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攻击行为的原因与预防

2011-08-15 00:52
运动 2011年3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攻击性体育运动

孔 洁

(金陵科技学院公共基础课部,江苏 南京 211169)

运动攻击行为的原因与预防

孔 洁

(金陵科技学院公共基础课部,江苏 南京 211169)

运动攻击性行为是当代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着重分析运动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运动攻击性行为的措施和建议,以期能对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运动;攻击行为;原因;预防

1 运动攻击行为的定义和分类

运动攻击性行为是运动中发生的、以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或精神为目标的、有外显的语言或身体动作的行为,如使用粗野的动作或暴力殴打他人、故意刁难辱骂他人及用散布流言等方法毁坏他人名声。运动攻击性行为以外显的行为为标志,直接指向一个有生命的对象;是有意识的故意行为,受动机驱使;同时,它还包括伤害或危及他人身体、精神及剥夺损害他人物品等方式。因此,我们看到运动攻击性行为不是指对无生命对象( 如器械、门窗)的破坏性行为,也不是指在竞技中无意撞到对方,致使其受伤的行为。

根据目的不同,可将攻击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是一种为达到目标(金钱、胜利或荣誉等)的攻击行为,如足球运动员在比赛时做出粗鲁的铲球动作,其目的是为了不让对手射门得分。而敌意性攻击的目的是使人造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和痛苦,攻击者本人常常表现出愤怒的情绪,具有报复性,如故意将球踢、掷向对方。虽然运动中的攻击行为多为工具性攻击,但事实上,这些行为都有可能造成伤害,因此在进行比赛时,裁判在执法上要更加谨慎小心。

2 运动攻击行为的原因

2.1 心理因素

2.1.1 替代性的强化或模仿 人不是生来便具有攻击性,而是学来的。替代性的强化或模仿是青少年暴力攻击的催化剂。如运动员如果看到同伴或对方有攻击性行为,并未受惩罚,甚至受奖励,那么他也会越出规则范围,使用粗野动作,采取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2.1.2 觉醒水平 高水平的唤醒是攻击行为的准备机制,愤怒下的攻击必须唤醒。唤醒水平高的运动员比唤醒水平低的运动员更易出现攻击行为。

2.1.3 人格特质 一般行为的心理学基础是人格,尤其是人格要素中的性格和自我,而且性格和自我两个要素决定了行为的形式和特征。一些人很少发怒或参与攻击行为,而一些好象总是在生气、抱怨、敌视,有着潜在的严重后果。青少年的攻击行为的产生跟某些特殊的人格倾向或特征关联很大,不良的人格特征主要有性格孤癖、极度自卑和狂妄自大等。如性格孤癖者在心理上具有严重的孤独感和疏远感,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往往会感到对方是怀有敌意的,难以交流沟通。因此,在运动中,当冲突事件发生时极易实施攻击行为。

2.2 情境因素

2.2.1 社会心理因素 宗教信仰、道德层次、文化水平、新闻报道、教练态度及观众情绪等外在因素都会影响攻击行为的发生,如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传播会增加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攻击性。当今的体育竞赛多含有暴力情节,且有关情节的报到越来越细致,而青少年模仿运动员攻击行为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可见,传媒中的暴力渲染也是导致青少年攻击性增强的一个重要因素。

2.2.2 父母教养方式 在父母惩罚严厉等强制教育方式下,子女容易形成情绪不稳、残暴、缺乏同情心等反社会人格倾向。惩罚过重、过于严厉有可能使子女对他人产生怨恨、报复心理,从而产生供给行为。

2.2.3 竞赛本身 项目不同、胜负、比分差距、运动水平和获胜企图心都有可能诱发攻击行为,如从事身体接触性项目的运动员较非接触性项目的运动员产生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失败者要比胜利者显示出更强的攻击性。

2.3 物理因素

2.3.1 温度 温度会对攻击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随着气温的升高,攻击性就会增加。

2.3.2 噪音 噪音可能使人唤醒提高,产生攻击行为。

2.4 其他因素

2.4.1 报复心态 当察觉到对方是故意伤害自己时,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2.4.2 裁判的判决 当发现裁判误判或执法不公时,也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3 运动攻击行为的预防

3.1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每一位运动员都不希望被他人攻击,这一点对他人、对自己都是相同的。受到别人的攻击将使自己蒙受痛苦,攻击别人也会给他人带来痛苦。运动员的尊严就是在尊重对方与尊重裁判员的过程中得以体现的。裁判员偶然出错是可以理解的,正像运动员也可能会有技术和配合的失误一样,是难免的。因此,应尊重裁判员的工作,服从裁判员的判决。对待挫折应抱宽容的态度,即使遭受对方故意的严重犯规,也不应“以牙还牙”,而应以更高的修养感召对手,以更高的技艺战胜对手。

3.2 建立良好的自控能力

竞技比赛本身就意味着成功与挫折并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攻击性行为大多数都是受挫以后做出的冲动失控行为。缺乏思考、容易冲动是运动行为极不成熟的特征之一,尤其在青少年运动员身上更加明显。优秀运动员在遇到裁判不公正或在遇到气愤的事情时控制自己的情绪稳定性等方面要强于非优秀运动员,训练比赛经历和经验以及教育水平的提高是运动员自我控制调节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平时训练中,教练员加强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

3.3 合理使用奖惩手段

体育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必须坚决打击比赛中的野蛮行为,以保证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对比赛中少数造成严重伤害的攻击性行为或无礼举止,必须严惩,使他们认识到这些行为的危害性。同时,还应谴责和制裁允许运动员采取这些行为的教练员和管理人员。此外,裁判员不仅要精通规则和裁判法,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对在比赛中出现的故意伤害他人的攻击性犯规行为进行及时准确的判罚,决不能听之任之、姑息迁就。在比赛中对每一次判罚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公平的尺度控制好场上的局面,坚持原则,不为利益所左右,始终做到公平、公正,保证比赛能够顺利的进行。

3.4 倡导体育媒体自律

媒体对运动攻击行为的过度渲染,常会使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化,从而可能导致更多攻击行为的发生。因此,媒体在有关运动攻击性行为的报道要体现理性、客观、正面态度倾向,减少运动攻击性行为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理性的运动氛围和竞技环境。应把焦点放在运动员技巧的表现和教练员战略战术的运用上,对于行为高尚的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表现应大力宣传;而对比赛中出现的攻击性事件,不应将其看作“特别报道”大肆渲染,应淡化处理。否则容易使运动员觉得攻击行为在运动中是正常的和普遍存在的,很容易模仿攻击行为,甚至把此行为作为英雄的表现。

[ 1 ]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 2 ]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 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 3 ] 李映红,文建传,黄玉保,等.大学生发生运动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J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4):463-464.

[ 4 ] 宋亦春,高凯,李士英.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员自我控制调节能力结构模型研究[ 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3):78-81.

[ 5 ] 陈润龙.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影响因素探讨[ J ].法制与社会,2010(14):166-167.

[ 6 ] 唐征宇.浅谈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J ].心理科学,1997(20): 276-277.

[ 7 ] 褚翔,张华江. 论篮球比赛中攻击性犯规行为的防止[ J ].武汉体育学院报,2004,38(4):72-73.

G80

A

1674-151X(2011)03-021-02

投稿日期:2010-11-12

孔洁(1977~),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3.009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攻击性体育运动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为何有人动辄大打出手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体育运动
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攻击行为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二维码
呆呆和朵朵(13)
大学生运动员自尊与自我控制及攻击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