苌氏武技的武学思想研究

2011-08-15 00:50
武术研究 2011年6期
关键词:中气武学初学

韩 雪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上海 200234)

苌氏武技的武学思想研究

韩 雪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上海 20023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注重中气的培养,以气统拳,强调形气合一;初学莫合炼气,先将身法步眼比清;武德修养等几个层面,对苌氏武技的武学思想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苌氏武技 武学思想 研究

1 前言

苌家拳是萌发于中州腹地的著名拳种,它与少林拳、陈氏太极拳一起构成了中州武术的三大拳种。“苌家拳”又称“苌门拳”,它是以发祥者的姓氏而命名的拳种。1930年以后(1932年徐震首先将苌乃周的《培养中气论》、《武备参考》的传抄本整理编订,定名为《苌氏武技书》,于1936年由南京正中书局出版发行),因苌家拳被整理出版,综合其拳学理论和套路技术,统称为“苌氏武技”。

苌家拳是由河南荥阳汜水人苌乃周所创。苌乃周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熟读经书,精研易理,同时,酷爱武技,在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功底的基础上,苌乃周博采众长,将易理、医理吸收融会于武技拳法之中,并经过反复研习,最后终于形成了以培养中气为拳技学理主旨的、以二十四字拳为基本技术内容的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内功拳派——苌家拳,并著有专门论述武术技法与学理的《培养中气论》和《武备参考》两部著作。这就是后来经过武术学者徐震整理编辑的《苌氏武技书》。苌氏武技理论内容丰富,论理独特,是最早的系统论述拳法为何进行内外兼修,以及如何进行“形气合练”的拳学文献,其内容已经构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以内练精气神为主体的拳学体系,在武术界影响深远。下面仅就苌家拳中的武学思想作以分析。

2 苌氏武技的武学思想

2.1 注重中气的培养,达到“炼形以合外,炼气以实内”之目的

《苌氏武技书》共分为六卷七十四篇,其中64篇内容都是有关中气的论述,这充分表明“培养中气”是苌氏武技的核心,在苌氏武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出苌氏武学体系的独创性。研究认为,苌氏武技依据易理、中医学的经络学说、脏象学说和道家养生思想,详细论述了中气的概念、根源、中气的产生过程及存在部位、作用以及“中气”与人体各器官的关系等问题,并紧密结合武术实践和具体动作形态,阐释了中气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既能使体内中气充足,又能获得搏击攻防技巧,达到外强内壮的健身养生功效的修炼中气的具体方法,最后归纳为“炼形以合外,炼气以实内”的苌氏武学思想。

《中气论》指出:“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者所谓元气,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此气即先天真乙之气。”这里首先指出了习武者所言的“中气”的位置以及其名称来源,它是来源于道家经典(即仙经,源自《淮南子》:淮南王好长生,服食炼气读仙经。)中的“元阳”,和中医学所说的“元气”,因为这种“元阳”、或“元气”的存在部位在人体的正中,所以,习武之人称之为“中气”,点明了主题,并指出了中气的本源状态是道教丹学中所称的真乙之气。在明确了中气的名称、部位、来源和功能以后,进一步提出了中气炼养的法则,“文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提出了习武者要文炼,也要武炼,既要修内丹,也要修外丹的修炼中气的法则。在此,“内丹”指中气的内在修炼,“外丹”指形体的外在修炼,而达到修炼内丹和外丹的目的是通过“文炼”和“武炼”这两种途径完成的。“文炼”是指主要以修炼内在中气为主的静练活动,“武炼”指主要以修炼外在形态为主的动练活动,并且“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即修炼中气必须借助外在的形体运动才能实现。“因为形体松静,真气自动;形体运动,真气自静”,这里充分强调了内与外相互协调兼修、动与静相互转换结合的重要性。所以,“盖动静互根,温养合法,自有结胎还元之妙。”只有动静相宜,文炼和武炼相得益彰,即温养合法,才能达到“中气”从丹田内产生,进而获得壮内强外之功效。

原著还指出,平时一般学习拳技之人,不了解攻防动作的方法和作用,不知道中气生成的原理和根源,一味在动作招式的“手舞足蹈”中下功夫,那么,要想得到拳法中的攻防之道,获得其中的奥秘,那是不可能的。这进一步强调了武学中培养中气的重要性。因为根据苌氏武技理论观点,形与气要合一,形即为动作,气是形的内在机制,形受气的运行机制的制约,外在的形(动作)由内在的气决定,动作正确,体内中气才能充盈,气足则力强,力强则内壮。因此,动作的正确与否既要遵循气的运行机理又要看是否使气息运行通畅和充盈为标准的。所以,苌氏武技理论认为,练习苌家拳应首先从理解气息的运行机制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动作方法,使技击动作准确,攻击力强大。只有“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才能练就“坚硬如铁”的“金刚不坏之体,则超凡入圣,上乘可等。若云敌人不惧,尤其小焉者也。”

综上所述,中气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中气必须借助外在形体的修炼才能完成,成为苌氏武学关于“培养中气”的立论基础,这一拳学立论充分体现了苌氏武学体系的独创性,是对中国武学思想的一大贡献。

2.2 以气统拳,强调形气合一

前面我们分析了苌氏武技以中气立论的理论思想,那么,这种思想贯穿到具体的拳法实践中,就要求“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即修炼内丹必须借助外在形体运动,使外在的身体形态与内在的气息运行协调一致,才能达到外在形体运动和体内气息运行相互平衡的目的,即“形气合一,成功之法也”。为了达到这一总的目标,苌氏武技中提出了一系列炼气、炼形、形气合炼的具体要求、方法和途径。如炼气要“聚精会神”,炼形要“三尖照到”,形气要求合炼二十四势等等,并且详细介绍了炼气、炼形、形气合炼的具体方法。这些详细而具体可操作性强的练习方法的介绍,开武术传播之先河,反映了苌乃周不因循守旧不保守的开阔胸怀。。

2.2.1 气要“聚精会神”

培养中气是苌氏武技的理论核心,因此,“气”在苌氏武技中占有重要地位,提出了“聚精会神以壮气力”的学理思想和“内炼丹田一口气”的修炼“中气”的具体锻炼方法。在其《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一篇中专门论述了气的产生、来源以及拳法中气的修炼方法和注意事项,进一步揭示了精、气、神、力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生成机制以及互为转化的关系。首先,作者以中医脏腑学说的视角,论述了精、气、神三者的密切关系及其运炼转化的规律,开篇即述:“神者,气之灵明也,是神化于气,气无精不化,是气又化于精矣。”这里说明了精、气、神三者互为依赖、生化的关系。神,即元神,是精气生化自身的功能即“灵明”,(或者说经脉内外流行不息的功能现象),也是拳法运用的功能。“神”是由“气”生化而来并独具灵性,“气”又依赖于“精”而化生和转化。这里点明了“精化气,气生精,气化神”的这种循环生成演化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气”是“精”和“神”生化的中枢作用。所以,“盖人之生也,禀先天之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以成此形体。既生以后,赖后天水谷之津液以化精,积气以化神,结于丹鼎,会于黄庭,灵明不测,刚勇莫敌,为内丹之至宝,气力之根本也。”人身之所以能够生存,是禀赋先天的元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的结果。人体生命产生之后的延续,又依赖于后天的水谷之津液以化精而滋补它。深刻地论述了精气神在先天和后天两种环境下,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共同维持人体生命的生化功能和转化规律,论述了人的气力的产生是精气神获得后天水谷精微变化和有目的、有意识的锻炼得来的,通过锻炼才能“灵明不测,刚勇莫敌”,这也正是武术练习中我们所要获得的壮力的效果。接着又从气血不同的阴阳属性和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论述了“神虚”“精实”以及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提出了“精神合一,气力乃成,无精神,则无气力”的论断。这一理论的提出直接指导着练武的具体实践。

在阐述了精气神的生化过程和与气力生成关系以后,直接指出武备壮力炼气的方法:“武备知此,惟务聚精会神,以壮气力”习武练功之人认识了上面所述的道理以后,就会知道只有“聚精会神”才能壮自身气力。那么,究竟“精何以聚,神何以会”呢?“非聚气不能也”,接着就论述了聚气的具体操作方法,即“惟将谷道一撮,玉茎一收,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气,尽力一吸,使在上之气,尽归于下,而不上散,下上凝合,团聚中宫,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会,自然由内达外,无处不坚硬矣”具体细致地介绍了体内“中气”的修炼方法,这种炼气炼形窍要,只有苌氏武技中明确指明。当苌乃周把这种“炼形炼气之最紧者”告诉大家以后,又强调指出:此功法“须炼之于平日”,才能“早成根蒂,方能用之当前”达到“无不坚实”的功效。。

2.2.2 形要“三尖照到”

“以气统拳,形气合一”是苌家拳拳法的总体要求,那么,在气的统领下,要使形与气相合,“形”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呢?即“炼形炼气,动关性命,其气之统领,气之归着,不可不究哉”。因此,苌氏武技提出了“三尖为气之纲领”的学理思想,认为“气之统领,气之归着”应在“三尖”,“三尖”即头、手、足三个顶尖之处。“三尖”既统领体内内气,又是内气运行的归着点,可见头手足三尖的重要性。苌氏认为:“凡纳气皆以头面为先”,“头圆像天,为诸阳之会,为精髓之海,为督任交汇之处,统领一身之气,阴阳入扶,全视乎此。此处合,则一身之气俱入,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其气之结聚落点,有一定之处,不可不知。”充分论述了头在运动中的重要性,并紧密联系拳势分析了“头”与气的关系,“如俯势而头仰,则阳气不入矣,仰势而头俯,则阴气不如矣……”。在论及“手”与气的关系时,指出:“三阴止于手之内,三阳起于手之背,为臂臑血气之道路,指法之屈伸聚散,手腕之俯仰伸翘,一有不合,则膊气不入矣”,并举例道:“如平阳手直出者,而反掌勾手,气亦不入。”

在论及“足”与气的关系时,指出:“三阳止于足之背,三阴起于足之下,腿胯往来血气之道路,一足之尖跟楞掌,脚脖之伸翘内外,一有不合,则身气不入矣。如仰势踢脚,若尖伸,则阳气不入……”

上述论述了头、手、足三尖各部位动作与体内中气的关系,只有头、手、足各部位动作运动符合阴阳规律,才能一身之气俱入。除此之外,在运动过程中,头、手、足三者之间还需要相互协调配合,即要达到“三尖照”、“三尖到”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动静一齐俱到也,不此先彼后,不此速彼迟,互有牵扯而不到也。盖气之着人,落点虽只一尖,而惟一尖之气则在全体,一尖不到,即有牵扯,身气不入矣。自炼不灵快,催人不坚刚,皆是此失,”所以,“炼形者,需刻意此三处,方为合窍”。

2.2.3 形气要“合炼二十四势”

苌氏武技在论及了气要“聚精会神”,形要归着三尖,并且要符合“三尖到”、“三尖照”的要求等一系列“形气合一”的具体方法和要求以后,又进一步提出了达到“形气合一,成功之法”的具体修炼途径,即要练习“二十四势”的苌家拳套路。苌氏认为:如“不经此番讲究,此番磨练,则三尖不照,落不稳当,三尖不到,此前彼后,阴阳舛错,气不接续,刚柔颠倒,牵上拉下,欲求稳如泰山,捷若狡兔,必不能也”。所以,只有经过“起落高低,侧正俯仰,斜歪扭标,各有一定之法”的上、中、下二十四势拳套的磨炼,尤其是“中二十四势,虽不能尽中势之变,然从此入手,可谓初学阶梯,习之殊觉易易,如式练成,再将上下四十八势练熟,则奇正变化,自然生生不穷。”进而获得天地所珍秘的“内丹根基”,达到“大可以返本还原,超脱飞昇,小可以强筋健骨,祛病延年”的功效。并提醒道:“虽用法无穷,而阴阳之人,自有一定,形合,则气不牵扯,形不合,则气必濡滞,逐处体验,无遗纤屑为妙。”

2.3 “初学莫言炼气,先将身法步眼比清”体现出苌氏武技对初学者的关怀和重视

尽管“培养中气”是苌氏武技的核心,但是,苌乃周根据炼气实践中因练习不当容易出现偏差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初学莫言炼气,先将身法步眼比清”的重要学术思想,这一学术思想的提出,体现了苌氏武技对初学者习拳练武给予了高度重视,反映了苌乃周对初学苌氏武技之人的高度负责态度。苌氏武技就初学者习武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问题和要求以及在武术道德方面的标准进行了专门论述。

苌氏武技认为:“炼形炼气”是“动关性命”的大事,“气之归着,不可究哉!”反复强调并提示习练者炼气时,“气须在身正中直上直下,只可以意知之,以神会之。若必执而求其模样若何,形迹若何,则凿矣、摸矣,不惟无功,而且得病不轻。”但是,在实际练习过程中,这种“意知神会”的“炼气”是非常精细的,如不得要领,就容易出现身体的偏差,导致对健康不利,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讲更是如此,因此,在《养气论》和《论初学入手法》两篇专论中,都明确地对初学者炼气提出了忠告,“初学莫言炼气,先将身法步比清,又不可使力,需因势之自然,徐徐轮舞,务将外形安放一家,再令轻活圆熟,转关停顿,纵开一一如式,势势展施,将筋节骨骸,处处松开,方得为妙。”要求初学者在动作清楚的“势正”的基础上,将筋节骨骸,处处松开,这样才有利于身体内的气血流通顺畅,为炼气打好基础,减少炼气中偏差的出现。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苌氏武技对初学者的手眼身法步以及练习的程式顺序都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大凡初学入手时,两肩务要松活,不可强硬,两肘务要内连向下,不可外圈,务须脚尖着地……,头随势转……,两手之左右屈伸则因人之势远近而用之……,两腿之屈伸却有一定规矩……,身须放在两腿当中……”等,在《初学条目》中,也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如“学拳时宜整顿身法讲究步眼,不可说先记住大概,熟时仔细再正,再正则终不正矣”提示初学者打好动作姿势正确基础的重要性。“学拳先看二十四正势,再看一套偏势,正以立其体,偏以行其用,偏正相济,体用兼全,不忧武艺不高人矣”提出了练习的步骤和方法,无不对初学者起着具体指导作用。

在苌氏武技中也不例外地将武德修养提到了重要地位。在《初学条目》中,有许多与习武者道德修养有关的内容,如“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涵养为主,举动间要心平气和……”、“学拳宜作正大事情,不可恃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等等,这些都是对初学者的习武行为和道德规范的要求,强调了在获得武艺的同时,道德修养也得到提高。

[1]徐 震.苌氏武技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90:1-66.

[2]陈泮岭.苌家拳源流考[J].体育月刊,第四卷第三、四、五、六期,民国二十五年(1936).

[3]江百龙,林鑫海.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291.

[4]葛廷贵.苌氏武技初探[J].河南体育史料(总第三辑),1983(3):34-36.

[5]刘义明.苌氏武技.少林与太极,1993(1):23-24.

[6]陈增智,陈万里.苌家拳探源[J].少林与太极,2001(1):28-29.

G85

A

1004—5643(2011)06—0001—03

韩 雪(1963~),女,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中气武学初学
运用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从“中气”论治术后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谈初学书法选帖五忌
浅析中气与湿温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轮滑苦与乐
《初学记》文部资料探微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摘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