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需十分 下语只三成

2011-05-14 13:37肖金
杂文选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肉块马戏团野兽

肖金

传统水墨山水画有一常见技法,名为“留白”,是将实景之外的空白处,做石、做山、做水、做云、做雾……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种美学原理,当然不只存在于绘画之中,在其他艺术领域的运用也比比皆是:摄影录相,追求“以虚映实,以少带多”;音律乐曲,讲究“无声胜有声”;诗词歌赋,推崇“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那么,作为“批评的艺术”的杂文创作,是不是也含有这一美学因子呢?马国亮先生的这篇《肉与皮鞭》堪称其中的经典范例。

作品前半部分是对马戏团里的训练师训练野兽手段的多处白描式特写。

比如,“女训练师在两墩之间拿了一个大圆环,一方面让老虎看见了肉块,一方面皮鞭在抖着,于是世人称为勇猛的老虎也便俯首贴耳,跳着穿过圆环,跃到对面的一个墩上,把肉块攫到嘴里了。这是老虎穿环的训练法。”

比如,“把肉块用线缚着,像钓鱼般的向着狗的嘴。左手拿肉,右手拿皮鞭,于是狗便和人一般地站立起来。”

但“镜头”的焦点则始终对准了“肉饵和皮鞭”,“肉块之后有皮鞭,皮鞭之后有肉块,还有轻轻的爱抚,于是老虎也叠起罗汉来了,猴子也会跳舞了,狐狸也会打拳了!”这便是“训兽者永不脱手的‘法宝”。

而这两件“法宝”难道只是马戏团里训练师们用来“训兽”的专有发明?不然。作者指出,“从许久以前一直到现在,已经有许多人在用着。”并且都“一样有效”。

从兽到人,从马戏团到人类社会,借助正常的联想思维,实现话题的转移,逻辑自然,因而在行文上不着痕迹,没有丝毫突兀感。

作品后半部分是最值得称道的,也是作品艺术特色最鲜明的地方,在于点明立意和题旨之后,“留白”手法的运用。

且看这些地方:

如“我还想叫他赶快回家里拿镜子照照,看看自己有没有点像那老虎的脸或是那狗的头。”

——为什么人会有“老虎的脸”或是“狗的头”?

如“被作为奴隶的野兽,结果认识了他们的主人也和他们一样地会死去,终于在‘再没有诫律的怒吼下而击杀了他们的暴君时,我不觉有点替海京伯及其手下担心。”

——“作为奴隶的野兽”如此,那么历史上“作为奴隶的人”呢?

如“假如那些虎豹熊狮也有一天知道了他们的力量是胜过一根皮鞭,更知道毁灭了皮鞭之后将会得到更充足的食物呢?”

——“虎豹熊狮”与“皮鞭”的命运关联何尝只存在于马戏团之中?

作品无一句不是在写“训兽”,也无一句只写“训兽”。妙就妙在:其间文字宛转之地,思想“留白”之处,作者不言,读者自明,从而形成的特殊共鸣!

杂文是批评的艺术,但在“时评化”泛滥的今天,追求“短、平、快”的作品居多,有滋有味值得品鉴的文章鲜见;“立意三分,落笔千言”的“莽汉”常见得很,能够静下心来锤炼语言、精心构思,做到“立意十分,下语三成”,讲究“批评艺术”的人还有多少呢?

马国亮(1908~2001)广东顺德人。民盟成员。历任上海良友图书公司编辑,《今代妇女》主编,香港《大地画报》总编辑,《广西日报》副刊编辑,新大地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前线日报》副刊编辑,香港《新生晚报》編辑,香港长城电影公司编导室主任、总管理处秘书长,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剧。192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杂文集《偷闲小品》,中篇小说《露露》,电影文学剧本《绮罗春梦》、《南来雁》、《神·鬼·人》,散文《昨夜之歌》、《给女人们》等,回忆录《良友忆旧》。

插图 / 下笔准确 / 宝儿

猜你喜欢
肉块马戏团野兽
好儿马戏团
东坡肉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
去滑雪,像野兽一样
亲爱的小笨
马戏团
微话题
野兽家园
点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