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方域与冒襄

2011-08-15 00:43汪婷婷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剑南文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乡试

汪婷婷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安庆 246133

侯方域与冒襄

汪婷婷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安庆 246133

侯方域与冒襄同位于明末四公子之列,两人的家世、才华和政治活动,都受到社会的崇敬。他们意气相投,一起诗酒唱和,抨击阉党;都交游广泛,又风流倜傥,在秦淮各自演绎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他们才华横溢,在诗文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是入清之后两人却走上了不同道路,代表了明末清初文人的两种命运。

侯方域;冒襄;文人;交往

明末,商丘侯方域,与桐城方以智,宜兴陈贞慧,如皋冒襄,并称“四公子”。他们以才华,矜名节,持正论,被时人所推崇。侯方域,在四人中年龄最小,却寿命最短;反之冒襄,年岁虽不是最长,却最为长寿。两人都少有才情,参加复社,交游广泛,风流倜傥,冠绝一时。虽说是意气相投,然而入清后却有了分歧,逐渐疏远。于是这里试将两人放在一起进行探讨,以略窥明末清初文人的不同命运。

两人均出生仕宦之家,可说是世家子弟。侯方域,字朝宗,号雪苑。他出身商丘望族,祖父官至太常卿,父亲侯恂在崇祯年间曾任户部尚书。冒襄,字辟疆,号巢民,又号朴巢。他出自如皋冒氏名门,其父冒起宗在明崇祯朝期间官至佥都御史。

侯方域与冒襄都有过人的才艺,聪颖勤学,博通经史,下笔千言。侯方域从小聪颖异常,博闻强记,八九岁时即能诗文,乡人誉为“神童”。十一岁时,他随父至京师,拜国子监司业倪元璐为师。十五岁回乡应童子试,县、府、道皆第一。他很早就以诗与八股文名闻天下,史载他“为文若不经思,下笔千万言立就。”他早期的诗作《晋斋诗集》与八股文集《云卧居制艺》、《杂庸堂制艺》流传于世,为人们所称道。冒襄也是自幼聪明,十岁能作诗文,十四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文苑巨擘董其昌为其作序,认为其作“才情笔力,已是名家上乘”,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董其昌《容台文集》)。

两人才华横溢,但科举道路都不顺利。侯方域崇祯十二年参加南京乡试,本中第三名,但因策论触讳而下第。到了顺治八年应河南乡试,又为忌者所阻斥置副榜,虽不任职,仍成为其晚节不终的悔恨。冒襄十六岁中秀才,不料二十岁乡试时因病阻场,后因其见解与权贵不合,六次参加乡试,仅两中副榜。后来“督抚以监军荐,御史以人才荐,皆以亲老辞,康熙中,复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荐,亦不就”(《清史稿•遗逸传•冒襄》),终身没有涉足官场。

官僚家庭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使两人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侯方域祖父及父辈皆为东林党人。他生性豪迈不羁,“不耐寂寞”,父侯恂“以东林忤阉党”,自己则为复社主盟张溥、几社主盟陈子龙所“推重”,“海内名士争与之交”(《清史稿•文苑传一•侯方域》)。而冒襄崇祯三年首次赴南京乡试,就参加了复社金陵大会。其雄才大略、英豪气概领一时之秀,他领导复社、几社,主持东南文柄,“励经济,修名节,不以功名势利为念”,一心想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两人的相识也正是在南京。崇祯十二年秋,两人同赴南京乡试,与陈贞慧等复举国门广业社。由贵池吴应箕起草,复社140余人具名的《留都防乱公揭》交由举子带往各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阮大铖之流如过街老鼠。他们在南京时经常高朋满座,诗酒唱和,高谈阔论,以天下为己任,大有不可一世之概。年少气盛,顾盼自雄,主持清议,矫激抗俗,喜谈经世大务,怀抱着报效国家的壮志,这也正是明末文人的一大特征。

两人都在文化领域有很高的成就。侯方域早年即以诗与时文名扬海内,后肆力古文,其文取法“昌黎、柳州、庐陵、眉山诸子”,纵横恣肆,“一气磅礴”(徐作肃序),为时人所重。其古文与魏禧、汪琬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家”。而冒襄“才特高,尤能倾动人”,其创作以诗文为主,格调高雅。他强调为情造文,讲究慷慨多气。著作更是丰富,有《先世前徽录》、《朴巢诗文集》、《水绘园诗文集》等,其《影梅庵忆语》作为一篇回忆性文章,不仅在传统的悼亡文学上加以创新,而且成为了“忆语体”的创始之作。

那一时代的文人大多共有的爱好,即为戏曲。侯父恂就十分爱好,“蓄家乐,务使穷态极工。致令小童,随侍入朝班,审谛诸大老贤奸忠佞之状,一切效之,排场取神似逼真,以为笑噱。…而里中乐部因推侯氏为第一也。”受家庭影响,侯方域自小就对昆曲非常执迷,经常逃课出去偷看演出。而且他通解昆曲音律,曾自江南买童子吴闾,延名师教之,又亲自监督,以奉其父之欢。在以歌舞繁华著称的金陵期间,几乎每次宴饮都离不开歌妓侑酒。以此为纽带,他对歌妓伶人十分熟悉,以他们为描写题材写出了几篇著名散文,如《赠江伶序》《马伶传》等。

而冒襄更是如此,创始于祖父冒梦龄的冒氏家乐班在其手中发扬光大。冒襄本人就创作了传奇《山花锦》《朴巢记》,卢香在《冒巢民先生传》中称他“自制词曲,教家部引商刻羽,听者悚异,以为钧天迭奏也”(《同人集》第一卷)。祖宅“得全堂”常为冒氏戏班的演出场所,常演剧目为汤显祖的《牡丹亭》《邯郸梦》和李玉的《清忠谱》。《东皋诗存》卷四十三载:“己未重阳之夕,于得全堂看演《清忠谱》剧,乃五人墓事也。巢民叹曰,诸君见此,视为前朝古人,唯余历历在心目间。”冒襄还作有观《清忠谱》题咏诗。由此可见,精通音律,雅好昆曲,从事戏曲活动,此种风气在明末清初的文人中非常盛行。

侯方域与冒襄都在秦淮结下了一段闻名于世的情缘。侯方域和“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被孔尚任写入了《桃花扇》,成为传奇。其实他本人早已留下了自己的回忆——《李姬传》。短短的一篇,无一字描写李香君的花容月貌,但一个坚持自己政治和爱情操守的红尘女子的美丽形象,却跃然纸上,让人敬佩和难忘。而冒襄与同是八艳之一的董小宛相识相处,历经劫难,九年的相伴,谱写了一曲生死不渝的爱情篇章。董小宛的英年早逝,让其悲痛欲绝,于是有了《影梅庵忆语》,冒襄用洋洋万余字加以追忆缅怀,真情溢于言外。

两人都交游广泛,常常结社唱和。侯方域在乡试落第后,由南京归里正式组织雪苑社,成员还有贾开宗、吴伯裔、吴伯撤、徐作霖和刘伯愚,共六人即所谓“雪苑六子社”。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破归德,雪苑社友大半死丧,仅存侯方域、贾开宗二人。清顺治二年,流离江南的侯方域返里,次年与贾开宗、徐作肃及其侄徐世深“修复旧社,痛饮悲歌,以寓其牢骚不平之志焉,暇即肆力于诗古文”。顺治四年,宿儒徐邻唐加人。又二年,宋苹随父归里,“雪苑六子社”再度成立。他们朝夕琢磨,“古文则准之唐宋八家,今文则准之考亭之章句,至命酒高谈,将无虚日……每宾从杂沓,号叫迷离”,多唱酬切磋之作。

还在天启七年,冒襄十七岁时,就在府学与郑元勋、李元介、梁于 等结社。崇祯九年,在南京乡试时,与张明弼、吕霖生、陈则梁、刘履丁结盟。崇祯十三年,冒在扬州郑超宗影园大会会试南返之名士,有《影园倡和诗》,是现存他最早的倡和诗集。此后他又多次与师友倡和,共有四十余集,仅据《同人集》所收存,即有六卷。此外冒襄还在水绘园收留了众多东林复社遗孤,对他们加倍关怀照顾,其中出名的就有陈贞慧的儿子陈维崧。

然而,自从崇祯十七年甲申之变后,侯方域与冒襄却没有了交集,这一点很耐人寻味。的确,侯方域参加了顺治八年的乡试,而冒襄入清后坚持不进仕途,不应鸿博之荐,但是两人的疏离不仅是有了分歧,因为同是四公子的其他两人,即陈贞慧和方以智,他们与侯方域和冒襄各自都还有交往。可以从他们之后各自的经历加以探讨。

顺治九年是侯方域最后一次江南之行,却也是他交游生涯与创作成就的又一高峰。此年九月他携诗文集渡江南游,去拜访多年的生死患难之交陈贞慧及吴越间复社旧友,后又辗转于江阴、无锡、苏州、嘉兴等地。他贻书吴伟业劝其终隐不仕,还写有《阳羡宴集序》,追忆好友之零落,慨叹“风飘烟散,略已如斯,而江山之恨,禾黍之悲,从可识矣”。侯方域一路寻亲访友,直到年底才返乡。即使是无缘见面的方以智,在其归家后还深感遗憾,立即写下了《与方密之书》。可是他却未去拜访冒襄,也没有书信来往。

而就在前一年,顺治八年春,董小宛病逝,《同人集》卷六《影梅庵悼亡题咏》汇集了海内二十七家的悼亡,然而却没有侯方域。但是同样经历秦淮旧事的“四公子”的其他两位也没有诗文,所以这可能只是音信不通的缘故。可事实显然不仅是如此,因为顺治十一年,冒襄主动去拜访了方以智,《巢民诗集》卷四中有他乙未所作《无大师掩关高座,客秋相见,以诗示余,今夏,无忝重过白下,因倚韵和寄》诗。而就在这一年十二月,侯方域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七岁。

从侯方域来看,自从甲申之变后就一直生活在对自己的自责与对旧友的思念当中。他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壮悔堂”,并作记云:“呜呼!君子之自处也谦,而其接物也恭,所以蓄德也。况余少遭党禁,又历戎马间,而乃傲睨若是,然则坎壈而几杀其身,夫岂为不幸哉!忽一日念及,怃然久之,其后历寝食不能忘。时有所创,创则思,积创积思,乃知余平生之可悔者多矣。”在整理自己的诗文时,亦将诗文集命名为《壮悔堂集》、《四憶堂诗集》。陈贞慧与侯方域有姻亲关系,而方以智与他也是多年老友,相比之下,冒襄与其关系没有那么密切。所以可以猜测是侯方域心中有“悔”,所以没有联系冒襄。

而冒襄入清后,思想奉行的是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他并没有把名节观强加于亲友身上,所以与钱谦益、吴伟业等人都还有交往。但是他在《复竟陵谭籍书》中这样写道,“凡我故人,富贵者弟不先之以书”,即冒襄对这一类的老友不会主动搭讪。翻阅《同人集》可以发现冒襄始终贯彻了这个原则,如卷四中提到得陈名夏的来信,陈在明末先是投降了李自成的大顺朝,后又归顺了大清,这样的人物想拉拢其入仕,但冒襄却以疾病推辞,这封信表明了他拒绝仕进的断然态度,也是他与降清老友来往的证明。因此,可以想象,如果侯方域有书信来,冒襄肯定会回复的。

总之,侯方域与冒襄在入清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可惜一个不愿联系,一个又不主动,最后造化不容二人再聚首,顺治十一年末,侯冒遂成天人永隔的遗憾。

[1]赵尔巽.清史稿[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冒襄.吴应箕传序[A].刘世珩.贵池二妙集[C].

[3]王树林.略论侯方域的文学历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1).

[4]王树林.侯方域集校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5]徐作肃.偶更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侯方域.壮悔堂文集[M].四部备要本,1936.

汪婷婷, 籍贯:江苏省南通市,专业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乡试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崇祯壬午科京省题名录》及其文献价值
清代乡试规章与禁忌
清代科举考试制度浅论
明代福建地区的科举竞争与地域专经
古代科举考试,哪些情况会延期
清代湘西地区乡试探究??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考析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
明代云贵川桂民族地区乡试考官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