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记

2011-08-15 00:46章红
创作评谭 2011年2期
关键词:养父孩子

□章红

碟记

□章红

《巴黎单身派对》

喜欢看法国电影的一个原因是喜欢看里面的女人。法国女人真是优雅。她们的着装、仪态举止是剧情之外非常吸引我注意力的东西。我的同学贺奕曾就巴黎女人的美专门写过一篇博文:

“她们的共同之处就是美,一种可溶的、强力挥发的、自燃的美,一种能牢牢黏住男人视线的美,一种能摄去男人魂魄的美。但她们又都活在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里。看得出她们有喜,有愁,有一团雾样的迷惘,有忽明忽暗的向往。她们就是因为这份真实而显得更美。”

《巴黎单身派对》的女主角,简直就是对这些话的诠释。女主角是我眼中典型的巴黎女人,具备一种有灵魂的美,“有喜,有愁,有一团雾样的迷惘,有忽明忽暗的向往”。

女主角职业是律师,单身,有一个孩子;相当能干,保有职业的冷静与女性的温柔。影片开头,一对夫妇刚购置了一幢新居,到她所在律所来做财产公证。她替他们办理,祝贺他们;律所老板也来凑趣,说:“有自己的家是最美好的事情。”

这句话触动了女律师,她若有所思地望着这对夫妇的背影,想到了自己的孤独。下班以后她到一家婚介交友俱乐部做了登记,想找一位男士共度人生,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对方“拥有一份知识职业”,因为“我很难设想自己跟一个运动员啊卡车司机啊恋爱”。

这个俱乐部以一种“七分钟派对”的方式来给会员提供交友机会。规则是,“七男七女,7分钟的结识时间”。女士们先各自坐下,男士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女士,坐在她对面,开始第一轮交谈。交谈时间只有7分钟。7分钟后男士们就要换座位,如此循环。

几乎是在第一次派对上她彷佛就遇到了真爱。A男约会她。他英俊、浪漫、温柔,言谈间对彼此的关系也体现出最大的诚意。她飞快地坠入爱河。

不久,她因头疼去医院检查,在走廊上意外看到声称去了日内瓦的A男,正和一女子走在一起,女子怀抱一个新生儿。

女主角突然背过身,用手捂住自己的眼睛。这种不愿面对的姿势完全传达出了她内心的惊痛。

紧接着她遇到B男,也是在7分钟派对上认识的。她既不够喜欢他,也不够信任他。B男认为受到了耍弄,愤怒离去。

她头疼的毛病日益加剧,医生说脑袋里长了个瘤子,无法确定是良性还是恶性,必须做开颅手术。手术头一天晚上,她坐在出租车里,以一种“一横心”的姿态描眼睛,涂口红,然后径直来到“7分钟派对”。

“我今年36岁,哦不,37岁,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那是一家很新的事务所,尤其对女人来说。我喜欢我所做的事,我的成功来自于努力工作。尽管这样,我不是一个工作狂;就算是,那也不是我来这儿的原因;就算我还是来了,无论如何,我认识各种各样的男人,可我已经很久没有恋爱了……”她对每一个坐在她面前的男士喃喃地说着这段开场白,以一种破釜沉舟般的决心。

“我是个既独立又浪漫的人,很难找到适合我的人。有些人很认真,却不是自由身,让我感到好笑;有些人很有才华却不显露,那真是稀有的物种……好了,到你了,说说你吧。”

男士多少被她的滔滔不绝惊着了,迟疑着:“我不知道,我不确定……”

“你很谦虚,还是保守?这都不要紧,我们到这儿来,都很糟。我想了解你……”

“我们不需要……”

“不需要那么快。”

“我想尽可能快点。我想相信你……”说到这儿她突然沮丧地放弃了,“好吧,你说得对,我们不需要……”

——她知道来这里很糟,很糟也要面对对不对?她不能不来,不能慢,因为生命不能等待。对方是不是自己需要的人退居其次了,她只是“想相信”……她鼓起最大的勇气撞击着这堵由孤独铸成的高墙,希望有神迹降临。

“会是你吗?你会是我生命中的真爱吗?谁会成为我孩子的父亲?谁会真挚地爱我?我的话吓到你了吧?也吓到我了。我们来这儿,只是为了相互了解,因为我们厌恶孤独。这所谓的自由,太多了,我们想有人看我们,想有人和我们一起,有人让我们认识,习惯,一起做事情,一起度日……我们都有过所爱的人,某一天,他们离开,他们让我们继续生活,然而总是不能够,有太多的界限。关于这个浩瀚的世界,那无尽头的渴望……对不起,我说了太多话,我头很疼,我想我该走了。”

她起身想走,然而这番疯狂的话已经耗尽了她的力气,天旋地转,她倒在地上。

说明一下,她没死,和B男结婚了,生了孩子。温馨的家庭生活淹没了曾经的挣扎。只是,她又开始约会网上认识的男士……难道,人们对孤独的惧怕只是短暂地被打断一下,然后迟早又要按照原有的轨迹跌跌撞撞朝前延伸么?

无论如何,这位巴黎女子非常美;所有曾因爱黯然神伤的女性,都会懂得她的挣扎与忧伤。

真正平等的亲子关系是父母既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求,也能让宝宝了解父母的愿望,是充分表达对幼儿的爱也要求幼儿对父母付出应有的关心和体贴,从而使幼儿真正意识到自己和成人一样,是一个平等的独立的“人”。家长不能因为宝宝小、需要成人照顾而把他看作是成人的附属品,要受成人的支配。宝宝也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应该允许他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空间,要接受宝宝对成人的合理建议等。

对这部影片,我愿意奉上全部的热爱。推荐指数:五颗星。

《十二怒汉》

没有爱情,没有女性,十二个中年男子待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不停地说话,如此便构成了这部电影。

完全靠台词来推动剧情,有点像舞台剧,但比舞台剧要丰厚和从容得多。

一位14岁车臣少年,父母在战争中丧生,父亲生前的战友收养了他。养父被杀害,胸前插着一把刀。少年被指控谋杀了养父。案情似乎非常确凿:少年被发现时正待在死去的养父身旁。证人也有:楼上的老头和对面楼里的一位女性,他们都表示听到或者目击了凶杀过程。庭审结束后,由陪审团来投票决定少年是否有罪。陪审团由12位来自各行各业的男子组成,这就是那“十二怒汉”。

法院的房子正在装修,陪审团被安排到法院旁边一所中学的体育馆内审议案件。12位成员来到体育馆,打量着这个陌生的环境;有人投投篮,有人弹弹钢琴,有人在单双杠上耍两下……这种松弛的心境与下面即将要开始的议题——讨论一个孩子的命运相比,显出一种强烈的反差。

终于有人提议开始工作。就像把合议庭安排在中学体育馆一样,一切都显得过于草率:提议者,一位画家被随意地推选为主席;一位出租车司机用粗壮的喉咙表示案情没有讨论的价值,一切都太显而易见了:那个孩子杀死了养父,他的恩人,当然应该被判有罪;许多人附和;主席见如此局面,便说既然用不着讨论,那就开始表决吧,是匿名表决还是举手表决呢?一位演员面临一场公演,急于赶车,其他人也想早点了事,便七嘴八舌地说,就举手表决吧,这样不用找纸笔,还能快点……全票通过孩子有罪,座椅噼啪响,大家纷纷准备离去,两三分钟时间这个孩子的命运就决定了……

终于,在人们离开体育馆之前,有个人怯怯地提出了异议:“就这样判定一个孩子有罪吗?我们是不是太轻率了?连案情都没有讨论……”

出租车司机咄咄逼人:“有什么好讨论的?庭审把一切都说得清清楚楚……这孩子是个混账,他杀死了恩人,理当下大牢。”

异议者:“我并没有说他无罪,我只是觉得这样太草率了……”

他沉吟一会,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他曾经是工程师,花费数年精力研制出一个专利。专利发表后国外有大公司愿意出大价钱购买,但他拒绝了,因为他想把这个专利卖给自己的祖国。他到处跟人们宣传自己的专利,那些工厂的负责人都表示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可是没有人愿意出一分钱购买。就这样很多年过去了,他越来越绝望,越来越落魄,他酗酒,妻子因此跟他离婚了。有一度他完全失去了继续活着的欲望。可是他没有勇气自己结束生命,于是他惹事,挑衅,希望别人把他打死算了。那是一段可怕的不堪回首的日子。

有一次他坐火车出门,在车上又故伎重演,大叫大嚷,专门挑衅,心里就盼着别人把他直接从窗口扔下去。这时一位母亲领着孩子经过车厢。孩子害怕地对母亲说:“妈妈,那个人疯了。”

这时候他清楚地听到那母亲对孩子说:“不,他没有疯,他只是太伤心了。”

后来,他重新振作起来,那位火车上遇到的母亲成了他现在的妻子。

工程师讲完自己的故事,一改起初的胆怯,语气变得坚定了,“我要求匿名投票。大多数人投票都是随大流,根本没有自己的意见。也许那个孩子确确实实应该死在监狱里,那是他的宿命;也许我早该死在街头,但我没死。就因为一个人,一个人关心了我一下,把我从痛苦和沉沦中拯救出来。”

大家静默一会,出租车司机发话:“这个故事真的很感人。但这是你的故事,你也没有杀人,而这个孩子却杀了他的养父。”

工程师说:“是的,这证明不了什么,我只提供一种不同的观点。我现在相信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能发生,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可能发生。”

此时出来了第一个支持异议者的人,他若有所思的说:“对的,我也感到哪里不对劲。那个律师,他表现得很消极,他根本没有替那个孩子好好辩护。事实上,他醉醺醺的,一定在开庭前刚喝了一场。”

出租车司机嘲讽地说:“就因为一名律师的表现,你就否认这孩子杀死养父的罪行?杀了人就是杀了人,替他辩护有什么用……”

支持者接过司机的话头,也带着嘲讽:“是啊,替他辩护有什么用?他没有钱。”

主席宣布再投一次票,这回有三票投孩子无罪。“咦,还有谁认为这孩子无罪?我们来查一下。”

“不用查了,是我。”第三个支持异议者的人出现,他开始陈述自己的理由……

故事就以这样的结构继续下去,争执,说服,推理,努力地还原真相,各方力量此消彼长,人性种种展露无疑。“十二怒汉”在为一个孩子的命运争执的时候,也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

有人指着体育馆上方的垃圾管道,说这个垃圾通道已经存在40年了,孩子们每天在垃圾之下活动,却从没有人想到要去清除它。懒惰、冷漠,不作为已经成为一种通病。

有人讲述了自己的库里亚叔叔的故事,“凡是好人都应该得到宽恕。”

公墓管理者讲述了他的双重生活:不择手段地靠欺骗人们赚钱,“没什么,在金钱面前,冒这么一点险,微不足道”,出人预料的是,他把赚来的钱全部捐赠给乡村修建学校。他捐修的学校有着比城里的学校都好得多的设施。

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讲到腐朽的人际关系,讲到“俄罗斯人的精神早就枯竭了,失去活力了,和行尸走肉一样”。

终于有人开始反抗出租车司机的道德压力:“你为什么总是傻笑,一副世界上只有你聪明的样子?因为你对严肃的生活充满了恐惧。你对一切都那么冷漠,什么都不能引起你的恻隐之心。我不是小丑,你到别人那找乐子吧!”

而最顽固的出租车司机最终也改变了立场,投孩子无罪。这一切是在他想起自己的孩子的故事之后发生的。

他离婚了,孩子跟他生活。他给孩子找了个后妈。后妈经常向他告状,诉说孩子的种种不是;他早出晚归,为生活奔忙,酗酒,暴躁,一听妻子告状就会把孩子打一顿。而无论把孩子打得多么厉害,那8岁的孩子都会微笑地看着他。孩子只是笑,只是笑……有一天他开车出去做生意了,仿佛神灵指点,刚出门心中就觉得十分不安,有一种力量在促使他把车往回开,心中有个声音,好像孩子身上要发生什么危险……他到家,却四处找不到孩子。直到打开壁柜门,发现孩子在里面。孩子把手藏在背后,微笑地看着他。他让孩子把手拿出来,那小手上拿的是一根麻绳……也就是说,如果他晚回来一会,孩子也许就在壁橱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孩子还是微笑地看着他,微笑、微笑……嘴里说:“爸爸,别打我……”

这个冷漠粗暴的男人声音哽咽了。

这部电影长达三个多小时,一直在讲述、讲述,但丝毫不让人憋闷、厌倦。你仿佛经历了一场又一场人生。凄怆处忍不住一洒热泪,义愤处也不由心潮澎湃,而那种弥漫全社会的冷漠又是多么熟悉的气息……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总是这般厚重,充满人道的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在十二个汉子讲述的时候,镜头也时时转向那位14岁的车臣少年,他被拘押在看守所,对自己将要面临的命运一无所知。他有点冷,越来越冷,狱警不提供保暖衣物……于是他就在窄小的屋子里,由疾走开始起舞。他单腿旋转、旋转,不停地旋转,优美而充满生机……

《云中漫步》

美国人煽起情来跟咱老谋子一样,真是忒能煽了。唯美的画面,也假得跟咱老谋子有一拼。

霜冻之夜,男女主人公穿着露胳膊露腿飘拂的真丝睡衣,举着晶莹透亮洁白的翅膀一般的东东,像蝴蝶一样在火炬阵中翩翩起舞——为葡萄传递热量。

这个也就罢了,也许葡萄庄园就是有这种传递热量的传统做法,电影不过加以了美化。等到最后那场大火,就实在太假了。不过是打翻了一盏油灯,竟然像预先埋置了火药引线,一路摧枯拉朽地引爆过去,燃着了漫山一畦畦葡萄藤。

男主角与女主角老爸的对话,女主角老爸的独白,都实在太“心灵鸡汤”了,“你要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我只是怕失去你……你来教我,教我怎么爱,好吗”——大众心理励志书的陈词滥调啊。我这么不怕抒情的人,都起了鸡皮疙瘩。

推荐指数:三颗星。葡萄园里的生活还是很令人向往的,太明媚健康了,大地太美好了。我相信电影中老爷爷说的:“我父亲活到了103岁,我祖父活到了106岁……”

责任编辑 陈蔚文

猜你喜欢
养父孩子
不事张扬的爱
一个女博士的自述:遇见你,是我人生不幸中的大幸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看实质确定继承人
熊孩子爆笑来袭
父亲节的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