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居住

2011-05-21 07:15梁文道
全国新书目 2011年7期
关键词:海德格尔河流诗意

⊙文/梁文道

《我读3》是凤凰卫视中文台《开卷八分钟》节目结集出版的第三本书。像前两本一样,它仍然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展现了一本好书的内核,评介的图书涉及文学、历史、科学、财经、商业、宗教、人物传记等多个方面。本文就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诗意的居住”这一思想进行了精彩的论述,摘自该书。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愿读者能透过诗意的阅读,与世间最美的风景相逢。

翻开当今的流行杂志,包括一些楼盘广告宣传册,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句话:诗意的居住。这句话好像已经被用滥了,大家都觉得似乎一定要住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或者至少是经过特别设计的房子,居住才有“诗意”。

其实“诗意的居住”原意并非如此。这个说法出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海德格尔又对它作出了精彩的诠释。说起海德格尔,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朋友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他的很多著作曾被译成中文。当然他也引起过很多争论,首先他的作品非常不好懂;其次,据说他还与纳粹有过合作,这使他的形象多少有些受损。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不承认他的思想很有魅力,至于他的文字是不是真的很难懂,也不尽然,也许是翻译有一点问题。我读过一本从英文版翻译过来的《诗·语言·思》,它的表达自然又隔了一层,读起来有些奇怪。比如在英文里面,immortal的意思是不朽,mortal当然是会朽坏的、有限的生命,中文里很难找到对应的词,那本书就把它译成了“短暂者”。

今天我们把书里的两篇文章联系起来读,一篇是著名的《人,诗意的居住》,另一篇是《建筑·居住·思想》。首先,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居住?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将德文和英文对照着去推敲,发现“建筑”的原义就是居住。而我们今天却总是把建筑当成居住的手段,因为我们想居住,所以才搞建筑。海德格尔认为,任何建筑都是一种居住,因为居住必须得有建筑。

《我读3》凤凰书品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6定价:32.00元

这话听起来多少有点绕,他便用了一个精彩的譬喻来说明。我们想象有这样一条河,河上有座桥,表面上看起来这座桥不过是一个过河用的工具,但其实它的存在已经改变了整个环境。这座桥不仅把河岸连接起来,而且带给河流和对面的河岸更广阔的景观,“它使得河流、河岸和大地相互成为邻里,把大地聚集成河流周围的景观,指引并伴随河流穿过草地”。

换句话说,一座桥的出现不仅使得河的两岸可以沟通,而且河本身也更加清楚地呈现出来,河流割断大地的感觉也更强烈,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景观。就这个意义而言,桥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如诗歌一般。

海德格尔曾对艺术下过一个定义,认为艺术就是让事物及其存在得以呈现。艺术不是去创造一个东西,而是让本来就存在的明明白白、如其所是地显现出来。一座桥的出现,就使得河流、河岸以及它们所联系的那片土地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人在桥头,大地在下,天空在上。人是短暂者,而这个世界上种种不可知的神秘之物,则被叫做神灵。在这个场景中,海德格尔哲学的重要元素同时出现了,那就是诗和艺术。

简言之,对海德格尔而言,任何人的居住都是诗意的,就算你完全没有诗情画意和文化修养,你的居住也是诗意的。人只要存在就必须居住在这个世界上,而居住本身也让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空间呈现出来,比如我们头顶的天空、脚下的大地,也许会有各种状态,而一座桥就可以使得这些东西同时显现。

假如你有一所房子,住在里面就表示你在世界上有了位置,我们对世界的基本认识来自你的家和房子。每个人从小就生活在家的空间里,就算孤儿也会住在孤儿院,而这个空间则会给予他关于世界的最初定向,知道什么是“外面”,什么是“里面”,这个区分是由建筑赋予的。因此建筑就是一种居住,居住就是一种建筑。

就这个意义而言,人的居住是把整个世界完全在我们身边敞露开来,因此它是一种艺术,艺术就是让世界展露出它原来的样子。

猜你喜欢
海德格尔河流诗意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海德格尔有没有实践哲学?
浅谈“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冬日浪漫
河流
流放自己的河流
凡·高的鞋踩出一个罗生门
当河流遇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