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进行科学锻炼的意识

2011-08-15 00:45文小军
大家 2011年17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原则意识

文小军

一、科学锻炼的含义

科学的含义是指符合客观事物规律的思想和理论,亦是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中发展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锻炼就是遵循体育锻炼过程的客观规律所进行的各专项训练,从而有效地去发展身体,增强人的体质,达到自身想达到的身体状态。因此, 科学锻炼必须要遵循科学锻炼的原则,即渐进性原则、反复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意识性原则及个别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是根据体质增强的规律对应用各种体育手段去锻炼身体的过程所确定的规矩。科学锻炼身体过程中,最本质的是运动负荷的问题。一定的运动负荷量,对身体作用一定次数和时间之后,才能引起身体的适应,然后再逐步增大运动负荷,使身体产生新水平的适应,最终达到增强体质的目标。渐进性原则就是按照这个适应性变化,有阶段地调整运动负荷的锻炼方法。

反复性原则:是指运用各种方法锻炼身体的过程,具有多次重复的特性。经验告诉我们,在锻炼身体中,只练习几次对人的作用不大,只有多次练习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对身体产生良好的作用。因此,反复是有规律、有限制的重复,运动和间歇相结合,既要有充分的运动,又要有适当的休息。

全面性原则: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要想增强体质,就必须使构成人体的各局部都得到锻炼和发展。具体说就是要使身体各部分(如头颈部、躯干部、四肢)、各器官系统(如心血管、肺、神经、胃肠等)功能、身体各种素质以及人体各种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发展。

意识性原则:是指要有意识地从增强体质出发去进行锻炼,而不是盲目地或无目的的乱练一气。人的活动除了有机体的自律活动和反射活动之外,所有的随意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意识。盲目性不是无意识,而是意识不清、意识程度浮浅、意识的指向性错误。增强体质的意识与竞技比赛意识有极大区别,在科学锻炼过程中,要把意识指向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为目标,而不能指向单纯提高运动竞赛成绩上。所以,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每一个人都要增强和树立起正确地意识性。

个别性原则:是指在锻炼过程中,要根据个人的特点去安排锻炼的方法、内容和运动负荷。每个人的体质都有各自的特点,只有针对这个特点去锻炼才能收效,所以,这个原则就是要求按个人特点选择手段和运用方法的一条规矩。

二、学生对科学锻炼的认识

学生对科学锻炼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参与体育锻炼的思想基础。从相关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为体育在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育对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有良好作用,学生还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对专业学习有良好影响,把健身和兴趣爱好作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在增强体质、消除心理压力、提高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有较好的效果,这表明多数学生已基本形成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但对其科学锻炼的理解和如何进行科学锻炼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学生更多的是从认识的表象层面去认知科学锻炼,而在具体到去实施所认知的体育项目的时候却又不知如何进行科学的锻炼;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教授术科技术的同时多从培养学生体育理论方面的知识入手,让学生知道动作的由来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去提高动作的质量。其次,虽然说大多数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对体育锻炼的正确的认识,但在实施于行动上时却又不能很好的和思想保持一致。学生能坚持经常性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较低, 多数人正处于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中,体育锻炼意识淡薄或者说根本没有形成体育锻炼意识,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仍处于随意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树立起从思想到行动一致的实践行为。

三、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意识的培养

意识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心理的高级的完整的形式,包含着人们关于客观世界反映的总和。意识可以使人形成行动目的、发动动机、确定计划、采取决定,使人的行动产生规律的活动方式。如何使学生形成科学锻炼的意识,我认为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是让学生从思想上去感知体育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无论从锻炼自身体质的角度,还是想通过科学训练提高自身学习动作技能方面,都应该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这就给我们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培养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意识方面;首先,要注重在教授术科动作的同时讲解分析有关技术动作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知道动作成因以及如何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进行自身练习和改进动作质量。其次是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时要充分运用教师所教的知识作为锻炼的理论依据来付诸于实践,针对自身的特点制定运动训练计划。

(一) 将体育理论知识讲解和术科教学紧密结合

在体育术科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教师所传授的技术动作多数都是被动式的学习和练习,而很少有意识去理解动作的成因和如何能改善动作的质量。这就和我们老师在教授过程中不够注重理论讲解有关,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术科教学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体育的科学性。比如在教授田径类课程时,教师将人体运动时的能源供能系统给学生做一个较为详细的讲解,就能使学生对人体能源供能于运动项目之间的关系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从而选择适合自身的田径项目进行练习。如果学生想改善和提高自身心肺功能,他们就会有意识的选择有氧运动进行练习,这对改善人体的心肺功能是很有利的。如果学生想增强爆发力,他们在练习中就会有意识的选择短跑项目或高功率短时间的运动项目,因为这些项目都是由人体高能磷化物系统供能的,属于无氧代谢,维持时间短。又如,在如何制定自身的锻炼计划时,教师有意识的给学生讲解有关运动训练的理论知识,包括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体育项目,如何确定自身适合什么运动强度的练习以及在练习后如何总结自身的不足,以便在下次练习时有针对性的改进,从而提高锻炼的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的做到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那么对学生形成科学锻炼的意识和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是很有帮助的,要培养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改善自己的身体机能和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

(二) 运用体育课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

教师在体育课教学时,教学模式大体都是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的。让学生有意识的观摩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来制定自己的锻炼计划和练习步骤;通过观察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练习方法和步骤去逐渐形成科学锻炼的习惯。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无论进行何种体育项目的锻炼时都应该遵循教师上课时的三个部分来进行,准备部分即让人体的各个部位、肌肉、韧带得到较为充分的拉伸,使其能逐渐适应接下来的较强的练习。基本部分是经过热身运动后逐渐进入强度较大的专项练习,运动强度和心脏的负荷都明显加大,远高于人体平静时状态,这个部分才是锻炼起到效果的阶段。结束部分是让身体逐渐恢复到锻炼前的状态,为身体尽快适应下一次锻炼做放松整理活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尽可能强调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都应按照体育课上教师安排的运动量和练习步骤来完成。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锻炼的意识也避免了学生盲目的运动而造成自身的运动损伤。

四、小结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锻炼意识是促进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条件,学生科学的体育锻炼意识受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家庭的影响以及亲身参与体育运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而学校教育中体育教师的言行身教是学生形成科学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科学锻炼的意识重点还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引导示范作用,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体育锻炼的科学性,那么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就会自然的遵循科学锻炼的规律,从而达到科学健身的目的。

运动训练学[M]北京 :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原则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党支部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古贤们的环保意识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无我》:一具身体,两种意识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