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几点做法

2011-04-13 10:30周云飞
化学教与学 2011年8期
关键词:用语方程式中考

周云飞

(江苏省宝应县黄浦中学江苏宝应225800)

化学,是初三新开设的一门学科。不少人简单的认为初三化学内容少,知识体系简单,只要平时多记多背就可以了。但从历年的中考化学试卷和学生成绩反馈来看,我们的这种认识有失偏颇。中考对化学知识点的考查已不再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点的识记和简单应用层面上,我认为要提高初三化学教学质量,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基础,加强化学用语教学

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化学用语教学应贯穿初三化学教学的始终,无论在新授还是在复习阶段,都要突出其重要地位。让学生坚信一个观念: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踏踏实实的过掉化学用语这一关。而对于化学用语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水平上,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在不同的阶段,对化学用语的理解要不尽相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化学用语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也应有所区别。譬如:初中化学中最重要的化学方程式,学完第四章就开始要求学生自行归纳并写出前面三章中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再进行集体交流、汇总。教师给出每章必须掌握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进行集中记忆。当讲完第七章之后,要求学生整理两册书中有哪些需要掌握的化学方程式。当学生基本掌握之后,要试着变换问法和考查方式,让学生对头脑中已有的方程式进行分类、比较和整合。譬如:要求学生按照反应基本类型进行分类,并试着问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中一共有多少个分解反应,分别是哪些?反应条件是“高温”的有哪些?与二氧化碳有关系的化学反应有哪些等等。通过方式变换,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化学反应鲜活起来。同时,借助于一些简单的文字或框图式推断,培养学生初步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进一步学好化学用语的兴趣和信心。

二、重课堂,凸显师生双边互动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与学最直接的场所。只有抓好了课堂,才能抓住学生,这也是有效教学直接体现。如何才能抓住课堂?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不能沿着教参或教材,照本宣科;更不能凭借老经验,想到哪儿,讲到哪儿,跟着感觉走,一人唱独角戏;也不能匆匆忙忙的赶进度,回过头再炒夹生饭,大搞题海战术。所有这些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当前,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这节课需要讲哪些内容,更多的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多思考一节课学生能掌握多少?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哪些需要给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的;哪些可以由学生自学、教师督促检查就能掌握的;哪些问题需要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或交流讨论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思考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串”展开教学。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抓好时机借助于必要的生活、时事以及最新的热点科技新闻来支撑相对枯燥的化学知识。只要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课堂上要给学生预留自己提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在互动中去发现问题、勇敢的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与交流,以解决问题,在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应用与归纳。教师要从方法上指导学生如何提问题、怎样回答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效串联和整合起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磨考纲,研究中考命题走向

在平时工作中,要结合考试说明,多研究本地中考试卷的命题走向,从试卷格局、知识点分布、考查方式等多方面研究中考试卷。无论是新授还是复习阶段,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紧扣考点和热点,尽量让学生少走弯路,多做有用功。这就需要教师熟谙教材中的重难点、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难点、分化点以及历年来的中考热点,并加以归纳与整理,加强针对性训练,同时辅助于必要的诊断和反馈性的矫正,以尽量减少无谓的失分,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

四、树信心,关注考生心理变化

在中考复习阶段,随着知识的综合程度的加强、自身升学的需要和家长的期望,学生可能会因为考试成绩的跌荡起伏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心理波动。如何帮助学生调适好心理,以最佳状态参加中考,这同样是我们每一位初三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但最根本的莫过于一个“爱”字。我们要多鼓励、多表扬,在赞许和期待中给他们以动力,无论在课堂还是课间,一个善意的微笑或一个期待的眼神,对他们来说都可能是一种无穷的力量。每次成绩下来,要及时的跟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要真心做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度过这段感情波动期,以平稳的心态进入中考。

总之,作为一名初三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要以问题为课题,争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猜你喜欢
用语方程式中考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巧配化学方程式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挑战一级方程式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教养方程式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礼貌用语大家学!
网络用语“控”的流行及其修辞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