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德育教师素质

2011-08-15 00:43余易文
群文天地 2011年14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教师应道德

■余易文

中小学德育教师自身素质是中小学德育的基本保障,网络时代对中小学德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德育教师的素质结构应包括丰富的文化知识、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崇高的品德和高度的敬业精神、一定的心理知识。

截止至2010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到4.5亿户。网络越来越成为广大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给中小学德育也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在网络环境下,中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还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工作,从而使德育效果受到影响。中小学德育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来适应网络环境对德育工作的新要求,成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保证。

一、丰富的文化知识

多数国家的学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国学校的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实为社会意识教育。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德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它的目标旨在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政治观念、政治信仰和信念,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因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学生知法、守法;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观点;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自我的心理调试能力等等都属于德育的范畴。而且对所有教师来说,教学不只是简单的传授学科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能把学科知识内容和教育类知识等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加以整合,进行更为有效的教学。德育的范畴和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德育课是综合性极强的课程,要求中小学德育教师必须涉猎广泛,较深入地掌握各相关领域的知识,将各种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是德育教师课堂教学所必需,也是德育教师提高和完善自身道德人格的有效途径。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经说到: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丰富的文化知识能够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趋于科学化,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人拥有更高尚的情操。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德育教师更应努力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新的知识,避免知识老化。在网络的大环境下,德育教师还应具备相应的信息网络技术知识,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技术手段,科学地进行学习。

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德育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内容的创新,一是德育技术手段及德育方法的创新。德育内容的创新是德育教师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中小学德育教师要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下,积极研究探讨网络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道德问题,并注意吸收其他学校或教师的先进经验,善于吸收利用有关德育教育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去,避免因单纯讲授理论知识而使德育课成为枯燥的说教课程。网络环境下,中小学德育教师应增加网络德育内容,重视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规教育,以及网络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道德判断力,启发他们的道德思维,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培养在网络学习中具备抵御暴力、色情网站的自制力。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地选择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遵守网络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与需要。网络道德的建立和发展,立足于现实社会的道德基础上,网络道德操作性比较差,更要求人们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提高学生自身的自律能力和自觉性,真正将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与其现实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统一起来,从而突出德育课的实践性和时效性。

德育方法的创新是实现德育内容的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德育教师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德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德育课不能照搬一般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而应当注重其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常运用道德倡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教师应常运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原则的教育,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教师应常运用道德指令或道德禁令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不同层次的道德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对学生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在网络环境下,德育教师应立足于德育教育特点,针对中小学生自身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资源,创新德育方法。如建立校园德育网站,利用学生身边的先进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制作生动制作生动直观的德育课件用于德育教学;建立德育聊天室,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困惑,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对学生行为及时进行引导;开展网络德育课程,并在与学生进行网络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意识,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网络,避免网络荼毒。中小学德育教师应努力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让网络成为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三、崇高的品德、高度的敬业精神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苏霍姆林斯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人格与学生人格相互碰触的过程。德育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学生健康积极人格的养成。对德育教师而言,丰富的德育知识及新颖的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教师自身人格缺乏,德育效果也是难以实现的。只有当学生对教师的自身人格给与认可,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才能得以实现。在日常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其自身的崇高品德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自身的良好品德修养、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学生产生示范指导作用,在某些时候对学生的实际影响,甚至要远远超过单纯的道德说教。因此,德育教师应该在道德品质和人格方面成为学生的榜样,以此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目前,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德育教师的条件较为清苦。学校重视学科课程,德育课程缺乏相应的地位,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教学资料贫乏,德育教师缺乏相应的培训机会等等。面对如此情况,需要德育教师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才能克服种种困难。一名优秀的德育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把不良的境遇当作考验与鞭策,增强职业的神圣感,在平凡的岗位上耕耘、奉献。德育教师的职责和面对的现实都要求其必须严格自律,具备崇高的品德和拥有高度的敬业精神。

四、一定的心理知识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和思维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阶段。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年龄及认知结构有很大关系,根据道德两难法,他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4]。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不同。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因此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应了解儿童所达到的发展阶段,根据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特点,循循善诱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德育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是教师的知识传授过程与学生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相统一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变化规律,系统合理地设置德育内容,科学地对学生提出要求。这就要求德育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了解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学。

社会不断在发展,中小学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与素养,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才能够成为学生良师益友,为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冯丰收.道德教育的基本前提和保障——论网络时代高校德育教师的素质结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教师应道德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