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书写革命者的爱情——评国产影片《情归陶然亭》

2011-06-03 04:53王群
电影 2011年8期
关键词:陶然亭红叶爱情

文/王群

漫天飞雪中,一个小女孩兴致勃勃地堆着小雪人,调皮的男孩却摘下雪人的胡萝卜鼻子塞到嘴里大嚼起来;雪花继续飘着,男孩女孩已经长成一对青年,他们重逢在北京城的大雪中,彼此眼里有着说不出的欣喜……

影片《情归陶然亭》就这样诗意而又充满深情地拉开了序幕,这对青年男女就是高君宇和石评梅,一个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政治活动家,“中国青年运动的健将”,同时又是一名才华横溢的翻译家和诗人;一个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著名女诗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女子部教师。这样两个人作为银幕上的男女主人公,自然而然地便使影片拥有了一种与人物气质相呼应的诗情——纯真、浪漫,感天动地。

作为建党九十周年的献礼片,《情归陶然亭》无疑是以红色、主旋律、英雄人物为核心词,然而它的叙事角度却避开了主旋律惯常的宏大叙事,别具匠心地选择了具有商业电影元素的爱情片类型,用富有感情浓度的个人叙事代替国家叙事,把时代的风云变幻、革命的血雨腥风推到后景,而将男女主人公相知相爱却终不能相守的那份令人扼腕的爱情置放在镜头的中心,通过对这份情感细腻而真诚的刻划,将宏大的革命历史事件转化为个人的、具有情感深度的生活细节,同时又使这样一份原本微小而细腻的个体叙事因着时代背景的动荡起伏而显出不同一般的厚重与悲壮。显而易见影片的创作者在当下市场化背景中试图寻求与观众达成沟通与共识的一种努力,且这一努力正在收获着来自观众的点点感动与喜爱。

这种感动首先来自影片的细节设计。影片以高、石二人的情感发展经历为情节线索,却没有着意渲染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是以献梅花、赠红叶、寄象牙戒指这样一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来传达他们那份饱含真情却又不无苦涩的爱情。比如红叶寄情,高君宇为了表达自己对石评梅的爱慕之情,特意寄给她一片红叶,上面写着: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此时的评梅虽然心里同样爱着君宇,可是因为曾经恋爱的失败,让她对爱情不敢再抱有任何幻想,发誓要一辈子独身素志,因此面对红火的枫叶和高君宇火一样的爱情,她在枫叶的背面写下了“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然后寄还给君宇。然而,当高君宇病逝后,石评梅在他的遗物中发现这片已经有了裂痕的红叶时,终于忍不住潸然泪下下,痛悔之情借着这片曾经被她拒绝的红叶表达得淋漓尽致,进而直击观众的心灵,迸发出难以抗拒的艺术感染力。

而影片在人物形象上的突破,尤其是对英雄人物的通俗化、人性化重写则是其打动人心的又一叙事策略。高君宇身为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曾经在“五四运动”中率领青年人火烧赵家楼,也曾亲赴莫斯科聆听列宁的教导,还曾南下广州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对于这样一个“重量级”人物,影片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教科书上干巴巴的人物案例,而是用更多的笔墨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生活在七情六欲中有血有肉的热血男儿形象,尤其在表现他对石评梅的爱情时,他那大胆、主动的追求,深情、炽热的表白,还有恋爱中的年轻人特有的那种活泼与调皮让观众不仅感受到他的可敬,更感受到了他的可爱。反倒是对石评梅这样一个有着才女之称的青年女性,影片对其内心世界的挖掘显得过于表面,没有将这样一个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的文艺女性面对爱情既恐惧又渴望的情感纠结逐层展示出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叙事的艺术感染力。

高君宇曾经在给石评梅的信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是有两个世界的,一个世界一切都是属于你的,我是连灵魂都永禁的俘虏;为了你死,亦可以为了你生。在另一个世界里,我是不属于你,更不属于我自己,我只是历史使命的走卒。不如意的世界,要靠我们双手来打倒。”电影《情归陶然亭》正是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这样两个世界互为彼此、血肉相连地呈现在银幕上,让我们看到了有一种灵魂叫崇高,有一种爱情叫不朽。

猜你喜欢
陶然亭红叶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姚红叶
几张飘落的红叶
秋日赏红叶
陶然亭的童年回忆
A Joyful Park in Beijing
去菜市口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