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自尊与教育

2011-04-13 04:52孙国旗陈超伟
关键词:教育教师学生

梁 鑫, 孙国旗, 陈超伟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心理系,上海 200234)

青少年学生自尊与教育

梁 鑫, 孙国旗, 陈超伟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心理系,上海 200234)

青少年学生的自尊是心灵中比较敏感的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有保护自尊的动机。通常青少年学生自尊可能更强,更需要认真地加以保护。如果教师希望学生尊重自己,那么他们应该首先尊重学生。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逐步树立自信心,才会在一种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因此,了解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的自信、维护学生的自尊,以及教师在教育当中如何激励、培养学生的自尊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皆是当今青少年教育的重要课题。

青少年学生;自尊;教师;教育

0 引言

自尊自信是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高度自尊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而缺乏自尊则容易导致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各种障碍。青少年学生血气方刚,自我意识、自尊心理尤为强烈,他们渴望被人理解,受人尊重。由于青少年涉世未深,阅历不丰,他们又比较稚嫩脆弱,在努力维护自尊之时易产生自卑,在渴望理解之时易自我封闭。一项研究表明:母亲、父亲、朋友和教师的肯定与支持、冲突与惩罚、陪伴与亲密及满意度等功能分别可以解释青少年的家庭自尊、整体自尊、学业自尊、人际自尊和外貌自尊的8.5%、8.5%、5.8%和7%[1]。可见在自尊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和学校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学校更应充分利用其教育影响力,主动寻找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点,引导家长走出认识误区,从而相互配合,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学校是满足学生自尊需要的最主要场所之一,学生到学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需要是自尊和归属的满足。如果让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学生的自信也就确立起来了,他们也就比较容易找到归属感。故而保护好学生的自尊,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促进教学优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育当中应当高度重视。

1 教师要了解呵护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的自信,懂得关爱、帮助、保护学生自尊的重要性

陶行知对教师曾讲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轻易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意味着扼杀人才;漫不经心的冷眼和讥笑,无异于夺走溺水者手中的救生圈。尊重学生首先要了解和信任学生。教师要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品质、个性,甚至了解他们在学生群体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以此为基础,在某个层面上对学生给予信任,尽管有时怀疑学生是否自觉,但切不可贸然地否认学生,让学生觉得不了解他,产生委屈心理,从而失去亲近感。比如教师检查学生作业,问某个学生是否完成时就盯着他的眼睛。如果他神态自若、眼光正视老师,那多数是完成了,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如果他神色惊惶,那一定是未完成,尽管如此也不能当面揭穿,就说作业明天还要检查,第二天学生准能完成。作为教师要用心去倾听学生,让学生谈自己的苦恼,所面临的困难,听其想法,以了解学生的自尊。事实证明:当学生耳濡目染了尊重的环境与氛围,受到别人的尊重,必将学会尊重别人。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自尊,并且给予一定的信任是培养学生自信、维护学生自尊的必要前提。

善意的保护可以比作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良药”。关爱学生是教育温馨与“人性化”之所在。老师与学生,仅仅止于传授学科知识,这种关系则是冷漠的,久而久之,心与心之间就会筑起一道看不见的墙。老师对学生予以关爱,那将是学生享受来自血缘关系以外的第一缕温情,是学生走上社会前懂得关心帮助的最初起源。对学生的关爱,互相交流很重要。尽量开导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并尽量为其解决实际难题。对学生的关爱,也就是尽量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学生就不必羞于开口,就能和老师无障碍地进行交流、向你倾诉,并且养成好的习惯,从而逐渐树立起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一个学生有了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就可以不断地克服困难,不断进取,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自强不息,成为强者[3]。

2 教师在不同的场合下争取维护学生的自尊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课堂提问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此,课堂提问一定要把握好难易程度。对于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难一点的问题有助于启发他们思考,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对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宜选较浅易的问题,否则一问三不知,使学生感到难堪,进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找学生谈话或和家长座谈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找学生谈话大多是在发现学生有问题后而采取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类谈话,首先要摸清具体情况,抓住问题的实质,设计好谈话最佳方式才能进行。无论什么内容的谈话都应以多关心、多激励、多表扬为好。谈话中如涉及到对其他同学的看法也应以褒为主,以免学生互相传话,伤其更甚。教师家访应避免告状、一味揭学生的短,这样的家访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课外集体活动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在集体活动中,应尽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特别是后进生,不能把他们排斥在大集体之外,否则他们会因受冷落而产生自卑感。特别要防止某些学生因失败而招致其他同学的讥笑而伤其自尊心。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失败,增强集体荣誉感。

3 教师在教学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自尊,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3.1 树立“教育平等观念”,创造师生和谐的教学环境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愈加重视,“教育平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民主教育思想和教育参与度。这种民主的教育思想所倡导的首先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完全操纵管理学生的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形成平等与友好、理解与尊重、信任与接纳、关心与帮助的师生观。教育民主化、平等化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强调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取代基于权威和授受的师生关系,把教育教学过程视为师生间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主张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主体,教师应当以民主平等的态度研究学生的发展;强调教师通过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学识、思想、价值观进行指导、引导、诱导和督导,而不是强制、灌输和压抑。终极目标是营造学生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良好教育环境。崭新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在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这种理解和尊重是双向的、互动的。具体的措施有:

教师以情感为着眼点,以民主平等为出发点,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来把握学生的心理气氛。教师要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重视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及时发现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并给予正确的指导。教师优秀的人格、才能和真挚的情感、态度是优化学生心理气氛的前提。只有紧紧抓住了前提,才能形成一种柔和的道德培育环境,感染激发学生,调整学生的情绪体验,形成愉悦的氛围,达到情感和认知的统一。

教师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行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相信学生有获得自身发展的潜能;同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学生也应理解教师,认识教师职业的伟大与崇高,经常站在教师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体谅教师的苦衷。学生也要尊重教师,尊重教师为帮助自己付出的辛勤劳动,在接受教师启发引导的同时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帮助教师提高教育能力,使教育过程在双方沟通思想、情感的基础上顺利进行。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尽管未必能得到别人的赞同,却会感受到别人承认他有权拥有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的观点。以此来不断提升学生的自尊意识。

3.2 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自我形象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智商在135以上的1628名超常儿童的成才教育作了追踪,30年后分析资料的结果表明:成就大小的明显差别不在于智力,而在于其个性品质,且主要反映在儿童对自己所持的自尊程度上。因此,要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除了应该尊重学生,更重要的还应该让学生懂得自尊,帮助学生建立自尊。自尊是一种自我认识,是对自己价值的判断,它意味着对自己的肯定和接受。自尊心强的人富有独立性,在对自己持肯定态度的同时对他人往往也能接受和信任。这一类人性格开朗,善于表达和交际,人际关系良好,富于创新,对所做的事充满信心,不畏挫折,不甘落后。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无疑会给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尊是每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自我形象塑造与学生的自尊心紧密相关。教师不要用静止的眼光对学生作不恰当的评价和判断或者用怀疑或否定的语言提问学生。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正确,就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能力的错误评价,进而影响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我们应该充分信任学生,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优点,克服缺点。当学生取得成绩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并提出新的希望和更高的要求;当学生遇到问题和挫折时,应向他们提出改进的意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激励他们从失败中奋起。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情感作用更为明显[4],“赏识教育”可以使许多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充满信心[5]。学生总是乐于向热爱他们的老师倾吐衷曲,接受他们的教导和劝告,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奋发向上。许多教师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深情厚意是开启他们心扉的一把非常有效的钥匙,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理解能感染学生,增加学生的理智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正是运用充分信任与尊重的原理,使一个无人问津的流浪儿日后成为了人民英雄。自尊是上进的基础和动力,自信是通向成功的起点,而积极的自我形象的建立则必将唤起学生强烈的自尊与自信。

3.3 注重“严”与“爱”的和谐统一

“严”与“爱”是辨证统一的。教师对学生的“严”要出于“爱”,才严得有理;“爱”寓于“严”,才爱得不纵[6]。“严”是必要的,但必须严得有理、有度、有情。教育工作中,只有将爱护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这样方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常常看到:有些老师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常常对学生加以斥责、训导,不允许学生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越雷池半步,有的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对教师的这种行为感到不满,甚至怨恨、憎恶,从而导致种种反抗的行为。如果教师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引发了学生内心的反感和抵触,那么一切的教育工作都将面目全非。反之,如果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互相尊重,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比较容易实现。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平等师生关系的建设,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学生的尊重。我们应尽量避免当众批评学生,对学生的处理要慎重,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进步则及时表扬,激励其增强自尊心。批评教育就是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并帮助其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7]。批评不仅可以督促当事人吸取教训,而且可以教育周围的学生不犯类似错误,因此批评也是有效教学和管理的手段之一。但是过分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和低落情绪,严重时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坚持正面教育,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批评只能针对某种错误,说明其实质和后果,不可针对某个学生,贬低其人格。批评学生要有余地,要给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提供改过的机会。

4 激励学生自尊的策略

教师要时刻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争取让学生心中有一种自豪感。那么教师如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维护学生心中的“自豪”呢?我从如何提高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角度,谈谈以下几种激励的办法:

4.1 用信任激励学生

当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没有信心时,教师要相信学生存在的智能优势,只要这种优势能得到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优点。当学生做事情失败时,多对他们说一些“下次还请你来做,老师相信你能成功”之类的话,在“下次”之前,尽可能为他创造成功的条件,相信他的“下次”总会有进步的。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与教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关系[8]。当学生站起来不能流利地回答问题时,教师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说一句信任的话语,帮助他成功一次,他在课堂上发言的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欲望会更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每位学生的心底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多次尝到成功的喜悦,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4.2 用帮助激励孩子

当孩子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或缺乏勇气时,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就必须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帮助他们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增添他们的自信心。学生容易在课堂上遇到困难,教师如果不及时给予帮助的话,学生的困难会越来越大,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欲望和信心。

4.3 用赏识激励孩子

人需要被赏识。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了进步,内心觉得自己在教师心目中得有一定的认可度,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了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如果是正确的,就加以肯定;如果是有创新的,就大加赞赏;如果是有偏差的,也可以从其他侧面加以肯定。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再没有比自尊心更重要的了。因为心中的“自豪”,他们才拥有更多的自信去发现、去探究、去展示自我,健康地成长。我们作为学生的教育者和引导者,应该尽力呵护他们心中的那股“自豪”。

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同的激发自尊的策略,可能是信任、帮助、赏识,也可能是其他策略。不管哪种策略,教师争取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尊、自信,使学生积极、热情的学习、生活。

总之,尊重学生人格,使他们自尊自信,归根结底在于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教师要尊重学生,首先得从提升自身的素质入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应严于律己,善于解剖自我,走出心理误区,力争自我超越。嫌弃和斥责,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也暴露出教师的偏狭和无能。让我们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尊重爱护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使他们最终成人成材!

[1] 刘春梅,邹泓.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与自尊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7(3):609-612.

[2] 龙晓东.高度的自尊心是走向成功的关键[J].教育探索,2003(10):83-84.

[3] 徐娟,李琦,高增贵.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成长[J].当代教育科学,2007(13):63-64.

[4] 卢家楣.以情优教[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1999(10):88-92.

[5] 张秋莲.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调适策略[J].考试·教研,2009(8):24.

[6] 任利民.浅谈班主任的“严”与“爱”[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8):19-20.

[7] 武宏伟.批评教育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安全[J].教学管理,2009(11):21.

[8] Paul S.Gray,John B.Williamson,David A.Karp,John R.Dalphin.The Research imagination: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08):86.

[责任编辑:孙义清]

G41

A

1671-6876(2011)02-0166-04

2011-03-05

梁鑫(1985-),男,陕西榆林人,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硕士在读,主要从事自我认知、自尊与认知加工等研究。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