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高寒草甸鼠害动态研究

2011-04-25 09:38夏茂林王佺珍宫建军
草业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害鼠鼠害洞口

夏茂林,王佺珍,白 松,巴 贵,宫建军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陕西 杨凌 712100; 2.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草原工作站,西藏 日喀则 857000;3.西藏自治区畜牧总站草原科,西藏 拉萨 850000; 4.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农牧局,西藏 日喀则 857000)

草原鼠兔(Ochotonapusilla)大量啮食优良牧草,挖掘洞穴,严重破坏草地生态环境,造成草地退化和沙化[1-5],是全球草地退化和沙漠化的重要因素之一[6-12]。草原鼠害也是造成西藏草地严重退化和沙化的生物灾害,不仅影响着着当地畜牧业经济的发展,阻碍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且草地的大面积退化与沙化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3]。西藏全区草原鼠害分布广、危害重,主要种类有高原鼠兔(O.curzoniae)、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喜玛拉雅旱獭(Marmotahimalayna)等[14]。据各地资料汇总显示[15],2008年全西藏草原鼠害发生面积4.7×107hm2,其中危害面积1.7×107hm2(密度达到防治标准的2倍以上),占全区草原鼠害发生面积的36.48%;“鼠荒地”(指严重危害)约4.5×106hm2,占危害面积的26.25%。实践证明,草原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是降低控制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防治途径之一。构建完善的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设施和网络是做好草原鼠害预测预报工作的重要保证[16]。通过对同一地区鼠类数量、密度以及种类展开调查,结合当地气候变化以及植被环境了解鼠患程度、危害级别,从而掌握鼠情动态变化,可为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16]。本研究于2007-2009年,对日喀则地区萨迦县草地做了“堵洞、盗洞”法抽样调查,以便准确掌握该地区鼠害动态变化情况,为开展鼠害预测预报及其防治和有效地保护西藏天然草地的生态屏障提供科学依据。

1 调查地区与方法

1.1调查地概况 调查地设在萨迦县麻布加乡曲雪、拉东、麻布加、帕列、白色、白那、塔杰7个行政村的接羔育幼草场,面积约1.67×104hm2,位于28°40′02″~30°59′53″ N, 86°50′17″~91°39′55″ E,平均海拔4 400 m,距日喀则市130 km。北与拉孜毗邻,南与定结相邻,西接定日,东邻萨迦县扎西岗乡,是较为典型的以畜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区。草地总面积7.73×104hm2,耕地面积6 172 hm2,牲畜存栏量为28 926头(只、匹)。该地区属高原温带干旱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超过3 000 h,年降水量小于250 mm,多大风,生态状况极为脆弱[17]。该地区牧草生长季节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见表1。长期以来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观追求牲畜存栏量、草原鼠、虫害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现象逐年加剧,生态压力不断增加[18]。

调查地属高寒草甸草原,草原植物区系主要包括莎草科、禾本科、菊科、豆科、蔷薇科等[19]。主要害鼠为高原(黑唇)鼠兔和高原鼢鼠[20]。

1.2调查方法

1.2.1堵洞盗洞调查 采用全球卫星定位器(GPS),在调查区内随机设0.07 hm2的固定调查样地4个(重复数),分别分布于28°47′00″ N,87°51′04″ E;28°45′34″ N,87°51′44″ E;28°40′02″ N,87°50′17″ E和28°40′58″ N,87°51′11″ E;样方之间距离400 m以上,以避免相互干扰。用沙土将样方内所有鼠洞轻微封堵,同时统计洞口数量;24 h 后检查洞口被盗开情况,记录盗开洞口数量,即有效洞口数[21]。本研究分别在害鼠种群数量高峰期,即2007年10月15日、2008年10月10日和2009年10月18日各观测1次。

表1 日喀则地区气象数据

1.2.2地上生物量测定 每年在调查鼠洞时, 同时在已选定的鼠情调查小区内,随机取1 m×1 m的样方,3个重复,用收获法测定地上生物量,自然风干,求平均数,记干质量并折算成kg/hm2。

1.3数据分析处理 将调查中获得的数据按以下公式进行处理:

数据统计分析通过SPSS 16.0和Excel 2003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调查结果与方差分析

2.1.1鼠洞调查与方差分析 2007年各小区总洞口数为(707.75±225.41)个,有效洞口数(61.00±19.42)个,有效洞口率为(10.20±2.13)%;2008年各小区总洞口数为(812.50±227.50)个,有效洞口数(263.75±157.75)个,有效洞口率为(32.63±15.26)%;2009年各小区总洞口数为(887.75±244.86)个,有效洞口数(227.00±5.59)个,有效洞口率为(25.87±9.00)%(表2)。经SPSS-ANOVA分析,2007-2009年鼠害调查结果的3项指标:总洞口数、有效洞口数、有效洞口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3)。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总洞口数虽然逐年增加(表2),但是年际间差异不显著,从实地考察看,主要有一部分是陈年洞口在统计数中。有效洞口数2008年显著高于2007年,主要是2008年与2007年相比日喀则地区气候较为异常, 4月的月平均温度,2008年较2007年高1℃,同时2008年5、6和7月降水显著高于2007年, 2008年5、6和7月降水量分别为32.6、122.3和203.8 mm,而2007年同期分别为11.5、45.9和164.0 mm(表1);在气温偏高以及降水相对丰富的双重作用下,使2008年牧草返青的时间较2007年有所提前,且在一定时间内可供害鼠采食的对象增加,为害鼠的繁殖创造了良好条件,造成了2008年害鼠种群密度的大幅增长;2009年与2008年相比有效洞口数有所下降,虽然幅度不大,但仍旧高于2007年,2008年底日喀则地区遭遇大雪灾,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害鼠的越冬,同时2009年4-11月的累计降水量只有2008年同期的55.45%,降水减少,不利于牧草的生长,使2009年鼠害有所缓解,但是由于2008年种群基数大,2009年较2007年,鼠害仍旧严重。

表2 西藏萨迦县各样方鼠害及地上生物量

表3 调查结果方差分析

2.1.2地上生物量调查与方差分析 2007-2009年地上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674.7、506.3和415.2 kg/hm2(表2)。地上生物量呈显著下降趋势,说明草地在持续退化。经SPSS-ANOVA分析,地上生物量年际差异极显著(P<0.0)。由于本调查一年只对生物进行一次测定,不能准确地反映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另外,气候因素和总洞口数增加覆盖了更多的草地,共同造成地上生物量的连续下降;同时调查地为冬春放牧地,在10月已有放牧活动,放牧强度的不同或者部分地方超载过牧,也会造成地上生物量的连年下降。

2.2相关分析 进一步对调查结果做SPSS-CORRELATE(N=36)分析,地上生物量与调查年限变化及总洞口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从实地调查也发现,从2007到2009年,地上生物量显著下降,主要由于草地鼠害逐年严重。有效洞口数和有效洞口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3),其他各对比项之间均无显著相关(P>0.05)(表4)。

表4 调查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2.3回归分析 地上生物量(Y)与总洞口数(X1)、有效洞口数(X2)和有效洞口率(X3)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

Y=498.5-0.046X1-0.496X2-2.669X3

(F=13.12,P=0.018)。

由回归方程可知,总洞口数每增加1个,地上生物量减少0.046 kg/hm2;有效洞口数每增加1个,地上生物量减少0.496 kg/hm2;有效洞口率每增加1百分点,地上生物量减少2.669 kg/hm2。总洞口数系数较小,说明其对地上生物量影响较小。实地调查时已注意到有部分陈年洞口数在内,因此至少在连续2年内有重复计数;有效洞口率系数在模型中最大(-2.669),其对地上生物量影响最大;从实地调查看,与调查当时鼠的活动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结合模型的显著性,有效洞口率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好地代表鼠害程度,可以作为草地退化的一个间接指标。

3 讨论与结论

本次调查参照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制定的《草原鼠害调查技术规程》进行。由于调查地点面积较广,故采用操作简单、工作量和成本均较低的“堵洞、盗洞”法。调查时只需规划样方、填堵鼠洞并计数,待24 h后检查盗开情况。

鼠洞调查结果显示(表3),连续3年总洞口数差异不显著(P>0.05),呈现缓慢增长趋势;有效洞口数:与2007年相比,2008、2009年增长均超过400%,2009年较2008年增长13.93%;有效洞口率:较2007年,2008、2009年较增长均超过250%,2009年与2008年相比有效洞口率下降6.89%;说明总洞口数与有效洞口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效洞口率不能反映害鼠的种群密度;依据有效洞口系数理论(即每只鼠兔挖掘有效洞口数)[12,22],有效洞口密度更能直观地反映害鼠的密度。连续3年害鼠的密度变化表明,在西藏相对干旱的条件下,降水和鼠害的密度变化极为相关。

地上生物量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2008年较2007年下降24.96%,2009较2008年下降17.99%。地上生物量与年际、总洞口数变化呈显著负相关,与总洞口数、有效洞口数和有效洞口率回归模型显著,系数均为负值,结果与相关分析相一致,说明本研究所采用的调查方法在西藏高寒草甸可以使用,同时说明本研究结果可靠。

密度调查对于指导草原地区鼠类生态研究或预测、防治都是一个基本的切入点[18,21]。截至2003年,日喀则地区退化草原面积达到513.17万hm2,占草原总面积的54.98%,其中轻、中、重度退化占草地总面积的比重分别为33.22%、13.96%和7.80%[23]。高原鼠兔不仅盗食牧草,且通过挖掘大量洞穴,覆盖周边地表使草原地表形成的危害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力[10-12]。日喀则地处西藏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受宗教影响、信息闭塞、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等因素的限制,鼠害预警预测在2007年以前几乎处于空白。

“堵洞、盗洞”法作为测量草原鼠害种群密度的一种简单直观、对调查人员要求低、受生境和天气等因素影响小的方法[21],便于在日喀则地区草原鼠害预测预报中推广。作为单一的调查方法,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如果利用此种调查方法,结合当地的气候、地上生物量以及草原利用状况等因素,对同一区域的害鼠进行连续观测,开展鼠害动态变化的研究,来预测鼠害,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是可行的。

[1] 洛桑加措.那曲高原鼠兔调查研究[J].西藏畜牧兽医,2002(3):12-14.

[2] 魏学红,杨富裕,孙磊.高原鼠兔对西藏高寒草地的危害[J].西藏科技,2006(3):50-51,58.

[3] 魏学红,杨富裕,孙磊.高原鼠兔对西藏高寒草地的危害及防治[J].四川草原,2006(5):41-42,45.

[4] 潘多锋,马玉寿,张德罡,等.高原鼠兔对退化草地人工植被稳定性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06(4):49-51.

[5] 丁晓涛,何秀琼,曹玉琼,等.高原鼠兔繁殖及种群年龄结构的初步研究[J].四川畜牧兽医,2000(7):54-55.

[6] Thiagarajan B,Bai Y B,Gage K L,etal.Prevalence of Yersinia pestis in rodents and fleas associated with black-tailed prairie dogs (Cynomysludovicianus) at thunder basin national grassland,Wyoming[J].Journal of Wildlife Diseases,2008,44:731-736.

[7] James H B,Edward J H.Control of a desert-grassland transition by a keystone rodent guild[J].Science,1990,250:1705-1707.

[8] Zuleta G A,Vignau M L.Bot fly parasitism (Rogenhoferabonaerensis) (Diptera,Cuterebridae) in the pampean grassland mouse (Akodonazarae) in Argentina[J].Journal of Wildlife Diseases,1990,26:11-17.

[9] Bruce B.Bare zone between California shrub and grassland communities:The role of animals[J].Science,1970,170:1210-1212.

[10] 周雪荣,郭正刚,郭兴华.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在高寒草甸中的作用[J].草业科学,2010,27(5):38-44.

[11] 秦姣,施大钊,贠旭疆,等.模拟条件下布氏田鼠对草原植被的作用2.——鼠密度对植物群落结构及根系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9,26(7):127-132.

[12] 王兴堂,花立民,苏军虎,等.高原鼠兔的经济损害水平及防治指标研究[J].草业学报,2009,18(6):198-203.

[13] 郭永旺,施大钊,王登,等.青藏高原的鼠害问题及其控制对策[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9,20(3):268-270.

[14] 魏雪红,杨富裕,孙磊,等.高原鼠兔对青藏高寒草地的危害及防治[J].四川草原,2006(6):41-43.

[15] 西藏自治区畜牧总站.西藏自治区2008年鼠害防治工作总结[C].拉萨:全国鼠害防治工作会议,2008:3-4.

[16] 董维惠,侯希贤,杨玉平,等.草原和农田几种主要鼠种数量动态研究及预测[J].中国草地学报,2008,30(5):90-94.

[17] Kang L,Han X G,Zhang Z B,etal.Grassland ecosystems in China:review of current knowledge and research advancement[J].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2007,362:997-1008.

[18] 邵伟,蔡晓布.西藏高原草地退化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1):112-116.

[19] 魏兴琥,李森,杨萍,等.高原鼠兔洞口区侵蚀过程高山草甸土壤变化[J].中国草地学报,2006,28(4):24-29.

[20] 李海宝,杰布,李顺凯,等.藏北高原主要草地类型鼠害调查报告[J].西藏科技,2007(3):29-30.

[21] 陈剑,王忠全,王勇,等.藏北草原高原鼠兔密度调查方法探讨[J].植物保护学报,2008,34(4):114-117.

[22] 刘伟,王溪,周立,等.高原鼠兔对小蒿草草甸的破坏及其防治[J].兽类学报,2003,23(3):214-219.

[23] 杨汝荣.西藏自治区草地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草地学报,2003,12(6):24-29.

猜你喜欢
害鼠鼠害洞口
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浅埋段的施工工艺
草原鼠害的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
灌阳县稻田害鼠种类及其发生规律调查①
玉树草原鼠害防治建议
玉树地区草原鼠害防治的建设与管理
森林鼠害防治技术探析
甘肃省森林害鼠综合管理对策
2015年云霄县农区鼠害监测结果
高寒地区隧道洞口段排水系统改进措施与建议
森林鼠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