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汉新词语的特点及前景

2011-08-15 00:45舒海英杨阳王雪玲
大家 2011年17期
关键词:英汉新词词语

舒海英 杨阳 王雪玲

一、英汉新词语的发展现状

“在老的词语已经用得太滥而失去它们的刺激性时,新的、更生动的词语就会被引进语言取而代之。”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说:“英语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易于变化。”。《20世纪新词语词典》的主编John Ayto(2002)指出,英语中每年大约有900个新词出现。而《新词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收录1978~2002年共25年产生的新词语两万条,平均每年有800条。这些资料生动地反映了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英汉新词语的发展速度。

二、英汉新词语的特点

语言的动态发展是满足社会交际需求的过程,也体现了语言与社会发展、认知规律的密切关系。正如语言其他方面的发展演变过程一样,英汉新词语的创造和发展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事性: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潮、新观念、新变化、新生活、新行为、新风尚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新词的产生。热门话题、社会事件不断涌现,需要新词的忠实记录;技术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也需要反映它们的词汇与时俱进,因而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的新词。

如政治时事也会催生政治新词,如“birther”被用来指那些认为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并非在美国出生的人。再如节能减排背景下产生的新短语“carbon capture”。汉语里也一样,比如反映经济词汇的“包容性增长”,新的煤矿法规催生的“矿长助理”等。

(二)间接性:间接性体现了新词语委婉表达的特点。现代社会提倡和谐,在语言交际中,为避免直率冒犯伤害他人,或出于忌讳、礼貌而使用委婉、含蓄的语言,迂回曲折表达思想,交流信息。有间接委婉特性的新词语担任润滑交际的重任,是语言交际中维系人们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例如出生在70年代的大龄女青年,最近得到一个新的称呼“3S女郎”——Single、Seventies、Stuck。这个词比之前的“剩女”要文雅得多。

(三)简洁性: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做事的高效率,这促使人们寻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因此作为表达信息载体的语言呈现出简洁性的特点。英语一直流传着一句谚语,“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同时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催生了大量形式简洁的新词和缩略语,字母化数字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

例如英语中字母缩写运用得日渐增多,如“LC”低碳,汉语中也有诸如“动车”等的简洁表达。在非正式语域中,如发送短信息或是网上聊天时,运用数字的谐音性或关联性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四)文化性:“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长期认知体验的结果,学习一种外语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学习另一个民族的认知体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文化都会在各自的语言中留下印迹,从而使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作为语言中最具有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的变化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承载着特殊文化内涵的新词语敏感而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最新变化。

例如在中国的神五上天后,一个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taikonaut” 出现于媒体报端,被BBC和The New York Times等知名媒体使用。taikonaut是汉语拼音taikong(太空)和希腊语nautēs(舵手)的组合,它体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进步。从词源学角度来看,常被用指“美国航天员”的英语词astronaut来自希腊语astro(star星)和nautēs的组合;而和它同义的cosmonaut常被用来指“苏联/俄罗斯航天员”,这是苏联为区别于美国而创造出的彰显本民族特点的新词。

(五)交融性: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曾经说过“词汇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推进,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加之不断更新的宣传媒介,网络的普及,使得各国的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不断交融。越来越多的外来词汇融入到各国的语言之中,丰富了彼此的词库,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很能体现这种交融性的例子就是两种语言相互渗透。据报道,来自中国上海的常用词“嗲(dia)”,源于英文“dear”。因为上海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长,“嗲”字也便由“dear”变身“dia”,回到英语当中,此外还加入了“diaist(嗲人)”、“diaistic(嗲的)”、“diaism(嗲主义)”等相关词汇。

(六)衍生性:衍生性具体表现为词语扩展的繁衍性特征,即采用类比或仿拟的构词方式,以某个已有的词语为基础,模仿其构词模式,进行类推。这种造词方式的特点是能够批量生产新词语,形成一个庞大的词族。在这样的词族中,新成员几乎随时都会随着新问题新事物的出现而不断涌现,极具开放性。

如“shopaholic”、“workaholic”、“alcoholic”,“green audit”、“green-collar”、“green guest”等。汉语中这样的新词语也比比皆是,身处“被时代”、“微时代”,“被XX”、“微XX”这样的词汇层出不穷。

(七)风趣性:很多新词语的产生是现代社会人们为满足娱乐心理而调侃的结果,因而很多新词语具有风趣幽默性。通过这种表面的风趣能传达出较为深刻的内涵,这些新词语彰显着创造者的智慧,能让人们会心一笑过后继续深刻体会新词语意味深长的寓意。

比如“doomed single”(必剩客)指必定会剩下的男男女女们。又如“白骨精”是“白领+骨干+精英”的缩短形式。再如2010年物价上涨期间出现的一系列的“三字经”:“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油老虎”、“苹什么”、“鸽你肉”、“棉花掌”、“药你苦”、“煤超疯”等,这些词汇因幽默诙谐,便于记忆而广泛流传,他们用看似轻松幽默的方式来表达对物价急剧上涨的不满与无奈。

(八)隐喻性: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种创造性思维正是创造新词的重要源动力之一,是词汇体系不断丰富的有效方式。

例如英语中的sheeple (sheep+people),指那些顺从、容易被劝服又喜欢跟随大众的人,将始源域羊群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喜欢跟随大众的人身上,让受众联想到他们的共性。又如汉语里的“蚁族”——“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将始源域蚂蚁频繁搬家、弱小等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上,使受众很容易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联系,达到形象易懂的效果。

三、英汉新词的发展前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际交往的频繁,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反映各种新事物、新观念、新生活的英汉新词会日益增多;各国词语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也会日益密切。但新词语的生命力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将昙花一现,转瞬即逝;有的新词可能在语言中活跃一段时间;有些新词被大众接受之后,慢慢成为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常规词汇。

[1]Aitchison, Jean. Language Change: Progress or Decay?[M].Cambridge: CUP, 2001.

[2]Nida, Eugene. Translating meaning [M].California: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1982.

猜你喜欢
英汉新词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声音·数字·新词 等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找词语
学诗偶感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论在英汉宣传语中的体现
一枚词语一门静
外教新词堂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