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2021-09-10 07:22杨依菲
文学天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现象学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杨依菲

摘要:海德格尔一声都在探索“存在”,他所提到的存在主义体现在其作品《存在与时间》中。在海德格尔看来,实际生活困境与生活经验是自给自足的,不需要进行预设。他将“人的生存”作为基础,批判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并且将意向学动态化、解释学化。海德格尔提出存在主义的基本原则:“自由选择”“存在先于本质”以及“此在与世界的关系”。并且利用诗意思维把握世界,最终使得自身思想还乡。

海德格尔是一个传奇的人物,关于他的“存在主义”仍然存在很多的争议。海德格尔思想不仅标志着新道路的开始,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思想标志着哲学时代的开始。海德格尔的作品《存在与时间》给学术界乃至整个全球都带来了巨大的反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是德国哲学的重要转折点。他将“人的实际生活经验”作为指引,利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思考当前的问题。哲学的魅力就在于其思考的过程。总而言之,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震撼了整个哲学界,为人类重新理解“自己与世界”开拓视野。海德格尔是人类思想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至今熠熠生辉。

一、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内涵

“存在”不仅是海德格尔一生都在研究的问题,而且也是整个哲学界的核心。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一书中,详细阐述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著名哲学家斯坦纳曾说:“《存在与时间》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著作。”

1、“存在”与“存在者”

海德格尔与其他西方哲学有一定的差异,西方哲学认为“存在”等同于“存在者”。而在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中,却不这样认为,在其看来,“存在”与“存在者”是不同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针对于“存在者”而言的,虽然海德格尔没有给予“存在”的准确定义,但是在其看来,“存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这种不可言与《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具有相同的韵味。如果可以用言语去阐述,那么“存在”就不再是“存在”本身,而是“存在者”。第二,海德格尔认为所有现实中存在的东西都是“存在者”,“存在者”就是现实中存在并且显示存在的东西。海德格尔曾说:存在就是让它成为它所是,允许它呈现它自身的特性与本质。第三,“存在”与“存在者”相辅相成,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一切“存在者”的基础与前提,“存在”的地位比“存在者”的地位更高。换句话说,“存在”的本质是时间,没有现实联系,无法给予准确定义。所以,“存在”没有准确的定义,就只能询问“存在者”为何存在?“存在者”怎样存在?

2、“此在”是“存在”的根本

存在论一直都是无根的存在,只能思考“存在者”是什么?却不知道“存在”是什么?海德格尔曾说:“西方哲学史是一部让人忘却的历史,谁是存在之根本呢?”经过海德格尔的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此在是存在的根本”。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的东西也就是存在者就做人,只有人才是存在的,而其他的事物都是“有”,并不是存在。例如:树木、岩石以及上帝等。海德格尔的“此在”与其他的所有“存在者”相比较而言,具有重要的地位。人存在的基础是其他万物存在的基础,是唯一本体的形式。

3、“此在”和“烦”

海德格爾认为“烦”是在世的基本结构,而“此在”是存在的“在世”。海德格尔用“烦”描述人们的生存方式,在他看来:人生在世就需要做事。也就是说,人存在就是“烦”,只有“此在”是“在世的在”。“此在”的本质被“烦”所掩盖,使得在世的人“沉沦”在所处的世界,处于非本真的存在状态。如果想要从中解救出来,最好的方式就是“死”与“畏”。在海德格尔看来,“畏”是“怕”的根源,是最可怕的、最原始的东西。“畏”的极端表现是“死”。“畏死”的情绪将会使得人们从沉沦的状态中,回归到最本真的状态。

二、海德格尔的解释现象学

描述性现象学的创始人是胡塞尔,胡塞尔是海德格尔的老师。描述现象学的主旨是“面向事情本身,是抛弃所有旧思想与旧观念,利用新方法让事情展现出来。”该方法实际是“描述——排除偏见,直接面对事物探索世界”。以哲学的视角来看,胡塞尔的描述性现象学是将人的意识指向某种事物,从而使得意识与意识对象相统一。胡塞尔认为如果人类对某一事物都只是关注其表面,或者是只对事物的某一方面认识,那么其他方面就会成为它的边缘。从本质上来讲,事物还存在许多的特性,即使人们看不到,但是不能否认其存在。

海德格尔在老师胡塞尔的描述性现象学的基础上,又发展了解释现象学。海德格尔对老师胡塞尔的描述性现象学做了解释,在其看来,描述就是解释。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某一事物做出描述时,就需要一定的依据,才能使得描述点具有说服力。但是当人们在追求现象的根源时,却会停滞不前。例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谚语,是老师与家长都会经常给孩子提到的,也是教育孩子的重要箴言。当孩子质疑时,老师与家长的理由都是: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是儒家思想。这样的解释也就无法再深入了,只能解释到这里。对此种解释,海德格尔看来,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在描述某些事物的同时,解释的理由是不正当或者是不明白的事实。所以基于此背景下,海德格尔认为“描述性现象学实质就是解释现象学”。在其看来,将解释学的元素加入现象学中,能够用解释学来阐述存在的真正意义。人们能够在历史性的生活中发现真理,是对生活的解释,是由于生命与生活的意义存在。也就是说,生活没有显现就没有这种解释,那么历史的价值就不复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是只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海德格尔认为,反思存在的意义是主要的任务,并且还需要分析与理解自我生存。海德格尔的解释现象学替代了描述性现象学。

三、诗意的思维

海德格尔的存在是关乎人的生命、人的居住,存在的遗忘将会使得人们无家可归。海德格尔使用了一种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方式来把握世界,这就是所谓的“诗意思维”。“诗意思维”是指思维给了人们思考这个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答案,通过思考,使得人们能够在思考中思考。海德格尔将“此在”作为“存在”的根本,但是并不是说人需要脱离实际而追求独特的生活方式,而是需要人们去领会存在的意义。人们应该多多感受生活中的馈赠,去感受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人虽然沉沦于世,但还是需要用某种方式去领会人生的意义。海德格尔追求的精神归宿是“人充满劳绩,但是诗意还存在于大地之上”。通过诗意表达人心灵自由解放的思维方式,追求精神家园。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理论使得人们对危机的意识增强,这是海德格尔思想经久不衰的根本存在。

四、结论

海德格尔被誉为“亚里士多德式”伟大思想家,其存在主义是晦涩难懂的,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从本质上来讲,人类的生存不仅离不开物质,更离不开思想。在思想的道路上,我们将会进一步领悟海德格尔的伟大。正如海德格尔所说:“道路,而非著作”。这就是海德格尔在引领人们走向“真理”,在这条真理之路上,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陈晓奇.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视域下解读扎迪·史密斯的《白牙》[D].沈阳师范大学,2020.

[2]敬狄,王伯鲁.存在主义现象学框架下的两种技术观——奥特加与海德格尔技术思想比较研究[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0,37(01):62-67.

[3]王磊.关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哲思[J].大众文艺,2019(11):241-242.

[4]齐以恒.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浅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7(07):67-68.

[5]李世宏.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与中国体育教育学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02):92-95.

(云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650500)

猜你喜欢
现象学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音乐审美:基于“现象学”立场的思考与实践
存在主义美学视野中的《罪与罚》
教育学研究的新方法
海德格尔前后期哲学此在与自然关系的变化
凡·高的鞋踩出一个罗生门
现象学究竟是不是一种方法?
论电影《筋疲力尽》中的艺术创新
伍迪?艾伦电影的存在主义特色
格拉斯及其作品《狗年月》
赛博空间体现现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