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健康人群面色指数的特征分析

2011-04-25 09:37,,,,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面色肤色颜色

,,,,

(1.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 中医内科教研室,海南 海口 571101;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3201)

色诊,又称望色,是使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临床一般以望面部色泽变化为主。是中医的独特诊法,可以为病症的定性、定位及预后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历代中医学家所重视。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不同科研单位利用色差计、红外线图谱等技术分析中医面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可为面色诊提供一定的客观化数据。基于传统的中医理论,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及上海大学合作研制了中医面色检测系统。采用该检测系统,我们对上海市多家单位的健康体检者进行了面色的采集与分析,现将部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1月-7月,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强生医院、上海大众公司、曙光医院进行集体健康体检的人群,包括干部、职员、工人、家属、学生等,有广泛的代表性。年龄18~83岁,男性368例,女性425例。出生地以上海为主,少数为外地,外地来上海者居住时间均超过2年。根据不同生理发育阶段特点,每10岁分1组,每组120例以上,共5组,实测793例。

1.2 纳入标准 每个样本先经过临床专家判读,然后再由中医面色检测系统分析判读,对专家判读与面诊仪判读一致的结果作为入选标准。

1.3 面色采集与分析 采用中医面色检测系统采集分析面像[1]。该仪器于暗箱中拍摄面色,光源为LED光源。拍摄装置为数码相机,要求被测者身体健康,无全身系统性疾病,面部皮肤发育正常,无明显大面积的毛发,无瘢痕、痣、疣、色斑,无炎症及缺损。嘱患者24 h内禁酒,去除面部妆梳,在安静状态下,对面部皮肤进行测试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间面色参数的差异作单因素方差分析,对面色参数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进行相关回归分析。

2 结果

分析结果见表1,表2;图1,图2。

表1 793例健康成年人各类面色构成比

表2 不同性别面色指数比较

图1 不同年龄黄色指数曲线

图2 不同年龄红色指数曲线

3 讨论

面色诊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记载。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五色微诊,可以目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难经·十三难》说:“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明确指出通过观察面部色泽不但可以推断五脏疾病,同时可以测知脏腑气血盛衰及确定病邪性质和正气强弱变化。面部色泽包含颜色及光泽,健康成人面部色泽的形成,祖国医学认为与人体气血荣枯关系密切。

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上海地区健康人正常面色构成比为39.5%,面色正常组中红、黄指数较高,黄色构成比21.0%,以下依次为红色、白色、黑色、青色。本实验所采集均为本地人,属黄色人种,故其他的面色都是在黄色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中医将红黄隐隐的面部颜色划分为正常面色,故正常颜色实际上是红黄组合颜色。现代医学则认为,面色主要由表皮颜色、皮下脂肪颜色及皮下血管的颜色等多种因素融合而成,受遗传、光照、个人习惯等影响,故正常面色又有青、赤、黄、白、黑五色之偏。本实验结果与传统中医描述、现代面色研究及临床实际相符合。

面色与性别的关系:本研究显示面色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的青、红指数高于女性(P<0.05),黄、黑色指数明显高于女性(P<0.01);男性白色指数明显低于女性(P<0.01)。Jablonski等[2]研究认为无论是哪个种族,男性的肤色均深于女性,这与遗传和工作环境等因素有关。一方面是由于皮肤纹理和血供不同,另一方面是由于生活方式不同,接触阳光的程度不同。此结果也与日常观察中女性一般在比男性面部皮肤白皙的事实相符,说明性别是面色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也是临床面部颜色识别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男、女面色差异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1)皮肤的结构不同。与女性相比,男性皮肤的纹理较粗糙,密度、厚度均较大,质地结实,皮脂丰富,从而导致两性肤色的差异。2)激素水平的影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脂素和雌激素等均能调节皮肤内黑色素的沉着,因而不同性别体内激素水平不同,其面色也就不同。3)生活方式不同。与女性相比,男性更趋于户外活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颜面色变深,而女性更为注重颜面部皮肤的保养,积极采用防晒措施,因而颜面部肤色较浅。

肤色与年龄的关系:人类肤色与年龄的关系较为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各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有学者认为年龄越大肤色越深,有学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皮肤的颜色反而变浅,也有学者认为人类的肤色与年龄无明显的相关性[3-4],对于二者的关系目前仍有争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黄色、红色与年龄的相关性具有统计意义,但相关系数较低,与年龄的线性相关系数黄色最高只有0.339,因而不能孤立地通过年龄采用回归方程来推算面色,只能通过面色曲线变化随着年龄的变化规律来发现其中的相关性。本实验采用curl曲线算法得出如下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面部的红色指数呈曲线状逐渐降低;而黄色指数呈曲线状逐渐升高趋势,青色、黑色、白色指数无规律性变化。如图1为黄色指数随年龄变化的曲线图,图中可以看出,在40岁左右之前,曲线呈平缓逐渐上升,而40岁之后,曲线则明显上升。图2为红色指数随年龄变化的曲线图,图中可以看出,在40岁左右之前,曲线呈平缓逐渐下降,而40岁之后,曲线则明显下降。祖国医学认为气血上荣于面,是面色主要影响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气血衰退,颜面失于荣养,故红色减少,面色逐渐变黄,本研究结果与该理论相符合。

现代医学认为,皮肤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人体的发育、生长、成熟和衰老的过程,皮肤也相应发生一系列改变。本研究的年龄跨度是18~85岁,特别是长期暴露在外的面部肤色的衰老是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刺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些内源性因素如营养、内分泌、免疫等也通过整个机体的作用而对皮肤衰老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角质细胞增大,毛细血管减少,皮肤血运变差,皮下脂肪层变薄。因而随看年龄的增加,皮肤纹理增多、增粗,皮肤颜色会变黄。本实验中白色、黑色、青色样本较少,故变化规律不明显,须扩大样本量继续观察。

关于面色与年龄的相关性研究,其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取样人群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样本的年龄段构成、性别构成以及样本量的大小等对研究结果均有影响,因而目前国内外仍没有统一的结论。本研究结果只是针对上海地区中国汉族人群面色进行检测,其结果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此群体面部肤色随年龄的变化规律,对于其他人群或其他部位的颜色变化规律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宫爱民,邸丹,钱鹏,等.中医望诊检测系统拍摄装置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4):2,6-7.

[2]Jablonski NG,Chaplin G.The evolution of human skin coloration[J].Hum Evol,2000,39(1):57-106.

[3]Gleiberman L,Harburg E,Frone MR,et al.Skin color,ancestry,and blood pressure among whites in Erie County,New Your[J].Ethn Dis,1993,3(4);378-386.

[4]Ortonne JP.Pigmentary changes of the ageing skin.Br[J].Dermatol.199,122(135):21-28.

猜你喜欢
面色肤色颜色
Conversation in a house
人的肤色为什么不同
为什么人有不同的肤色?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Oliver Twist
特殊颜色的水
论新课程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创新
肤色检测和Hu矩在安全帽识别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