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面子文化”探析

2011-08-15 00:45何清新
大家 2011年17期
关键词:面子协商导师

何清新

一、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消极的面子现象

(一)研究生的表现

我国研究生对导师表现出尊重、服从,对导师的理论观点基本是“全盘接收”,就算提问,往往也比较委婉、被动,而且常常忸怩不安,缺乏足够的自信心。研究生的“面子”感很强,不希望在公众场合犯错误,不希望承认自己不明白或不理解,不希望在公众场合受“不尊重导师”的道德指责,经常压制自我的表现和内心的质疑。加上传统文化的影响,即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赖,研究生谁也不愿当“出头鸟”。研究生多数会把原因归咎于“文献阅读不够,还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点,担心自己的提问属于比较低级的问题。”研究生强调信息内容,看重记忆,惯于表面学习,很少提出个人观点。

(二)导师的表现

导师在课程教学中也同样存在着某些面子现象。一是重说教,轻体验;二是重课件,轻思考;三是重记忆,轻理解.导师的权威地位和追求和谐的“面子文化”,使研究生较少产生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意义的深度建构。

二、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面子关系剖析

阻碍在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消极面子现象,其背后隐藏着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在文化语境下的人际沟通关系。有学者认为,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形成了父子型、传承型、合作型、雇佣型等四种关系,他们的关系定位是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的不同生态位现实状况的表现。其中,父子型关系可能产生“对于导师的过分崇拜和学术依赖,会使研究生的视野变得狭窄,不容易接受新的学术观点,一定程度上固化了他们的创新思想”;传承型关系则是“一个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特长会集中表现在所培养的研究生身上,通过对学生的培养来形成自己的‘独门学术’优势,成为以导师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合作型关系“对一些交叉领域的问题把握不准或在逻辑思维方面产生重叠,缺少学科的互补性”;雇佣型关系成为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学生处于弱势群体,往往敢怒而不敢言”。

根据上述导师与研究生实际存在的、表面上的四种关系,以及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需要探究其更深层次的文化因素,亦即其背后隐含着“面子文化”的问题。导师与研究生能不能实现有效沟通,达到课程讨论的期望效果,还需要考察“面子文化”影响之下的师生面子关系。

(一)积极的师生面子关系。第一是要面子:由于导师的学术地位特殊,导师的面子具有极高的价值。研究生处于导师建构的学术团队当中,有被接纳、被保护、被包容的要求。第二是给面子:导师鼓励、支持、满足研究生在学术观点上被包容、被接纳、被承认的需求。给研究生留有空间来挽回或者协商面子,双方保持被尊敬的权利。

(二)消极的师生面子关系。第一是挽回面子:导师要求有自我的学术空间,避免研究生侵害个人的学术尊严,在被动的局面中保持双赢的状态。研究生同样要求有自我的学术空间,避免他人侵害个人的学术尊严,避免与导师产生冲突。第二是留面子:导师刻意保留自己的学术面子,如学术的正确性、自豪感、荣誉感。研究生表现出对导师有限度的尊重。

挽回面子与留面子的情形,多见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出现不和谐关系之际,课程讨论形成“冷场”的局面。父子型关系与雇佣型关系均可能导致这两种情形,但两者的动因不相同。在父子型关系中,导师与研究生之间超出一般的师生关系,导师往往会尽心尽力地指导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但极有可能导致研究生产生过分崇拜或者过分依赖的心理,无法质疑导师的学术观点,因而只有全盘接受,不能在课程讨论中产生观点碰撞,不能形成创新思维。雇佣型关系中,导师犹如“老板”,既透露学术性的“霸道口吻”,也推行商业性的“雇主行为”,研究生只是其项目实施的执行人或“打工仔”。研究生的心态或多或少存有反感的成分。如果把这种心态带入课程讨论,有可能出现研究生有质疑但不敢发言的情形,课程讨论还是完全由导师掌控。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师生面子关系,在心理动因方面,消极的面子关系谋求“个体自治”,积极的面子关系谋求“群体包容”。

三、导师与研究生之间面子文化的理论基础

面子(自我的公众形象)是个体在群体生活中的最基本的符号资源,上述有关师生面子关系的剖析,其实已经借鉴“面子协商理论”的研究方法。

著名学者丁允珠在长期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中,提出并不断完善了“面子协商理论(1988,1990,1998,2005)”。

尽管丁允珠研究的跨文化背景是以美国文化、亚洲文化为主,揭示的是文化圈之间的人际沟通关系的对比差异,但是,她在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文化比较研究中,将霍尔的“高语境”和“低语境”的理论框架运用到面子协商理论当中。面子问题是一种全球现象,因为每个人都想被人尊敬,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认同。丁允珠认为,面子是个人的自我在某种关系情境中呈现出来的形象。它是在某一情境下互动者互相界定的身份。每一种文化的成员都会为他们想要拥有的面子,而与互动对方进行磋商。因此,借助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我们在考察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在课程教学的人际关系时,可以发现其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为我们就生活在东方文化的“高语境文化”语境当中。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双方都试图维持和协商各自的面子。当然,双方所采取的方式,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当导师与研究生的交流出现问题,如课程教学中的“冷场”或者强烈质疑(或冲突),导师或者研究生就会采取措施挽回面子和留面子,双方展开协商,以期达到保护自我的目的。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议题变化,都会影响到导师和研究生以什么面子参与到讨论当中。

四、面子文化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原则

既然“面子文化”造成了导师与研究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交流障碍,那么,导师需要遵循哪些原则,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有效的沟通?

(一)建立协商原则:导师需要建立平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与研究生展开平等对话,聆听研究生的想法,理解研究生的真实意图,双方才能真正体会到彼此的诚意与善意。这是建立积极面子关系的基础。导师需在教学手法上更关注协作交流活动的设计而不是课件内容的板书,课程内容更加开放灵活;语言运用上在陈述个人观点之后,更需要询问研究生的见解,采取“意义协商式提问”,双方通过学术沟通与意义协商,协同建构新的知识内容。

(二)借助中介原则:处于高语境文化中的人倾向于使用许多中介来维护面子。导师可引导研究生利用文献资料和实证素材建立自己的观点。通过文献资料和实证素材这类的中介,可以避免消极的挽回面子和留面子处境。如果导师直接反驳,可能会压制研究生的想法。倘若面对面还不能达到积极沟通的理想效果,不妨鼓励研究生通过电子邮件来间接沟通,避免因研究生害怕面子问题而出现沟通障碍。

(三)制造冲突性话题原则:鉴于高语境文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不善于提问的实际情况,可适当制造冲突性学术话题,迫使研究生不能回避问题,而应该按照导师的要求主动展开学术探讨。研究生处于导师建构的学术团队当中,如果有被接纳、被保护、被包容的要求,就必需“要面子”,使用竞争性冲突策略和直面冲突的策略,主动地融入导师的学术团队当中,并引以为豪。

(四)设置团队原则:在高语境文化之中,集体主义文化是最受关注的面子。有关组织的责任心、羞耻心均与成员的面子相关。在研究生中建立学术小组,让小组的成员共同承担学术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导师与学术小组之间,都形成“要面子”和“给面子”的相互协商、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积极关系。同时也保持适当的压力,任何羞耻之事都会影响小组的名誉。

猜你喜欢
面子协商导师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导师的猫
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
从“古运河的新故事”看提案办理协商
某贪官的面子
《做错题》《给足面子》
《做错题》《给足面子》
协商民主的生命力在于注重实效
面子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