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模糊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功能

2011-06-08 07:13姚敏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期
关键词:语用功能跨文化交际

摘 要: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模糊语言作为是语言的—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的语用功能。恰当的使用模糊语言能使语言表达更富有表现力,礼貌客气、灵活生动,从而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模糊语言 跨文化交际 语用功能

作者简介:姚敏(1985-),女,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专业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引言

传统观念认为,人们用来表达自己的语言越精确越好。但更多的时候,人们会大量使用模糊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模糊语言作为语言的—种重要的表现形式被广泛地使用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其恰当的使用可使语言表达更缓和含蓄、礼貌客气、灵活有效,从而更好的改善交际双方的关系,使交际顺利进行,达到交际的目的。自从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提出模糊理论以来,模糊引起了人们在诸多领域的广泛关注。

二、模糊语言

对于模糊現象,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引起人们的注意,1965年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Zadeh教授在《信息和控制》杂志上发表论文“模糊集”,才真正提出了模糊概念和模糊理论。之后,模糊概念广泛地运用于诸多领域,如数学、哲学、逻辑等。90年代以来,模糊语言学作为研究模糊语言的主要学科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模糊语言是一种内涵丰富、中心意义明确但又缺乏清晰范围边界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语用学的角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模糊语言是指语言的模糊性;狭义的模糊语言则指模糊性的语言单位:模糊词语和模糊结构。它的模糊性缘于对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确定性,是通过模糊词语、模糊限制语及隐含意义的使用来实现的[1]。但正是自然语言的这种模糊性.使它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有表现力。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不稳定性、多意性等特点被广泛使用在跨文化交际中。当人们不能够或不愿意表达准确信息时,或是认为没有必要也不合适时,使用模糊语言会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进行,达到交际的目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对模糊语言的使用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地理位置、民族心理、权利等级观念及文化语境等都将左右模糊语言在交际中的使用。选择不同的模糊词语和表达的特殊方式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传统习俗特点和民族个性。

四、模糊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功能

(一)使言语表达的委婉含蓄、礼貌客气

英国著名学者Leech将礼貌原则划分为6类: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这6条准则清楚地解释了人们在交际中为什么总喜欢间接的、委婉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意愿。

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能使说话人在清楚表达会话含义的情况下,避免与听话人的想法和意愿相冲突,使交际在和平友好的氛围中进行,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同时,在交际中,特别是一些敏感话题,使用模糊限制语能帮助顺利的掩饰或回避过去,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例如一位美国的男孩喜欢上了一名中国女留学生,他表明自己的心意后,想知道女孩的答案时的对话:

(1)A: I really love you. Do you love me?

B: I like you very much.

女孩没有直接回答男孩的问题说 “Yes, I love you.” or “No, I dont.”她非常礼貌的告诉男孩虽然喜欢但没有到爱上他的程度。这样既表明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又不过分伤害对方的感情,遵守了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和一致准则。

(二)提高言语表达的灵活性和得体性

美国语言学家Grice认为,在交际过程中,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说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即“合作原则”,并提出了判断或具体实现合作原则的四大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一般来说,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双方应彼此合作,共同遵守这些基本原则。[2]

然而,在实际的跨文化言语交际中,有时会使用模糊语言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一准则,其目的是使话语与实际情况更接近,更真实。例如,一名外国人向一个北京当地人问路时得对话:

(2)A: How far is The Great Wall from here?

B: More or less 1000 metres.

这名当地人因为不知道确切的距离,但也不能拒绝回答,所以用了“More or less ”。从合作原则的角度来说,似乎违反了四大准则中的数量准则,而实际上他却遵循了质量准则。由于语言的模糊性特点,它使得交际更加灵活,使我们能更灵活的应付经验的不确定性

(三)自我保护,避免承担责任

Grice认为经由语用推理而得到的会话含义具有5个特征,即可取消性、不可分离性、可推导性、非规约性、和不确定性。[3]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人们为了保护自己,避免承担责任时就会使用模糊的语言削弱话语原意的真实程度。例如,一位中国学生向他外籍教授的助理询问时的对话:

(3)A: When will our professor come back?

B: Maybe two or three days .(B知道教授回来时的时间)

从该对话中可以看出助理知道教授什么时候回来虽然,但是在回答A时考虑到也许会发生某些状况教授不能准时回来,所以故意使用了“maybe”,将话语说的模糊,避免自己承担责任。

五、结语

模糊语言是自然语言的一部分,在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言辞手段和交际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模糊语言虽然具有模糊性,但如果恰当的使用,其丰富的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往往可起到精确语言所不能及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P131-134,1983。

[2]胡华芳:跨文化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语用功能跨文化交际
《蒙古秘史》被动语态的语用分析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模糊语教学
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
归化与异化
关于大学英语语音的语用研究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