖洪均.大学社会职能的内涵发展与矛盾运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4):20-24.

[10] 徐小洲,张剑.我国大学行政权力分配中的问题与改革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4(3):35-39.

[11] 张俊宗,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回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4.

[12]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17.

[责任编辑:王荣江]

G640

A

1671-6876(2011)02-0138-04

2011-03-03

姚恺帆(1983-),男,安徽马鞍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办学大学发展
“留白”是个大学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