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借鉴意义

2011-08-15 00:45李春梅艾兴
大家 2011年17期
关键词:孝悌弟子规道德教育

李春梅 艾兴

(李春梅:陕西科技大学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部,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艾兴:陕西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社会各界相继掀起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浪潮。与此同时,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的经典著作《弟子规》成为继《三字经》之后,“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实用的”“开蒙养正最上乘”的首选读物。不少学校、企业纷纷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各种与其有关的视频、动画、光盘也纷纷上市,走入千家万户。更有甚者,将其作为入学、入职的必备考点。究其原因,除了大形势的驱动外,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该书内容简单易懂,贴近生活,句式整齐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再者就是该书包含的许多道德教育思想,如孝敬父母、尊重兄长、与人为善、爱众亲仁等,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与我们当前提倡的诸多思想也有着很好的契合,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一、《弟子规》思想精髓概述

《弟子规》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之精华,是圣贤学问的根基。据史料记载,该书为清代学者李毓秀所著,其内容援引《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成。分为孝、悌、谨等七部分,列举了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更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不少人误认为该书是幼儿启蒙著作。实际上,其书名中“弟子”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意为“夫见”,即大丈夫的见解。因此,该书适合各个阶层、各类人群。

全书阐述了诸多道德教育思想,这些可以从以下内容中看出:书中开篇有云:“首孝悌” “次谨信”,《孝》《悌》篇告诉我们如何做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孝悌为重中之重;《谨》《信》篇指出我们要端正日常行为,养成好习惯,要诚信待人;《泛爱众》篇提出我们要关爱大众,不分贫富;《亲仁》篇提出讲求仁义;《学文》篇叙述了如何做到好好学习,要有好的学习计划、态度等。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来思想的猛烈冲击,社会风气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由此也导致了不少家庭内部矛盾重重,问题丛生,成员间情感淡漠,关系紧张。社会风气、家庭教育往往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当代大学生就不免深受其害。众所周知:大学生肩负着增强综合国力、引领时代发展的重任,而培养优秀德行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更是各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试教育让不少学生高分低能,一定程度上忽视对高校学生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是当前高校德育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尊老爱幼、乐意助人、诚信为本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日益受到人们的漠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风气日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传统美德的汲取和传承,有选择的学习和践行《弟子规》的重要德育思想以武装和丰富自身很有必要。

三、《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弟子规》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伦理道德教育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无可取代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家庭作为社会的基础单位,肩负着通过家庭教育有效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塑造家庭成员人格,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遵从社会意愿,成为社会同质因子的重任。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效果。这点与《弟子规》所阐述的“首孝悌”相吻合。《孝》《悌》篇提出: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寥寥数字,言简意赅的叙述了孝悌的重要性。当前有不少学生盲目拜金,过于强调个人自主、个性权利,忽视个人义务,不履行个人应尽的责任。殊不知, “孝悌”是道德修养的起点,是“立人之本”。一个人首先要有修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工作、学习中立于不败之地。众所周知:尊老爱幼是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更是我们每个社会人应尽的义务。当代大学生肩负着重要使命,因此更应该真正重视“孝悌”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学会如何尊老爱幼,友善与人。一言以蔽之:做好“首孝悌”,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但有助于维护亲情伦理,更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建构和谐社会相一致,其借鉴意义可见一斑。

(二)《弟子规》强调重守信,培养高尚人格素养

诚信养成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当今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不仅要求高智商,更对人才素养提出较高要求。这点在《信》篇中就有明确阐述:“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指出“谨而信”“泛爱众”“能亲仁”,重视德育与人格塑造的紧密结合,力求实现自身品格修养的和谐。有不少大学生上不循分,下不恭让,与人交往缺谦虚少恭敬,凡事只从个人利益出发,自私自利,有时甚至颠倒伦理关系,道德错位在所难免。心理层面上则往往表现为内心空虚、厌世情绪高涨等。待人接物方面更将自私、欺瞒运用到极致,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善待他人、无私奉献等美德早已抛之脑后。因此,弘扬诚信、重塑人格素养是当务之急,我们任重而道远。

(三)《弟子规》强调事必躬亲,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要相辅相成

我们常说: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出发。那么如何真正做到这些呢?《余力学文》篇给出了详实的解答: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要学以致用,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坚持听说读写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敢于听问,善于发问;坚持好读书,读好书,读经典专著,更要顿正态度等等。寥寥数字便将“好好学习”详尽到点滴,也道出了凡事要亲力亲为的道理。

《礼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里的“教”字之义是上施下效。缘由在于: “教”由“孝”和“文”组合而成,其中左边“孝”字是“子”背着“老”字头,与前面我们提到的“首孝悌”相符,所传播的就是“孝”道。那自然也不能忽视右边“文”字的重要性。因此,从这个“教”字我们领悟到这样一个道理,即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应该相辅相成。《弟子规》要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是根本,而学习技能、知识以丰富自身是目标。故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更应该切实做好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当前有部分大学生虽然跻身于学术界英才、职场精英的行业,其个人行为、品质却让人嗤之以鼻、不敢恭维,就是因为忽视了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的重要性。

当然,有些学者对弘扬《弟子规》提出异议,认为该书所宣扬的思想太过僵化而且生硬,一律强行识记和强制执行,过于规矩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与当今社会所追求的“解放思想”、崇尚个性相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们追求自由、展现自我、推陈出新的现实需求。

那么如何正确看待《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借鉴意义呢?实质上,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解决如何检验和对待国学庞杂体系的立场、观念和方法问题。本文认为:我们应当有选择的学习和践行《弟子规》,用理性、辩证的态度来看待这些道德教育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的具体实践中,从而更好的适应现实需求,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祖国蓬勃发展提供更多全方位、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1]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上、下册)[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北京.2009.

[2]黄济.《蒙养教育和蒙养教材(上)——关于<三字经><弟子规>的评析》[J]中国教师.2006.

猜你喜欢
孝悌弟子规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病榻侍母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弟子规
弟子规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
弟子规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