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复合轻骨料混凝土初探

2011-06-21 14:00唐兵程从密高伟
商品混凝土 2011年9期
关键词:陶粒表观集料

唐兵,程从密,高伟

(1.广州市长兴混凝土有限公司,广州 510385 ; 2.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广州 510385)

0 引言

无机轻骨料(如陶粒等)混凝土已广泛应用于保温隔热工程、结构加层以及非承重和承重结构构件,前者为改善建筑功能(保温隔热和耐火等),后者以减轻结构自重、提高结构抗震性能为目的,优化结构设计,节约材料、提高施工效率。无机轻骨料混凝土的生产和应用技术发展较快,主要向轻质、高强的方向发展。轻珠混凝土是以发泡聚苯乙烯(EPS)颗粒为轻集料,取代混凝土中部分或全部砂、石集料,配制成的干表观密度不大于1850kg/m3的轻质混凝土,又称EPS轻集料混凝土。以有机EPS为骨料的轻珠混凝土可减轻混凝土自重,减少资源消耗,也能满足建筑保温隔热的节能要求,现已大量应用于保温隔热工程、墙体、组合结构、水上漂浮结构、结构抗冲击保护层等有轻质要求的混凝土工程。密度在1400到2100kg/m3时,EPS轻集料混凝土强度可达13 ~40 MPa[3]。广东省标准《轻珠混凝土规程》DBJ 15-62-2008的制定为EPS轻珠混凝土设计及应用提供了依据(《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51-2002仅适用于无机轻骨料)。

普通碎石表观密度为2600kg/m3,对应普通混凝土表观密度为2300~2400kg/m3,EPS的表观密度为7kg/m3,在混凝土中的重量可忽略不计,而常用的结构陶粒表观密度通常大于1000kg/m3,由于轻骨料的密度不同,以陶粒为骨料的结构轻骨料混凝土表观密度大于1400 kg/m3,而以EPS为骨料的轻珠混凝土表观密度可小至400 kg/m3,因此,本试验将普通碎石与两种轻骨料进行复合设计,以期平衡轻骨料混凝土强度与表观密度,获得最佳性能的混凝土。

1 试验材料

陶粒:粘土陶粒,结构陶粒,广州华穗陶粒制品有限公司生产;

EPS:广州生产;

陶粒、EPS具体性能指标见表1。

表1 轻骨料性能指标

水泥:石井P·O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3d/28d抗折强度为6.9 MPa /9.2MPa,3d/28d抗压强度33.1MPa /50.9MPa;

砂:西江河砂,中砂,细度模数2.4,表观密度2610kg/m3;

石:花岗岩碎石,5~10mm;表观密度2620kg/m3;

外加剂:萘系缓凝高效减水剂。

2 试验设计

2.1 配合比

EPS混凝土配合比参照《轻珠混凝土规程》DBJ15-62-2008,陶粒混凝土配合比参照《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51-2002。设计混凝土表观密度1200~2100kg/m3,固定水灰比及砂浆体积,粗骨料保持基本一致的体积,调整外加剂用量保证坍落度基本相同。

2.2 搅拌及成型

混凝土搅拌使用单卧轴强制搅拌机,参照《轻珠混凝土规程》DBJ15-62-2008,采用骨料裹浆法,工艺如下:

混凝土成型参照《轻珠混凝土规程》DBJ15-62-2008,采用振动加插捣抹压成型试件,防止轻集料上浮分层;使用100mm×100mm×100mm试模。

2.3 检测方法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坍落度、表观密度)检测按照《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2002,参考《轻珠混凝土规程》DBJ15-62-2008进行。

混凝土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参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进行。

3 结果与分析

固定水灰比和砂浆量,以全碎石为基准,对比EPS与陶粒混凝土,并设计部分碎石复合等体积陶粒和EPS。试验配合比见表2,结果见表3。

表2 EPS、陶粒复合混凝土配合比

表3 EPS、陶粒复合混凝土试验结果

3.1 和易性

轻骨料混凝土的匀质性直接影响其力学性。由于轻骨料与砂浆和碎石的密度差距较大,并且EPS具有憎水性,所以配合比设计、搅拌工艺、成型方法对轻骨料混凝土的和易性及匀质性都有较大影响;采用较低水灰比、适宜的砂胶比,增加浆体稠度,减小轻骨料粒径、改善颗粒级配等均可改善轻骨料混凝土的和易性及匀质性[4]。通过观察,本试验采用的配合比及搅拌、成型工艺能很好的控制轻骨料混凝土的匀质性。见图2:S21-2、S25-1、S25-2、S25-3剖面图。

图2 剖面图

3.2 力学性能

通常,结构工程师希望的材料是较高的强度下具有尽可能低的自重(表观密度),为此引入强度密度比,即强度与表观密度的比值,为无量纲常数,强度密度比=1000×强度(MPa)/表观密度(kg/m3)。理论上强度密度比越大,材料越优。

表3试验结果显示,以全碎石为基准,对比全EPS(S20-6)与全陶粒混凝土(S21-2),相对表观密度分别为51.9%和72.6%;相对抗压强度分别为7.3 MPa和25.2 MPa;相对劈裂抗拉强度分别为27.5%和66.2%;EPS混凝土无力学优势。这从强度密度比更易看出,抗压、抗拉基本都相差一个数量级。

对比碎石与EPS(S25-3)、碎石与陶粒(S25-1)、及碎石与EPS和陶粒(S25-2),如图3所示,将EPS与碎石或陶粒复合后,抗压强度密度比有显著提高,抗拉强度密度比也有较大提高。对于本试验的陶粒而言,与碎石复合后28d抗压强度由25.2 MPa 增加到30.4 MPa,提高了一个等级,抗压强度密度比基本相当。总体而言,表观密度、抗压强度及抗拉强度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对复合粗骨料,相对抗压强度、抗压强度密度比变化较大,抗拉强度密度比变化较小,除基准S20-1外,拉压比变化也较小。对于抗拉强度密度比,碎石与EPS和陶粒复合的S25-2为1.5,有一定优势。全EPS混凝土(S20-6)的拉压比最大,为0.14。

5 结语

1)采用较低水灰比、适宜的砂胶比及骨料裹浆法搅拌工艺可以制备出和易性、匀质性较好的轻骨料混凝土。

2)EPS通过与碎石或陶粒复合后,抗压、抗拉强度,强度密度比有显著提高,混凝土力学性能有很大改善。

3)对于轻骨料混凝土,全陶粒和碎石、陶粒复合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密度比较大,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4)总体而言,轻骨料混凝土及基准混凝土试验组的表观密度、抗压强度及抗拉强度有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与理论一致。

5)试验组混凝土的相对抗压强度、抗压强度密度比变化较大,抗拉强度密度比、拉压比变化较小。对于抗拉强度密度比,碎石与EPS和陶粒复合有一定优势,全EPS混凝土的拉压比最大。

[1]DBJ 15-62-2008轻珠混凝土规程[S]

[2]JGJ51-2002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S]

[3]W.C. Tang , Y. Lo, A. Nadeem. Mechanical and drying shrinkage properties of structural-graded polystyrene aggregate concrete[J]. Cement & Concrete Composites 30(2008) 403–409.

[4]程从密,张传镁,焦楚杰等.EPS轻集料混凝土研究进展[J]. 广东建材 , 2009(1)

猜你喜欢
陶粒表观集料
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运用分析
绿盲蝽为害与赤霞珠葡萄防御互作中的表观响应
不同陶粒掺量下透水混凝土性能分析
粉煤灰陶粒石油压裂支撑剂的制备与表征
再生集料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研究
钢结构表观裂纹监测技术对比与展望
例析对高中表观遗传学的认识
减水剂对陶粒混凝土坍落度及扩展度的影响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粗集料二维形态特征参数分析
大掺量粉煤灰陶粒混凝土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