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诀谚

2011-08-15 00:42曹廷虎
戏剧之家 2011年6期
关键词:保人戏曲戏剧

□曹廷虎

中国戏曲经过上千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戏曲诀谚则是这独特体系中更为独特的珍贵遗产。

过去,中国戏曲诀谚以口授形式代代相传,个别著作或笔记中仅有一定的记录和传播;后来,有人做了大量的收集、辑录和注释,但大多是站在介绍戏剧遗产的立场上进行的。

根据诀谚所传达出来的戏曲艺术中各种信息的因素,我们认为戏曲诀谚本身就是一部以特殊形式存在的中国戏剧理论系统大观。戏曲诀谚是以谚语形式记录有关戏剧思想、戏剧美学、戏剧实践、演员表演、舞台美术、观众审美意识、戏剧未来观念等范畴认识的反映。

站在戏剧实践与理论的角度考量,戏剧诀谚本身并不要求它在形式上与某些理论专著相同,它所反映出的信息与相对的模糊性概念,完全是客观的合理的存在,它并没有排除洗练及精确信息的语言特色。如:“声要圆,腔要满”,“咬字千斤重,听着自动容”,“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横起顺落,三节六合”,“站如亭亭玉树,形如风送落叶”,“软如摆柳,硬如石柱”,“青衣两手交,闺门目下瞧,武旦风摆柳,摇旦手扦腰”等等。把演员的表演、语言、歌唱等所有的艺术手段都集中为调动观众听觉、视觉感官,为如何达到悦人耳目做了恰如其分的总结和概括。

有些诀谚绝妙地道出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亲密联系,如:“台上是疯子,台下是傻子”,“看戏流眼泪,替他人担忧”,“演员不动神,观众便走神”等等。有些诀谚对演员艺术道德及其修养的要求也是极为严格的。如:“懂得道理,才会唱戏”,“观其舞,可知其德”,“艺无止境”,“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戏保人不算好戏,人保戏才是英雄”,“宁让艺术压着钱,别让钱压着艺术”,“带艺求师,借道交友”等等。

对于从事戏剧艺术创作的人与人之间,按这样的关系去看,不是很具有辩证的哲学道理吗?对我们今天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现实的参考意义。

戏曲艺术也十分重视真实性、艺术性,要求内心与外形一致,形式与内容统一,在这方面也有许多诀谚,如:“形似将跨门,神似才到家”,“能够传神,才活人”,“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真中见假,假中见真”,“不实当做实,非真认作真”等等,如果按照这种认识的关系来看,对于强调艺术性与戏剧发展的关系来说,的确应当牢记的,在实践中会给我们以帮助并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还有些诀谚则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美学观点,如:“形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神形兼备,形似为下,神似为上”等等,不少诀谚都已被人们引录到研究戏剧美学的论著中。“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舞为乐之容”,“字正腔圆”等诀谚不也被借鉴到其他艺术形式中来阐述它们自己的规律吗?“一台无二戏”,“戏保人,人保戏”,“多不如少,少不如好”等对戏曲剧作、构思技巧和结构手段的总结,也为外国戏剧理论家和新生的电影、电视剧艺术所借鉴。

以上这些简单的说明,只是想阐述对戏曲诀谚和民族戏剧的一点粗浅看法,愿同行们对它——戏曲诀谚——给予发展新的认识和研究,为推动戏剧艺术事业的发展,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保人戏曲戏剧
长期护理保险申保人的疾病特征分析
有趣的戏剧课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唐初陇右地区商贸问题考释二则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社会保险基本情况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