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音乐思想与古筝艺术

2011-08-08 01:00郝晓虹
艺术评论 2011年12期
关键词:古筝孔子思想

郝晓虹

郝晓虹:济宁学院音乐系教师

长春文庙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 同奏古乐,缅怀先师”的活动时曾向社会诚征百名热爱古筝、尊崇孔子的青少年,并在祭孔大典现场进行古筝表演。笔者领略了现场的气氛和热情,脑海里一直在思考着千年孔子与中华国乐的渊源这个命题。可以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恐怕没有任何一位人物能像孔子那样对中国文化产生如此深刻久远的影响。那么作为中国文化象征之一的古筝艺术在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孔子的音乐思想肯定会深深地影响着它。反过来说我们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又何尝不是传播孔子音乐思想的最佳媒介呢?

一、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一生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他不仅懂得声乐韵律,通晓多种乐器,而且会弹古琴、吹笙和击磬。他还经常唱歌弹琴,以音乐表达情意和感受,《诗经》三百零五篇,他都能配乐歌唱。他还非常重视音乐教育,他开设了六门课程(六艺):其中乐占第二位,可见他对音乐这门课的重视。他认为音乐在教育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全面发展不仅需要智慧、勇敢,而且必须“文之以礼乐”,所以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认为音乐是人生修养的最后完成阶段。可以说,到了孔子才有了对音乐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而在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中,建立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典型”。

孔子的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音乐与人之感情的关系,“民有好、恶、喜、怒、哀、乐……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左传》)音乐是人的情感的直接表现,不同的情感所表达的音乐效果是不同的。如谈到打击乐时他说“夫锤之音,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其志变者,声亦随之”。(《孔子家语》)孔子的这种观点对孔门后学荀子的影响非常大。荀子在其论乐著作《乐论》中关于这个问题有较为细致的讨论。而受《乐论》影响的汉儒论乐总集《乐记》更是提出了著名的“乐本”之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之然也。”音由心生,情由乐释,音乐起源于人的内心世界,音乐同时又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说音乐在人格修养过程中可以起到十分有效的积极作用。《乐记》说得多好:“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音乐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一个人的艺术品格、修养气质、甚至道德良心都反映在他的音乐、语言和其他等等艺术中,连一点点隐藏的可能都没有。 由此可见,孔子一系列的有创见的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那么,作为传承华夏文化之一的古老的民族器乐古筝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又怎能不受孔子音乐思想的影响呢?

二、古筝艺术的无穷魅力

从江西省贵溪县仙水岩墓群中发掘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十三弦“越筝”可以佐证,古筝有着近三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是绝大多数乐器不可比拟的。它几经兴衰从两百多种中国乐器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今流传最广、学习人数最多的华族乐器,古筝发展至今所兴起的“热潮”是其他任何一件中外乐器所不能比拟的。这不能不说古筝艺术有着它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而无穷的魅力。

据记载,古筝早在秦代即已在陕西一带民间盛行,故名“秦筝”。古筝的结构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形制为:长方形的木质音箱上,一弦孔与弦轴弦。弦架于可以自由移动的“筝柱”(即马)上,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它的五声音阶定弦是民族乐器中唯一的定弦方式,也是最能体现我国特有的“宫、商、角、徵、羽”的民族调式,所以说它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乐器。最早的筝为五根弦,战国末期发展为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纪60年代为21弦,近年增加到24—26弦。目前古筝的全国统一规格:163厘米,21弦。演奏时以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变化,以润美音色、装饰旋律。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指法;左手有按、滑、揉、吟、颤等指法。筝的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淳厚优美,悠扬悦耳。吟揉等手法的运用使它与人声十分近似,演奏起来十分迷人,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

三、孔子音乐思想对古筝艺术的影响

(一) 古筝艺术处处彰显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他主张“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他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说明孔子将音乐赋予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他以“善”和“美”来评价音乐。他认为,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他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以乱雅也”。这些思想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对于孔子来说,音乐始终贯穿在对人的教育使其达到尽善尽美的过程之中。孔子在美学方面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以“美善合一”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从古到今,一首首广为流传的古筝曲数不胜数,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如:古朴淡雅的《高山流水》(古曲);雄壮有力的《将军令》;气势磅礴的《战台风》。用现代技法表现地域人情风貌的《黔中赋》,还有寓意“出污泥而不染”的《出水莲》,富有禅意的《铁马吟》,如泣如诉的《秦桑曲》,清新优美的《幻想曲》等等。如果再把“中州筝”的刚柔并蓄,“齐鲁筝”的优美如歌,“潮州筝”的清越流畅,“客家筝”内在雅韵等传统风格筝曲如数家珍一样的一一道来,那真是五彩纷呈的让人目不暇接了。这些筝曲不论从内容的“善”、“和”还是从艺术形式的美上来说大都表现了乐曲高洁、深远的意境,无不渗透着“清、微、淡、远”的含蓄之美,委婉流畅得让人陶醉其中。乐曲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极富层次感的音乐形象都强调了艺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这不正是孔子儒家音乐审美理念的最佳体现吗?欣赏过的人不难发现这些古筝曲与我国的儒家音乐美学观点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

(二)古筝曲的“弦诗”来源于孔子的“弦歌之诗”。

我国最古老的民歌集成《诗经》是经过孔子由几千首编选为三百零五篇,故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诗教,他说“诗可以兴,可以欢,可以群,可以怨”、“不学诗无以言”。从孔子的音乐实践看,他不仅善古琴,还掌握了为诗歌伴奏的乐器“瑟”。“瑟”即是筝的前身。孔子删诗定乐时,是手弹口唱鼓瑟而歌,所以后世称为“弦歌之诗”。《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元代熊朋来《瑟谱》虽然用的是律吕定声,旁注工尺以为歌诗之据,也是以弦歌之诗的“弦诗”谱看待之。另外,山东、河南筝曲中的《诗篇》、《书韵》等乐曲,也都说明流传的古筝曲和古代的“鼓瑟而歌”和“弹筝酒弦”是一脉相承的。潮州人以“弦诗”名谱,是地道的继承了传统的习惯作法。潮州音乐的弦歌之声,如古弦索谱潮州音乐原称二四谱就是为“弦诗”的根据。流传到今天的弦诗和乐曲,从旋律和音节来分析,也正符合“诗言志歌咏言”的具体表现手法。虽然某些乐曲在声歌器乐化之后,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但它源远流长的依据,还是依稀可辨的。

(三)古筝艺术是传承孔子音乐思想的最佳媒介。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我国各族人民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水脉,古筝艺术就是祖国传统音乐文化水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筝这件被称为“仁智之器”的古老民族乐器,在我国这样一个历史久远、文化底蕴丰厚的多民族大国里,能在无以数计的民族乐器中经历历史淘金般的选择发出熠熠光彩,逐步从一种自娱自乐的工具跻身于具有教化、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等作用的高品位文化行业。自古以来,人们把弹奏古筝作为高雅圣洁的象征和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故被誉为“民族乐器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

筝乐在古代就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深受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文人以诗歌的形式对筝乐进行歌咏。如曹丕、曹植、李白、岑参、张九龄、白居易、韩愈、卢纶、李商隐、欧阳修、苏东坡等。古代文人中筝弹得好的很多,其中的曹丕,他是不管到哪里都要把筝带上,随时随地都要弹奏。还有晋代的谢尚、何承天,南朝梁时的陆太喜,北魏的北齐间的李元忠、孙世元,都是筝乐弹奏的高手。宋太祖赵匡胤的皇后也弹得一手好筝,深得她的婆婆太后的欢心。唐代诗人吴融曾以“五音六律皆生之,其中十三弦最妙”的诗句来赞颂音韵在所有音乐中是最美的。(《李周弹筝歌》)南朝时的梁,简文帝萧纲在形容筝乐的感染力时说:“听鸣筝之弄响,闻兹弦之一弹,足使游子恋国,壮士冲冠……鲟鱼游而不没,白鹤至而不归。”后汉的侯瑾在《筝赋》中说“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意思是“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和陈旧习俗,让人们更能遵守仁义道德的信念,没有比古筝更能发挥这种社会功能的东西了”。他认为:古筝是一种能让人们懂得伦理道德、移风易俗的崇高乐器。这不正是孔子音乐思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最好阐释吗?

近年来,古筝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令人可喜的局面,据行内的有关资料显示:在艺术培训行业中,学古筝的人数已高于学钢琴的人数,位居民乐榜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学古筝的青少年有三百多万人。与古琴相比,古筝不但价格便宜,通俗易学且音色好听,特有的五声调式定弦使其演奏起来如行云流水,古典优雅,别具风味,所以它更容易走进千家万户。现在有专家将古筝定位为“国琴”,因为民乐即是“国乐”,纵观民族乐器唯有古筝具备条件。许多筝家正在通过举办高层论坛,专家论证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等多种方式和渠道,敦请有关部门对“古筝—国琴”进行命名和认定。要让全世界都领略中国“国琴”的魅力,让筝声响遍全球。在我们大肆提倡“国学”的今天,很多地方出现了了“弹古筝,颂诗经”的社会现象。所有的这一切都足以说明古筝艺术的发展无疑是传承和弘扬孔子音乐文化思想的最佳媒介。

综上所述,古筝在历史长河中已走过两千余个春秋,从衰败到复兴,每个时期都镌刻着时代的烙印。自古至今,弹筝者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有。从孔子音乐思想对古筝的影响来分析,可以看到,在漫长的历史中,它不仅推动了古筝艺术发展直至成熟,而且还潜移默化地驱使人们自觉顽强地以音乐作为最高的修身之道,这也充分说明了古筝艺术生生不息的无穷魅力。

古筝这朵古老的艺术奇葩,是生命力顽强的华夏文化的见证,无疑也是孔子音乐文化思想得以广泛传播的基石。

1. 《论语》。

2. 庾莉萍:《孔子的音乐生涯及音乐思想》。

3. 张景艳 谢莉莉:《以美养善 美善合一——谈孔子的音乐审美观》。4. 王佳:《试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中的“礼”与“仁”》,《音乐探索》。

5.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3卷)。

6. 凌继尧:《孔子的艺术学思想》,《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 王金萍:《“尽善尽美”——浅谈孔子音乐思想》。

猜你喜欢
古筝孔子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孔子的一生
思想与“剑”
孔子的一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第一次弹古筝
我爱古筝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