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网络道德教育新探

2011-08-15 00:45赵彬刘凤领
大家 2011年17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赵彬 刘凤领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1年1月19日在北京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至34.3%”。从这次发布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的迅猛发展,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网络正迅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3G技术的发展,手机上网用户迅速攀升,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6930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从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2%”。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的日益普及,信息载体正在发生根本变化,人们正从传统媒体时代步入新媒体时代。有专家指出,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节点更多,范围更广,这一切都极大的颠覆了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正因如此,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且花样翻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势不可挡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信息传递多元化严重动摇了教师话语霸权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及言说方式被打破,知识边界遭到消解。网络以计算机数据库为中心,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连通学校、家庭、社会各个角落,这种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信息传递成为一种多元趋势。这一趋势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表自己言论的机会,但同时也使得传统“主流文化”的话语“霸权”式微,其直接表现是德育教育的公信度遭到怀疑。大学生受到多元信息的冲击和洗礼,其价值观变得混沌不清有的甚至被导入歧途,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学生开始质疑教师的话语“霸权”,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笔者身处教育工作一线,切实感受到这种信仰危机的存在,更为严重的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这种信仰危机还具有一种传染性。

二、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与互动性凸显了个体的主体性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制造、传播与接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相伴而生的便是接受者与传播者之间的即时交流与互动。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个体的主体性得到凸显,相对于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对象——大学生而言,他们已不再是单纯的被动的德育信息接受者,他们对教师所施加的各种的与信息也不再盲从。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教师地位的变化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化的全面推广,使建立“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象王国”成为可能。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讲授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而转变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更为重要的是,在新媒体时代,原本作为学生心目中的“道德偶像”的教师群体其道德光环已日益失色,教师正日益从道德影响的发布者转变成一个新的学习者,其个人的秘密空间随着技术的开放变得越来越小。

四、教育对象自主内化存在严重制约

大学生在进行网络活动时的身份一般具有隐匿性,从而导致教师无法真实有效地监控其网络活动和道德表现。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就难以量化。网络道德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大学生如何将教育内化为网络道德信念。大学生处于成年而未成人的特殊年龄阶段,对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自控力又比较薄弱,面对五花八门海量信息的冲击,大学生是难以抗拒的。因此,网络道德教育对象自主内化的能力较弱,受环境的制约极大。笔者对自己所在学校的学生进行了一些调查,被调查的学生中15%的人承认自己曾经在各种论坛上发表过不健康言论;25%的人为寻求刺激浏览过黄色网站;10%的人承认自己上网成瘾。

五、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应该如何应对,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第一,深入了解和研究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因需施教,对症下药。新媒体时代具有技术上的开放性,平等性,信息传播中的即时性与广泛性,交流过程中双向性与互动性等一系列的特点,因此,传播教育模式在今天已不是唯一的方式,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应该主动的去了解和研究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找到学生们在当下的需要,对症下药,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第二,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现平等交流与互动。时至今日很多德育工作者仍然立足于传统的德育思维方式,立足于“抢占高地”,实施“封”与“堵”等办法,试图将学生从网络的影响与痴迷中拉回来,或者阻断这种影响,使学生远离网络。然而,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的开放性以及其承载的文化影响的多元性,使得我们没有能力,也无可能将学生与新媒体的影响隔离开来。因此,德育工作者,应变“封”与“堵”的德育模式为“疏”与“导”的德育模式,变“居高临下”的德育灌输为平等的交流与互动,这样才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第三,了解动态,把握趋势,培养大学生网路道德教育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新媒体时代,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充实着各个角落,无孔不入,传统德育那种仅让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的简单做法早已过时,教师对学生行为所采取的的监督和考查更是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要摆脱这一被动局面,当务之急,是我们德育工作者要放下身段,将自己视为一个学习者,努力地去了解和研究新媒体时代网路道德教育的新特点,新变化,以及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宏观上把握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趋势和动态,在此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网路道德自我教育能力。第四,拓宽渠道,多管齐下,使网络道德教育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

网络技术实现了对时间与空间的突破,使得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也就要求传统德育必须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所谓立体化就是说在新媒体时代,道德教育面对的不再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单一的“现实”的空间和时间,他正在被一个更大更广泛的虚拟的空间和时间所补充。在这种虚拟的时空下现实生活中的身份与地位的界限变得十分模糊,很多人认为在这里可以通过身份隐藏摆脱现实的种种束缚,于是出现了大量“不负责任”、“无视规范”、“恣意妄为”的网络行为。这给我们的德育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网络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在带来冲击的同时网络也为我们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技术手段和方式,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开设网络德育网站,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推动德育工作;教师还可以通过微博、博客、QQ、BBS等网络载体加强与大学生在网上的平等沟通和交流,使德育内容更易为学生所接受。作为教育者我们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互动,进而了解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使网络道德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1]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95343214d2557.html

[2]李建军. 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3]李岩,曾维伦,何海涛.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石立宁, 韩婧.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 中国商界(上半月), 2010.

[5]肖容. 新媒体时代即将到来[J]青年记者, 2005.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