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中的历史和现实——从《海角七号》到《艋舺》

2011-08-15 00:50崔鲁彬
电影评介 2011年23期
关键词:海角后殖民殖民

台湾电影《海角七号》自放映以来,在台湾本地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票房收入超过4.6亿元新台币,并受到海内外的关注。该片不仅获得了台湾地区大街小巷、男女老少的诸多好评,而且还代表台湾参加2009年第八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的角逐,走向国际。《海角七号》是由被誉为“超过时代”的台湾导演魏德圣执导的一部乡村爱情影片,该影片的成功预示着“超过时代”的来临,甚至有的电影评论人把它视为台湾电影走出低谷的希望。然而,当这股海角风潮还未消尽时,另一部台湾电影的票房黑马在2010年伊始就吸引了众多的眼球,那就是打破台湾电影周票房记录的《艋舺》。

这部《艋舺》的一炮走红使人不得不联想到它的前辈《海角七号》,这两部卖座又叫好的商业片同样以唯美的笔调诉说了历史与现实相互融合的台湾经验,既引起了岛内台湾人身份认同的文化共鸣,又为外面世界理解台湾这样一个拥有复杂身世背景的“文化流浪儿”打开了一扇窗口。近代以来台湾的特殊历史遭遇,造成了多元复杂的台湾文化,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台湾电影的书写方式。台湾电影中“旧本书写”的演变,从早期的“抗日”主流影像,到1980年代后对于“殖民记忆”的多元叙述,直至近年来的带有“后殖民”色彩的暖昧想象,这种影像变迁折射出台湾社会的某些文化症候。2008年魏德圣导演的《海角七号》,在台湾岛内创造票房奇迹的同时,引发了广泛热议,焦点之一就是关于影片中的“日本元素”。《海角七号》中,后殖民主义的思想时刻提醒着那段历史,可以说是一种感伤式的怀旧。

法国学者马克•费罗开创了将电影作为历史进行研究的范式,认为电影借助某些能够增强影片功效的手段来介人历史,是“人类历史的代言人”,从历史的角度解读电影以及从电影的角度解读历史,是探究电影和历史关系的两个向度。这种研究方法具有明显的隐喻性。电影被看作书写过往历史、承载历史记忆、塑造历史面貌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那些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影片,似乎“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寓言”。解读历史影像文本需要基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分析台湾电影中的日本“因素”,就离不开对台湾特殊历史遭遇的认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台湾近现代史的特性就在于作为根基的中华文化与外来的殖民乃至后殖民文化的数度撞击。因此有人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的“新电影”开始,台湾电影就在进行一种寻根式的身份拷问……而台湾电影最“危险”的“他者认同”或“寻根”就是和日本电影、文化的关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给台湾造成的影响并没有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战败而终结,与日本相关的话题成为台湾电影不断阐释的主题,其中既有对反殖民斗争的“追忆”,也有关于殖民地台湾社会“经验”的诉说,甚至在晚近还出现了一种后殖民式的文化“想象”。 后殖民理论大师法农指出,独立后的殖民地最重要的是要解除心理上的殖民,而非只是争取表面的政治解放;不只要重视外在革命——去殖民,更应致力于内在革命——异化。《海角七号》中淳朴传统的乡土民风自然就能令人联想起曾经辉煌的台湾乡土电影,但其对殖民社会的追忆与“想象”,显现出某些后殖民文本的特征。影片以两段相隔60年的爱情故事为叙事线索,将前殖民和后殖民进行时空对接,两个都叫“友子”的女子,两段同样感人的爱情故事,将台湾与日本纠结在一起,这种情节的巧合安排表明了创作者对于历史的认知立场与想象取向,为殖民时代的回忆披上了美丽的外衣。这种殖民记忆实际上是后殖民语境中的文化想象。

在电影《艋舺》中,历史是80年代的那段混乱。艋舺原指小船,后引申为小船聚集的地方。艋舺也是个古老的城区,位于台北市西区,是台北市发展的起点。艋舺的繁华、生猛,艋舺代表的庞大利益、角头林立,却有着很深厚的伦理规范。这里既有华人传统的寺庙,又有日治时代的遗风。80年代,三十八年之久的戒严令解除、外省帮派的兴起、枪枝开始泛滥,艋舺各方势力重新洗牌,伦理与规范开始崩解。影片《艋舺》正是利用黑道这样张力极大的生活方式,来表现一个戏剧化的时代,一个性格强烈的城市。各种80年代的素材,俗艳的色彩、生动的图腾,重新拼贴,创造出全新的时尚氛围。《艋舺》的时代感是80年代本身,那时台湾正面临历史的变动与选择,它的命运无法受到自己掌控。影片中间报纸上出现了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和岩湾监狱暴动,导演不可能没有暗藏想法,因此这并不是过度阐释。在时间段上面,蒋经国去世带来了解除戒严,两岸关系和解以及本土意识的抬头,台湾的选择有如艋舺的危机。文谦替老大背黑锅入狱,这同样跟时代背景有关系,当时有个一清专案,好比内地严打,许多小弟只能替大哥顶罪,去牢里蹲一蹲。

以上是《海角七号》和《艋舺》所反映的历史。通过这样的历史,我们又能从这两部作品中看到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后殖民主义的渗透。一般认为全球化为经济全球化,但全球化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文化转型。由于西方文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全球化下,西方文明自然地居于优势地位,蔓延于世界各地。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文化的差异性日趋缩小,文化同质性越来越明显,各民族国家、地区的文化都把维护自身的存在看作神圣的职责。《海角七号》中好莱坞式爱情轻喜剧套路,流行元素,一波三折的剧情等;《艋舺》以青春与黑道为主题,斗殴、打杀人等场景更增添电影的噱头。西方商业化叙事模式无疑充分迎合了大众的口味。内容上,台湾已是全球化的本土。《海角七号》中恒春小镇中各国模特、海滨酒店等体现了工业化已影响到最边缘的乡村。《艋舺》中“枪是下等人用的武器”的争论,体现了工业化中的台湾传统社会面临的全球化的挑战,80年代的台北街道、服装、电子娱乐等都体现了现代工业对于传统台湾社会的改变。“本土文化”的回归是应对全球化的“文化自觉”。随着人们对全球化认识的深入,不少人开始反思全球化带来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等局限性,人们日益怀念乡村、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开始得到重视。《海角七号》展现的“乡土台湾”的全景图,《艋舺》追忆台湾上世纪80年代的社区文化,都恰恰暗合了台湾全球化背景下对本地文化的回顾和怀念。历史上,台湾地区不断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浸渗,在不断吸收、融合各种文化中呈现了台湾传统与现代、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颇具特色的文化特征。“新锐电影”采取“弱化历史问题、全景展现多元文化之现状”的态度,重新拾起遗失的文化结晶。《海角七号》中胡琴、原住民“琉璃珠”,《艋胛》中祭拜“祖师爷”、丧葬仪式、“台客文化”等的再现都彰显着浓郁的台湾传统民俗特征。这些源自地方本土特色的生活片段,迎合了当地观众的审美标准。本土化与全球化矛盾直接表现为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当《海角七号》中传统的胡琴与吉他、大提琴等共奏《国境之南》,传统与现代达到融合;《艋舺》中“家”的描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回归,“大仔”正是中国大家长的代表,作为中华民族根基的“家”的精神将被继承下去。影片展现的传统与现代冲突,全球化下的传统如何生存、延续等,值得深思。《海角七号》、《艋舺》直接使用国语、闽南话、客家话、日语等,日式的学生制服、可口可乐、“台客”舞蹈等各种文明的符号在生活中一起出现。与此同时,都市与乡土、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本省”与“外省”等不同文化在全球化中碰撞、交流,以发展、证明自己。

作为一部台湾本土电影,《海角七号》的后殖民印记并非是来自国际媒介霸权的意识形态宰制,也不仅仅是殖民时期遗留下来,如今融入或隐藏在生活中的文化符号。而是更为直接的挑起后殖民时代对于过往殖民历史的回忆,这些精神上的印象、认知以及物质上的文件、资料不论其影响是好是坏,如今都还存续在台湾社会中。但是,这种殖民记忆正在慢慢的去除。说到殖民记忆,则不能不提到《海角七号》和《艋舺》的又一共同之处,即关于日本的想象和呈现方式。《海角七号》中,一条暗线便是1945年因日本投降而离开台湾的日本教师与当地女孩友子的跨国恋情。导演借五十年前日本教师撤离台湾时,在船上写给友子的情书,用唯美和忧伤的笔调追忆两人之间的纯真爱情,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殖民记忆的苦难。相比之下,《艋舺》中关于日本的呈现仅仅是轻描淡写:主人公蚊子的最大理想是去日本看樱花,因为自己的父亲死前曾在日本给他寄回一张明信片,是樱花弥漫的富士山。这一情节看似无关紧要,但事实上却是故事最重要的潜在线索。蚊子幼年丧父,没有与父亲见过一面,他关于父亲的全部美好记忆仅等同于日本的樱花。

台湾电影选择以何种形式再现殖民历史,如何通过对历史的表现来认识当下现实,特别是以何种态度与立场来书写其中的日本“内容”,这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台湾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对过去的记忆、对身份的认同。从早期李行、丁善玺等创作的宣扬民族大义、内容单一集中的抗日影片,到20世纪80, 90年代,新电影主将们对殖民经验的多元化写作,乃至近期出现的一些立场偏颇的关于后殖民论述的影片,以至于导演魏德胜在既《海角七号》后于2011年推出的“雾社事件”的《赛德克.巴莱》系列电影,更是包容着现在人的深深的历史的追忆。台湾的影像叙事体与社会历史之间实际上形成了某种微妙的“互文性”关系。所以对台湾电影中的日本“书写”方式的研究,实际上超越了电影学范畴,具有更广泛的文化学和社会学的意义。

[1]刘翠霞.从殖民记忆到后殖民想象——台湾电影中的“日本书写”[J].社会科学,2009(11)

[2]帆,张巍.隔岸观火—台湾电影的“后独立时代”到了[J].电影艺术,2009(03)

[3]犀禾.跨文化视野中的影视艺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4]培培.本土化回归与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台湾新锐电影”的文化解读[J].新闻世界,2010(06)

[5]璟.论台湾本土电影中的后殖民元素——以《海角七号》为例[J].电影文学,2009(03)

[6]坤.从《海角七号》的成功看近几年国产大片的情感缺失[J].电影评介,2009(09)

[7]丽平.包容中的守望、追寻与迷失——评台湾电影《海角七号》[J].电影文学,2009(10)

[8]成竹.地方经验与殖民记忆:台湾当代电影的文化想象——以《海角七号》和《艋舺》为例[J].理论与创作,2010(05)

[9]络资源,豆瓣影评——《艋舺》关键词大串烧

猜你喜欢
海角后殖民殖民
全球化之下的少数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浅探
殖民岂能有功
消失的殖民村庄和神秘字符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好望角:美好希望的海角
桌山,海角之城
海角不是天涯
海角不是天涯
黑暗月光下的非洲丛林——《大河湾》的后殖民生态解读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