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平公造像记》领千年风骚

2011-07-18 11:30朱熹
检察风云 2011年17期
关键词:神采魏碑题记

文/朱熹

《始平公造像记》领千年风骚

文/朱熹

在佛教石窟群中,造像记最多的要数龙门石窟,《始平公造像记》就是其中的一篇造像题记。这篇题记由孟达撰文,北魏著名的大书法家朱义章书,其内容充满了宗教神秘的色彩,其文字书法艺术在著名的“龙门二十品”中被择为第一珍品。《始平公造像记》刻于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九月,方格内阳文正书,现位于河南洛阳龙门山石窟古阳洞北壁,清乾隆年间钱塘黄小松访得,初拓本未经铲底,无字处皆露细麻点,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龙门山大造石窟筑碑立传,每个石窟或窟中的佛龛都有题记,记述造窟人的姓名和愿望。迄今发现的龙门石窟中的碑刻和题记已达三千多品,古人择其精华五百品,后又从中择其更精者集为“二十品”,最后再择“四品”,可见作品影响之大,地位之高。

北魏孝文帝元宏(471—499)在位迁都,给社会带来了生机,社会稳定和谐,意识形态宽松,思想比较解放,文人士气高涨,朝廷借机全面推行汉化政策,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大融合得到了发展契机,其中尤以墓志、摩崖、造像记规模最为宏大,数量最多,书法艺术成就最高。北朝刻石书法以独具风貌的楷书为主,被后世称为“魏碑体”,之所以称魏碑体,是因为北魏刻石书法最为典型,最能代表北魏的书风和法度,《始平公造像记》以魏碑体著名,自然坐上了代表作的皇冠宝座。

《始平公造像记》是以阳刻作品面世,这不仅在题记中,就是在整个古碑刻中也是极为罕见的。我们的先人工匠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在75×39cm崖壁上,镌刻阳文正书,十行,行二十字,“始平公像一区”二行,行三字,后署“朱义章书孟达文”。其娴熟的刀功完美地刻出了书家的书法创作思想、情感、笔墨和内涵,成功地造就了这一千古一品、旷世大作。

《始平公造像记》书法精致,它一反南朝靡弱而俗之风,开创北碑方笔之典型,以阳刚之美流芳后世。在笔法上破隶而生,大胆创作,变柔为刚,变藏为露。外拓的方峻之笔蕴含着浑穆的中实之力,起笔锐侧,行笔铺毫力齐,转笔果断方折,形成外方内圆、雄强角出的艺术效果。其字势严正中而富多变,方朴之中见灵秀;缜密之中有疏朗,细腻之中起雄风。如健将之躯、似苍松之茂,后世书家得其恩泽者不计其数。此碑神形兼备,颇具神采。所谓神采,就是指书法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神气和风采,精神是要通过一定的形体来表现的,形是精神所依托,没有形,神也就无法谈起了。荀子曰:“形具而神生”,形是神所依存的物质形式。那么,是否有了形便有了神呢?非也,因为形体有死有活,活则神存,死者神消。故而,有没有神,首先在于形体的死活,线条有否弹性。有了活的形体,方能有真正的神采。神采的生命在于运动,动则容易显露精神。故而行草、楷书在这方面表现得充分一些,《始平公造像记》魏体在这方面同样具备优势。神采是不同的精神面貌的表现,是内在修养的表现,绝不是模仿可以得到的。所以,有了成熟的用笔和一般结体的基本功,还需在丰富文化知识,观察生活,品德修养,意境构思诸多方面下工夫,方能通过成熟的用笔表现出神采。

《始平公造像记》千古遗存,中国古碑成长之路正是从规范走向放逸、从精致走向浑朴、从端庄走向奇肆、从古典走向浪漫、从贵族走向平民。周而复始,去寻找食粮和催化剂。■

编辑: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

猜你喜欢
神采魏碑题记
元 楷书察罕装像题记、祝天装像题记原石
惊艳世界的“青花”神采
魏碑行书对联:文生于情有春气,兴致所至无古人
张釜隶书《药洲九曜石题记》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打铁老太
第二届“魏碑圣地·全国魏碑书法大赛”暨“魏碑书法论坛”在洛阳举行
描出神采 写出个性——浅谈“个性”记叙文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魏碑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