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护理包的设计与应用探讨

2011-05-10 00:14白妙春冯春燕刘元周
护理研究 2011年15期
关键词:静脉炎硫酸镁静脉

白妙春,林 静,冯春燕,刘元周

护理管理理论的成熟是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建立符合现代化医院要求的核心护理文化理念,形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树立“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观念,强调持续性服务过程,使服务质量得到持续改进。通过对常见的静脉穿刺与防治静脉炎护理管理,建立了由静脉评估、防治静脉炎护理管理、静脉穿刺、再次静脉评估、防治静脉炎技能技巧知己健康教育等临床护理路径管理。静脉炎护理包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既开拓了护士的临床工作思路,实现了护士与病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又开展了护理健康教育,提高病人接受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门急诊静脉输液病人108例,年龄 20岁~34岁 22例,35岁~49岁 30例,50岁~75岁56例,进行输液期间的静脉护理和预后评估。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

1.2 操作方法

1.2.1 静脉炎护理包内容 静脉炎护理包使用指导说明书;静脉炎护理包有两种设计,静脉炎护理包之一:硫酸镁粉25 g,量杯(5 g)1个用于称量硫酸镁粉,20 mL烧杯1个用于配制硫酸镁液,10 mL注射器一个用于抽取硫酸镁溶液,无菌纱布5块,乙醇贴片5个,敷料贴5个,1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5支。静脉炎护理包之二:50%硫酸镁溶液50 mL,20 mL烧杯1个用于量取硫酸镁液,10 mL注射器1个用于抽取硫酸镁溶液,无菌纱布5块,乙醇贴片5个,敷料贴5个;信息反馈卡。

1.2.2 静脉炎护理包使用方法 配制50%硫酸镁溶液:用量杯取5 g硫酸镁粉置于20 mL烧杯中,用注射器抽取10 mL生理盐水将硫酸镁粉溶解,制成10 mL 50%硫酸镁溶液备用。静脉炎护理包之二:直接用注射器取50%硫酸镁溶液10 mL置于烧杯中备用;皮肤消毒:取乙醇贴片1个对所选择区域皮肤常规消毒;硫酸镁溶液湿敷:将无菌纱布于配置好的50%硫酸镁溶液中浸湿,敷于皮肤上,并不断用剩余的硫酸镁溶液进行加湿,直到所配置的10 mL 150%硫酸镁溶液完全用完,并自然干燥;湿敷后皮肤护理:温水洗净皮肤,涂抹适量护肤用品;填写反馈卡:将使用中的问题、意见、建议等填写在反馈卡上,由护士收回。每个静脉炎护理包可供使用5次。

1.2.3 静脉炎护理包临床应用流程

1.2.3.1 评估 静脉输注治疗前对病人可能发生的静脉炎风险进行评估,高风险因素: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糖尿病史、血管性疾病史、冠心病、心脑血管病后遗症病史;感染性疾病;传染病;肿瘤、结缔组织病等应用免疫抑制剂的病患;静脉用药品的评估;静脉输注次数。对静脉输注所选择静脉的评估:①护士评估:静脉穿刺前评估:通过望、触、动、量的方法进行评估;静脉穿刺后评估:通过对针感、穿刺血管是否有滚、滑、硬、脆等感觉,静脉输注治疗中是否容易渗液等需重新穿刺情况、拔针后是否易出血等情况进行评估;②病人评估:穿刺前是否血管不好找;穿刺中是否疼痛;穿刺后是否有肿痛、硬结、易出血、天气变化或受凉,局部易出现不适感等。

1.2.3.2 静脉炎干预 对静脉炎的发生进行预防性干预与治疗性干预并重。采取随机抽取治疗组与对照组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评价静脉炎预防情况;病人自我评价的方法,病人对静脉炎的预防、治疗舒适度及自我护理能力的改善等维度进行评价。

1.2.3.3 干预时间、干预时限的选择 静脉炎易感人群80%以上病人应用药物治疗后3 d~5 d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条索状红肿疼痛,对药物敏感者甚至当天即出现症状,反应严重者会产生血管硬化,给病人造成很大痛苦,给后续治疗带来干扰与困难。因此,干预时间由第1次静脉输注开始,在静脉输注结束后2 h立即进行。每次20 min,每日 1次,共5 d为1个疗程。

1.2.3.4 知己健康指导 静脉炎护理包使用方法示范、教习与指导:采用集体指导、小组指导、个人指导的方法,以说明书为教材,结合受众特点,因材施教;护士示范、个人操作、小组讨论相结合,目的是达到每位受众完全掌握,能独立正确操作;反馈书收集:将病人应用后的意见、建议加以收集;临床研究分析:对静脉炎护理包设计的合理性、操作中的易操作性、临床应用效果等及改进意见方法加以分析研究,并将临床护理的流程加以总结、归纳,建立模式。

1.3 疗效观察 疗效判断标准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3种。显效:局部肿胀在24 h内完全消退,局部无压痛,血管弹性好;有效:局部肿胀在24 h内完全消退,局部有压痛,血管弹性较输液前差;无效:24 h仍局部肿胀,3 d后完全消退,局部有明显压痛,血管变硬,成条索状。

1.4 调查方法 对病人舒适度、护理满意度、知己健康技能技巧掌握度采用问卷调查研究。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防治静脉炎的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防治静脉炎的情况比较 例

2.2 病人舒适度、护理满意度、知己健康技能技巧掌握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舒适度、护理满意度、知己健康技能技巧掌握度比较(n=108)例

3 讨论

3.1 静脉炎护理包的设计与应用 是倡导护理安全、提高病人就医舒适度、改变单纯的事后管理的被动局面,探索一种主动控制疾病发病率,从源头上控制医疗费用过度增长的管理模式指导下开发运用的,同时也是对知己健康管理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与探索。通过对静脉炎护理包临床应用,找到了针对该类问题的有效方法,总结起来表现在:①“一变”:促使医患双方医疗思维方式转变,将病情控制前移到首先对疾患发生进行风险评估,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②“一少”:减少静脉输液治疗合并症的发生,并为必要时医疗急救创造了良好的静脉穿刺条件,节约了操作时间、提高了急救绩效,又为病人节约了医疗开支,减少了经济压力,降低了医疗成本;③“一和谐”:积极做好静脉炎健康教育工作,既提高了对临床护士工作的要求,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又普及了健康管理理念,使护士真正成为病人的贴心人,形成了良好的护患沟通平台,赢得广大病人的信任与支持,为创建和谐医院、和谐护患关系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④“一支持”:争取医院领导及政策的支持,倡导并力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理念,短期效应似乎是门急诊治疗费用收入的减少,但长期效应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医院办院方针的认同,是对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认同。医院领导的支持及政策的倾斜,有利于全体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疗理念的建立,有利于形成向心力、凝聚力,有利于医院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声誉;⑤“一回答”:倡导、推广、力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理念,是解答“谁来为健康买单”问题的有益尝试,是护理学、医学回归科学的有益尝试。打破护理学、医学的神秘感,通过护士、医生的工作,将医学、护理学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大众,普及健康知识、疾病防控技能技巧,减少过度治疗,使医学、护理学知识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此为契机,集思广益,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使健康管理真正成为医疗护理临床与科研思路,同时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

3.2 护理专家社会价值的体现 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点[1],护理质量控制是防范差错事故、保证护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将护理专家的丰富经验实用化、民用化,既是对护理专家的丰富经验的有效传承,又为临床护士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与学习的榜样。通过应用静脉炎护理包,护士进行了从评估、治疗、干预、后续反馈、改进等循环程序的临床实践过程,这种临床实践过程的反复循环,帮助护士提高了护理诊断、护理管理、护理治疗、护理教育等技能,为她们提高临床综合素质、成长为护理专家奠定了基础。

3.3 创造了临床科室与药剂科、材料科等科室间的协作与互动

既往的工作模式是临床科室向药剂科、材料科等科室提出采购申请,然后等待药剂科、材料科等科室采购后使用;或药剂科、材料科等科室采购什么,临床科室就用什么。本研究通过对静脉炎护理包的设计开发,特别是后期对静脉炎护理包的标准化管理,临床科室与药剂科、材料科等科室间的协作与互动起到了重要作用。静脉炎护理包的设计源自于护理操作系统模块研究的原理。模块化是研究系统最佳构成模式的一种方法。模块化的原理是将复杂系统分解为若干模块,通过共同的界面作用,以较少的模块实现多样化的功能要求[2]。卫生装备的合理配置是影响其整体保障效能发挥的一个重要环节[3]。将护理用品操作系统进行模块化,改变目前护理用具的组织模式,可提高操作效能。静脉炎护理包用具属于卫生装备,因此静脉炎护理包的组织模式、操作效率及质量保障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门急诊输液室应用静脉炎护理包的特殊性决定了静脉炎护理包中的护理用具必须具有易于取材、操作简单、易于携带、标准化、质优价廉等特点。另一方面,静脉炎护理包是病人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辅助用品及居家准备的应急用品,其使用与操作需在不妨碍生活的前提下,才不会降低静脉炎护理包使用的依从性,真正发挥其功效。应用模块化方式可实现护理用具的集约化、便携化及标准化的目标。一般人处理事物的数量最大值为9件,因此模块化要求所得模块数目应不多于此数目[4]。

3.4 静脉炎护理包的使用是临床路径(climial pathway,CP)管理理念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面的有益尝试 临床路径作为确保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成本,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的管理工具,在医院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临床路径又称关键性途径(critical pathway),照顾图(care map),合作照顾(couabrative carz),协调照顾(coordinate care),整合照顾(integ rated care)预期康复计划(anticipated recarly plans)等,是指医疗健康机构的一组多学科专业人员(包括医师、临床医学专家、护士以及医院管理者等)共同制定的、针对某一特定的疾病或手术的、标准化的照顾计划[5]。本质上,临床路径是一个事先写好的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是由各学科的专业人员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将某疾病或手术的关键性治疗、检查和护理活动标准化,按照预计住医院天数设计成表格,将治疗、检查和护理活动的顺序以及时间的安排尽可能地做到最优化、使大多数患此病或实施此手术的病人由入院到出院都能依此路程接受照顾。

临床路径具有综合性、时效性,多专业合性以及可测量等特点。临床路径是“照顾式管理(managel cure)”的延续,是现代管理理念在临床医疗和护理中的应用,它体现了质量管理、循证医学,以病人为中心,沟通、解决、结果测量等现代管理理论,采用简单明了的方式将常见诊疗与护理工作标准化。临床路径已逐渐成为医疗护理规范化管理中应用最广的质量效益型医疗(护理)管理模式。

护理人员作为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在临床路径的开发以及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作为多学科专业人员中的重要成员,要积极参与临床路径的开发和实践,临床路径是对大多数某一疾病或手术病人临床诊疗过程的梳理,可大大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疑难危重病例。护理人员是临床路径最早的倡导者的实践者,同时,护理人员又是临床路径实施的协调者,护理人员与病人接触最密切,肩负着病情监护、各项检查和治疗的安排与协调,治疗与护理措施的实施,伴随病人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通过静脉炎护理包的应用,护士对临床路径有了亲身的感受,并为她们提供了解决实践问题的思维模式与方法。

3.5 拓宽了虚拟学组的内涵 临床护理实践中,以疾病为纽带,打破固有的学科界限,在促进学科整体建设[6]的管理理念的启发下,创建“临床虚拟学组”(如伤口护理和静脉管理,静脉穿刺输液,动静脉采血,留置套管针,深静脉穿刺等),即相对于正式行政编制,借鉴护理学会的组织形式,在医院中由不以科室骨干骨为成员,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采用工作和业余时间结合的方式开展学组活动。以此为借鉴,在门急诊建立静脉管理临床学组。虚拟学组设立导督首席负责制,以静脉治疗安全为工作内容,以国际倡导的“微创少痛”为治疗理念,以“零缺陷”管理为管理理念运作。以 PDCA(计划plan;实施 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程序改进临床静脉治疗护理质量。P阶段:收集门急诊病人静脉治疗中存在的各种反映,伤口处理问题,分析危险因素,制订工作计划;D阶段:按照计划在门急诊静脉治疗病人中试行;C阶段:制订伤口护理评价表,同时分析试行阶段收集的资料,A阶段,根据示范在全院护士长会议和院内局域网上进行交流推广,并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整体化培养理念的人文关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优质高效护理服务的保证,是高素质专业护士的必备素质。而使病人健康、乐观、积极进取的心境不是与生俱来的,可以通过护理线的逐步建立完善,使知己健康教育落到实处,逐渐帮助病人建立和完善其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有利于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1]李蓉花.护理质量控制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全科护理,2010,8(9B):2424-2425.

[2]周兰姝,王志红,徐燕,等.军队护理操作装备箱的研究开发[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9):98-100.

[3]任瑞昌,郭立.卫生装备配置优化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2):13-15.

[4]宗鸿镐,邓颖,刘旭芯,等.产品模块化设计中的多角度,分级模块划分方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23(5):552-556.

[5]袁剑云,英让平.临床路径实施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8.

[6]蒋琪霞,李晓华,刘云.军队医院伤口护理中心管理方法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07,7(7):31-33.

猜你喜欢
静脉炎硫酸镁静脉
硫酸镁对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分析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硝苯地平联合硫酸镁治疗妊高征的临床效果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探讨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高症的临床疗效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活血化瘀法治疗颈内静脉置管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硫酸镁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