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学与宗教关系史正名

2011-05-14 16:59杨恋洁
卷宗 2011年9期
关键词:自然哲学基督教

杨恋洁

摘 要:本书的直接目的在于对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作出事实性陈述和总结。作者从二者纷争的源头开始,以史实为基础,对二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关系进行客观的还原,按照时间顺序,选取科学与宗教(或者说理性与信仰)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为切入点,对二者从古至今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作出详尽的说明。最终,通过对这些史实精确而完备的叙述,意图向读者展现科学与宗教关系史的真实面貌。译者对此书进行翻译,目的在于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自然哲学;基督教;科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

一、本书目的

长期以来,科学与宗教都被视为对立的两极,水火不容。近年来,随着科学与宗教等相关领域领域学者们对话、交流的增加,有关二者关系的研究在西方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相比之下,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才起步不久。因此,《科学与宗教——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一书翻译、出版的目的,便是要通过研究西方学者对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探索史,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二、从宏观视角看科学与宗教

首先,作者对“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这一时间的截取作出了解释。以亚里士多德作为开端,是由于他是真正开始科学与宗教对话的人,甚至使他的老师柏拉图都相形见绌;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发表标志着中世纪世界观走入末路,因而成为本书的结尾。

从自然哲学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作为这段时间之内科学和自然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的自然哲学对于科学和宗教的关系最为重要,它一方面被宗教人士用作解释世界的工具,一边又与宗教世界关于世界的由来及运转的观点相矛盾。

从宗教的角度来看,以西方宗教界的中流砥柱——基督教为例,它崛起于罗马帝国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对于科学的贡献仅仅是促使其发展和进步,并未有突破性进展,所以基督徒所使用的科学,仍然可以说是来自于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

那么,看似和平共处的二者,又是为何开始针锋相对呢?本书第四章(基督教最初的6个世纪:基督教对希腊哲学和科学的态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三、基督教的胜利

基督教在其形成初期并未对希腊科学体系表现出直接的排斥,而是以它为工具来帮助解释“六日创世说”。相对的,很多自然哲学家也吸收了宗教教义的某些观点,用来解释自己所看到的世界,特别是一些超自然现象。但这种相互借鉴的融洽局面随着狄奥多西大帝将基督教定位罗马帝国的国教而终结。自此以后,任何与基督教相悖的组织,无论其属性是科学的还是宗教的,都被视为叛逆受到压制,其中尤以科学为重。

首先,在基督教中,上帝在六天之内创造了世界。希腊科学和哲学体系从未认同这一说法,而是本着哲学的根本精神——理性的批判对这一观点进行反对。尽管这并不针对基督教,但在基督教刚刚站稳脚跟的时期,它理所当然成了为教徒们的眼中钉。

另外,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必须态度,但基督教需要的是虔诚信奉。因此,作为科学和宗教的两大代表,希腊科学和基督教从根本原则和研究态度上都南辕北辙。尽管希腊科学长期以来占据着统治地位,但也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基督教的传播,渐渐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反对者--基督教徒。基督教徒们对科学的态度源自于希腊和拉丁时期的教父。他们大多明确地排斥科学和哲学,总试图证明它们的缺点、证明基督教的可靠。即便是最温和的态度,也认为自然哲学的唯一用处在于解释《圣经》与神学。这就是著名的“婢女传统”。

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教徒的稳健增长,“教会”这一组织机构逐渐形成。最初,教会人员的任命权在王室手中。通过十二世纪初的“教廷革命”,教廷从国家政体中独立出来。随着权利的回归,教廷迅速地发展成为一个强大、集权化的官僚机构。这更为宗教的发展以及对科学的压制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四、“理性至上”思潮的崛起

基督教的传播不会一帆风顺,教廷的权威也不会长久地凌驾于科学之上。

公元814年,查理曼大帝去世。日耳曼人和维京人在入侵罗马帝国之后,逐渐安定下来,经过五到十世纪的大融合,彻底与本地民族融为一体。在这场民族与风俗的大融合中,对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来说最重要的变化是人类思维的转变。

1、思维方式的转变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商业活动的繁荣、货币的进步等等,都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开始对理性和合理性进行高度强调。

理性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它要求人们对一切进行逻辑分析,接受合理性、批判和改善不合理性。这其实是在向所有权威提出挑战,包括科学和自然哲学,当然也包括教廷权威。由于科学和自然哲学本身便是以“怀疑”和“批判”为发展动力,强调“无条件信仰”、“神圣不容侵犯”的教廷权威,便首当其冲地成为了众矢之的。

另外,在十一世纪末,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命令大教堂和修道院建立学校以培育有文化的牧师。这些机构为神职或非神职人员提供了免费的教育机会。这一举措为理性思潮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2、思维内容的转变

11世纪末期,野蛮人入侵、新欧洲形成的历史阶段进入尾声。西欧人成功地将托莱多和西西里两大学术中心据为己有,大量的科学、哲学文献被翻译成西欧的学术语言:拉丁语。与此同时,由教会创办的教会学校也逐渐演变为享有自治权的大学,有能力将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著作纳为基础教材,自然哲学和逻辑学逐渐成为全欧洲的学者的必修课。

对此,宗教势力不再对自然哲学强硬压制,改用“定罪”的方式来进行反击。1277年3月7日的巴黎大定罪中,坦皮埃主教给自然哲学界219条论题定了罪,其中任何一条论题的支持者都将被驱逐出教会。但自然哲学的学者们一心研究物理世界,在1272年强制所有人文学院的成员们起誓在研究中避开神学问题。若无法避开,则遵照宗教信仰予以解决。

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仍是针锋相对充满敌意的。

五、尘埃落定

随着理性思潮逐渐深入人心,神学家们逐渐发现自己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不可避免使用自然哲学原理。尽管他们意在利用自然哲学对神学进行合理的解释,但他们努力的必然结果,是促使科学与哲学在人文学者被禁足的领域中融合起来。

相比之下,自然哲学所研究的对象是是物理世界,与神学无甚关系。因此,神学对自然哲学的研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唯一贡献只是由于自身以“解释”为研究方法,促进了逻辑学等分析性学科的发展。

至此,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史可以归纳为由相安无事,到宗教胜利,再到理性思潮带来的相互交融。本书的主要内容已完结。接来下,作者又对空间线索进行了补全。

六、三个文明世界

在中世纪晚期,约公元1150~1500年之间,存在着三个文明世界——西方拉丁语世界、拜占庭帝国与伊斯兰世界。是何种原因,使得科学与宗教的交流和融合发生在西欧世界,而不是自然哲学的起源地——伊斯兰世界或者是希腊正教的家乡——拜占庭帝国呢?

第一,拜占庭帝国实际上是罗马帝国的直接继承者,也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动乱与战争,使得科学与宗教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另外,拜占庭帝国政教合一的的制度不仅不利于宗教的发展,还使得皇帝有权关闭柏拉图学院,迫使大量学者离开拜占庭帝国。

第二,伊斯兰世界同样实行政教合一,但伊斯兰教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基督教在拜占庭帝国里的地位。因为伊斯兰教有着自己的军队,他们的目的就在于征服他人,并使这些被征服者信奉伊斯兰教。另外,哲学家们在伊斯兰世界中是最底层的学者,自然哲学也成为底层学科,完全被踩在宗教脚下,只有在对宗教有益时才被拿来使用,从未性成果任何学者群体、研究方法或学术体系。

综上所述,科学与宗教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发生在了本章中所提到的第三个世界——西方拉丁语世界。本书内容到此结束。

七、线索梳理

纵观本书内容,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史可总结如下:

1、在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科学与宗教并没有明确的划分,更没有尖锐的冲突,相安无事。

2、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宗教开始占据上风,视自然哲学为“婢女”,向其施压。自然哲学家们则希望能避开宗教问题,潜心研究物理世界。

3、十一、十二世纪开始,欧洲兴起理性思潮。自然哲学开始受到热烈欢迎,获得相当大的进展。基督教仍视其为眼中钉,采取“定罪”的形式继续对它施压。

4、十四、十五世纪,理性思维站稳了脚跟,自然哲学因此而获得广阔发展空间。宗教界不得不使用自然哲学原理来解释神学问题。

5、与此同时,在拜占庭帝国,战争阻碍了一切发展;在伊斯兰世界,宗教占绝对统治地位,自然科学毫无进展;但由于政教合一,神学也无实质性发展。

6、到了十五世纪,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基本尘埃落定——科学为宗教提供了解释世界的工具,深深渗入其中;而宗教对科学的发展几乎毫无影响。

八、启示——为科学与宗教正名

本书以大量史料为基础,以时间为线索,详尽地叙述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史,对于二者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以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客观的还原。

阅读此书,有以下三点意义:

1、本书对科学与宗教各自的发展历史有了客观、系统的了解,其中还包含着对二者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的详细论述。

2、本书以史实为基础,撇开世俗观念,对二者的发展进行了客观而详尽的论述,特别是对于二者发展史上的几个转折点进行了细致的说明与分析。

3、本书中作者几乎并未给出个人的主观见解,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笔者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对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第一,科学与宗教同根同源——解释世界的不同方式。

科学与宗教都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来源于古代学者们对自身、对人类社会和宇宙的探索。虽然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存在彻底的分歧,但都是人们解释自己的存在、解释世界的存在的方式。

第二、科学与宗教的矛盾所在——怀疑与相信。

二者最显著的不同之处在于,科学致力于通过精准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物理世界所发生的客观现象,来解释人类的客观存在、解释人类所生存的物理世界;而宗教则致力于从信仰上解释人类的由来以及世界的存在与发展。

科学的本质决定了,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在于以客观性为衡量标准、以精准的科学方法对我们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检验,以达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目的。因此,“怀疑”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而宗教自从其产生开始便以多种教派的形式存在,它们获得发展的前提是让教徒虔诚地信奉本教派的教义。因此,宗教发展的动力,在于“相信”。

因此,二者发展的原则和动力是完全相反的,这也是二者的根本矛盾所在。

第三、权利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影响。

在没有外力干扰时,科学与宗教用自己的方式解释世界。虽然多有分歧,也仍都以不同的方式传播着,并没有产生针锋相对的矛盾。但由于基督教成为国教,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以“相信”为原则的宗教对以“怀疑”为原则的科学发起了压制,这才使得科学与宗教陷入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也使人们对二者的关系形成了固定的印象。

第四、理性至上。

作为有智慧的生物,人类对自身和对世界的探索欲与生俱来,不可停息。因此,人类从根本上讲,是理性的生物。无论是科学还是宗教,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解释这个世界,解释人类的由来和发展,都必须要经得起人们理性思维的检验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

所以,宗教在理性至上的思潮中,渐渐开始采用科学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科学深深地渗入其中,使宗教成为一门分析性学科;而科学的发展只是受到过宗教的压制而有所阻滞,并未受到实质性影响。

综上所述,科学与宗教从本质上讲,是人类解释世界的不同方式,虽然存在着矛盾,但并不足以未针锋相对。但受到历史事件的影响,在权利的驱使下,宗教与科学的矛盾才开始激化。现如今,科学与神学都已经成为了拥有完整体系的学科,二者的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进步着。

由此可见,不仅是科学与宗教,无论是哪种学科、哪种思维方式占据主导地位,都不如人类在了解世界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求知欲来的重要。相比于学科之间的较量,更值得人们尊重和学习的,是人类对自身、对世界的积极探索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

参考文献

[1]B.C.谢苗诺夫,郑镇.科学与宗教:相互关系、对抗与前景[J].世界哲学,2009,(1):134-151

[2]徐艳梅.科学和宗教:从对立到对话[J].江苏社会科学,2004,(4):49-53

[3]格兰特.科学和宗教:科学与宗教: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自然哲学基督教
基督教与葡萄文化——以《圣经》为中心的考察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论述
方以智自然哲学思想探究
训练何以可能:运动训练的自然哲学基础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
基督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
牛顿自然哲学的哲学与自然神学背景
关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澜沧基督教调适及发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