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业步行街的设计原则——商业步行街的空间尺度及交通环境

2011-05-13 09:56王军柯余祥
重庆建筑 2011年12期
关键词:步行街步行商业

王军,柯余祥

(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建筑五所 重庆 400039)

引言

近年来,各种规模、各种形式的商业步行街开始在我国的城市中建立起来,并逐渐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发展。它们的建设,给城市带来了新的面貌,获得了市民的喜爱。应该说,步行街的建立,作为一种国际性趋势,是城市建设中对“人”的地位反思和重新确立的结果。它的建立,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和交通分流的需要,更在于恢复人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城市的社会价值。这是步行街在今天的城市中具有生命力的本质所在。随着城市经济和城市社会生活的发展,对商业步行街的要求不管从量,还是从质上都将不断提高。这也对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商业步行街的现状

我们知道,古代城市规模不大,街道都是步行的。后来出现了轿子、马车和自行车等代步工具,它们数量小、速度慢,不影响人的活动安全。然而在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严重的人车矛盾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方便。在一些交通型道路上不得不增加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等辅助交通设施来解决人们的过街问题。不少城市又在城市中心恢复步行系统,对购物人流集中的传统商业街实行车辆封闭。这说明,将人类活动从车辆交通困扰下解放出来是何等的重要。

1.1 商业中心区的人群拥挤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我国的许多主要城市都面临人口高密度带来的压力,尤其在城市中心商业区,人群拥挤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无论是北京的王府井商业步行街,还是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以及重庆的沙坪坝步行街,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里总是充斥着过多的人群,节假日时,更是人满为患。这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购物情绪,带来设施的不足或磨损严重等问题,还造成了交通堵塞,以及对人们安全的威胁,以至影响了整个城市的环境秩序。人群“拥挤”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现代经济学已将“拥挤”列入污染的行列。它是困扰日常生活、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效益下降的因素之一。

图1 人满为患的街道

1.2 商业街空间形态的单一与集中开放空间的缺少

图2 商业街道的空间

中国传统的商业街多为线型街道空间,缺少集中的开放空间——广场和公园,公共活动基本上都在商业街中进行。逛商场一直是我国城市居民喜爱的主要休闲方式。因此今天的商业步行街的功能也不仅仅是购物,而是集购物、休闲、娱乐、交流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然而许多城市的步行街建设往往局限于传统的线型模式,缺乏交往与休闲空间。如上海南京路商业步行街为直线型设计,空间形态的单一加之缺乏空间节点的变化,长达5000m的步行街除了无始无终的街道空间,就是它们的商业招牌,缺乏社交和休息的空间,给步行者带来极大的视觉与生理疲劳。

1.3 缺少环境及休息设施

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带来商业步行街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纷纷修建商业步行街,但在步行街的建设中往往注重对商业利益和效益的追求,对步行街的健康等需求相对忽视,表现为步行街空间环境设计粗糙,缺乏基本的环境设施和休息娱乐设施,人们在这些地方逛街不得不坐在路边甚至消防水龙上休息。处于这样一种人流穿梭、环境混乱嘈杂的环境,完全无法得到真正的休息与放松,更不用说与人交往了。

1.4 现代城市空间带来的情感迷失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中国的许多城市都面临传统城市空间丧失和传统风貌消失的危机,尤其在步行街的建设中,更是出现了大拆大建、造假古董、建欧式一条街等等现象,对传统城市的肌理和空间产生极大的破坏。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又感慨现代城市空间的枯燥与冷漠,怀念充满韵味的传统商业空间,渴望找回传统城市空间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因此,如何根据我国国情与特点,创造健康舒适的商业步行空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2 现代人对现代商业活动的需求

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两种性质的本能或需要。一类是沿着生物系谱上升方向逐步变弱的本能或需要即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一类是沿着生物进化而呈现的潜能或需要即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于是,他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严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因此根据人们生理和心理的不同层次的需要总结出对现代商业步行街空间的四个层次的要求。

2.1 功能层次(合理性层次)

步行行为的需求——要求商业步行空间安全、便捷和舒适。

方便性——要求商业步行空间人、车、货的可达性好。

经济性——要求商业步行空间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与商业容量。

2.2 景观层次

景观层次是自然景观与人文影响两个层次的综合,其内容是:

可识别性——要求商业步行空间中,人们具有较好的空间定位感。

交往性——要求商业步行空间中,人们可以进行交往、交流。

2.3 领域层次

这是商品购物中特色性的内容要求步行街空间格局具有特色的气氛和形象,能够引起一种心理上的购物认同感。

2.4 个性层次

这是由商业购物活动主体——现代人的多样性所决定的。不同的购物者(年龄、文化背景等)有不同的购物习惯与要求,商业的多样性是其中的一方面,另外还要求商业街给其提供一个多样化的场所。

3 健康商业步行街空间的设计导则

通过以上对现代人及现代商业活动需求的分析,结合我国步行街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四点健康商业步行街空间的设计导则。商业步行街是城市中交通的主要产生源和吸引地,人流、车流非常多,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交通生成量和交通时间分布的一些特点,考虑人的流动,便捷的交通可以有效地组织人流,使人们可以最快地到达目的地,从而达到及时合理疏散人群,减少商业中心区人群拥挤的现象。

3.1 顺畅的外部交通

顺畅的外部交通是步行街正常运行的前提保障。如在重庆沙坪坝步行街中,由于车流、人流量大,外部道路未能拓宽且又未形成环形交通,因此,常常出现交通堵塞及人车混杂现象。为缓解步行街附近的交通压力,应提高该区域道路网的密度,除在步行街尽端开口外,还可以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开口,这样既满足了消防和人流疏散的要求,又可以增加沿街的商业店面。如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它在改造之前,已将九江路、天津路拓宽,而且还有地铁与之相通,保证了其以后的发展。此外,还应该合理设置一定的停车空间,一些城市还需考虑自行车的停车空间。再次,设计时还可以充分考虑不同交通方式的叠层处理,如地面上有电屏车、地下有轨道公交,还可以通过人行天桥将步行街与其他街区联系起来等等。

3.2 流畅舒适的步行交通

首先是设置高效清晰的标识系统。在步行街这样人流密度大、环境复杂的空间中,为使步行者具有方向感,视觉暗示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人们在大范围的背景环境中发现并决定前进方向。地标特征和视觉暗示可以有效地引导人流,尤其是转折处,一座高塔就能使人们意识到岔口的出现,此时,除了通过建筑体量上的变化,还可以通过铺地、标示牌、增加的公共设施等引导人流。另外在人流量大的地方,要尽可能保证路线的通畅,不设置多余的构筑物和设施小品等。还要注意无障碍设计,如设计轮椅坡道、盲道、防滑路面等。商业步行街不应只被当作功能性的交通系统来感受,还应为人们的舒适性考虑,创造积极的步行空间,保证人们在活动上具有足够的自由度,为人们提供便捷的、舒适的交通,避免“人群拥挤”的发生。

3.3 人性化的商业空间环境设计

图3 人性化的商业空间

商业步行街不只是一个纯粹的三维物质开敞空间,它具有社会凝聚力,其宗旨是为人以及人在其中的活动服务。在这里人是主角,步行街是供人表演的舞台,是一个深入人心理、行为、文化等方面的行为环境,是人类环境共生的体现。因此,健康的商业步行街空间当然需要从人的需求出发,充分满足人们在步行街中购物、逛街、饮食、娱乐的需求,以及停息、感受、交往等更高层次的需求。

3.3.1 宜人的空间尺度

商业步行空间总体尺度有大有小,传统的商业空间往往以其亲切宜人的尺度,带给人良好的空间心理感受。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商业空间日趋大型化,过大而缺乏近人尺度的空间会带给人压抑、缺乏安全感等不良空间感受。但是即使是大的空间,作了适当的空间二次分隔和处理,就会产生宜人的尺度。如重庆沙坪坝步行街空间充分利用了各种景观元素(灯柱、乔木、花池、水体等等)对步行街空间进行了二次界定,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创造了亲切近人的尺度,提高了空间环境质量。

3.3.2 多样化的平面布局与丰富的空间层次

图4 多样化的商业步行街布局

商业步行街的平面布局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穿通式、庭院式及二者复合式等等。如美国圣迭戈霍顿广场是个贯通式的购物中心,但并不是空间单调的直线型步行街,而是由两个半圆形广场连接而成的线型街区,人们行走其间,空间时宽时窄,心理感觉有张有弛,极富趣味性。同样丰富的空间层次会带给商业步行街的空间以活力,通过空间变化、内外空间渗透、空间立体式发展、及秩序组织等,形成丰富的景观系列,带给行走其中的人们步移景异的新奇感受。同样以美国霍顿广场为例,其活跃的商业气息与其活泼的空间结构是分不开的,商业街两面的商店二三层都做成外廊,外廊之间有过街天桥联系,形成内与外、上与下、左与右,相互交融的环境氛围,好不热闹。

3.3.3 完善的环境设施及多样化的休息、停留空间

步行街的环境设施很多,包括功能性设施,如电话亭、垃圾桶、路灯等等,以及提供人们休息、停留、观赏及娱乐健身的设施,如坐凳、花架、小品雕塑等等。完善的环境设施及其合理的分布是保证步行街良好运转的根本,另外,绿化等自然元素的引入也是改善步行街空间小气候,创造舒适、生机盎然的步行空间的必要条件。在步行街中多样化的休息与停留空间的设计也很重要。在熙熙攘攘的商业街空间中,人们在购物疲劳之余期望寻找一处相对安静、环境舒适的空间稍事休息,补充体力,同时还可与人交往,放松心情。因此合理地界定与熙熙攘攘的购物人流分开的相对独立的空间,是创造闹中取静休息空间的必要手段。在这里,人们才会得到一定的自主性和安全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边界来界定空间,如绿篱、一把遮阳伞、地面的高差以及材质的变化,还有檐廊、建筑物的内凹界面等等。

3.4 场所感与地域特色的创造

“场所”即具有特殊风格的空间,包括空间形态与场所特质。空间形态把握方向感,通过定位把握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产生安全感;而场所特质的感知产生认同感,使人把握并感知自己生存的文化,形成归宿感。

3.4.1 空间的可读性

空间的可读性,即独特性。如德国慕尼黑古城的商业步行街,既继承和保护了富有传统特色的露天市场,又加入了博物馆、剧院、音乐厅等新元素,通过延续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及再利用等方法,创造出丰富多彩、曲折有致的商业空间,再现了历史风貌和浓郁的都市风情。

3.4.2 空间的领域感

空间的领域感,即人在空间中的归属感和占有感。它包括空间的尺度、形状、围合、组合等等。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论中提出D/H=1(其中D是街道宽度,H是临街建筑高度)是一个界限。D/H<1,人在空间中能感到极强的“包围感”,甚至产生“压抑感”;当D/H>1,空间的封闭感减弱,并随着比值的增大,空间变得开敞;而当D/H>3时,空间的封闭感完全消失。

图5 商业街的空间布局示意图

而据调查统计,绝大部分传统街道的D/H比值均在1~2,因此其近人的尺度显得亲切和富有生活气息。而空间的不同围合方式及组合形式同样会带来不同的空间感受和体验。如四面围合则空间封闭,三面围合则空间具有方向性,两面围合则空间具有导向性等等。

以重庆沙坪坝步行街重百商场的前广场为例,区文化馆一侧保留的大树成为空间聚集的中心。人们喜欢在这里谈天说地,傍晚艺人在这里说书,各种民间表演常常选取这里作为舞台。但与其紧接的金诚下沉广场却冷冷清清,其内部空间缺乏聚集力,人们常常只是穿过这个空间而极少停留。笔者曾经几次到此调研,发现广场内不仅人气萧条,而且常常有车停靠于此,似乎变成了一个停车场。

图6 重庆沙坪商场广场

4 结语

健康的商业步行空间的创造不仅要求设计师提高认识水平和意识,对每个项目精心设计,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整个社会的环境意识,提高决策者和公众对环境意识和地域文化的关心,同时加强科学化的管理意识,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生气蓬勃健康宜人的城市商业步行空间才能得以真正的实现。

[1]芦原义信.伊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扬·盖尔.何可人,译.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克莱尔·卡罗琳.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及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李宛华.现代城市步行空间[J].建筑师,1991:74.

[6]缪朴.竺晓军,译.高密度环境中的城市设计准则[J].时代建筑,2001,(3).

猜你喜欢
步行街步行商业
特战演习之步行街区
步行回家
“购买”快乐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从步行到奔跑
问路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