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境中武术“互动式”进入孔子学院的策略研究

2011-08-15 00:50莫概能彭云钊
武术研究 2011年11期
关键词:互动式跨文化武术

莫概能 彭云钊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跨文化语境中武术“互动式”进入孔子学院的策略研究

莫概能 彭云钊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在跨文化语境中,从孔子学院的发展历程、现状和中国武术传统文化底蕴切入,对中国武术在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国际传播与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并站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视角下提出中华武术以“互动式”进入孔子学院的传播策略。亦即通过身体—经验模式即身体符号、文化的互动,心理—结构模式即与自然的互动,精神—体验模式即武德品质互动和心理—审美模式即赛事、影视互动等方式来实现中华武术在国外的深层传播。

跨文化 武术 孔子学院 互动式 传播策略

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的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自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五百多家孔子学院(孔子学堂)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地区),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孔子学院的创办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赏。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中发展,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有着内外兼修、术道并重的鲜明特点,是一种较好的以身体活动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载体。为了加固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文章对跨文化语境中,武术以“互动式”策略进入孔子学院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孔子学院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使武术国际化传播朝着健康和谐的道路发展。

1 孔子学院发展历程及现状

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与深入。为加快汉语走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中国教育部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现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于2002年开始酝酿在海外设立语言推广机构。2003年,由国家汉办提出的“汉语桥工程”经国家批准并正式开始实施。2004年3月,中国国务委员陈至立将中国设在海外的非营利性汉语推广机构正式定名为“孔子学院”,并指出:孔子学院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提供以下教学、服务内容:(1)面向海外社会各界人士,开展汉语教学;(2)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汉语教学资源;(3)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业务;(4)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经济及社会等信息咨询;(5)开展当代中国研究。[1]

孔子学院承载着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的使命。目前,孔子学院的全球布局已初步形成,各孔子学院在深入了解所在国的国情,包括习俗、礼节、信仰等传统文化内容和当前社会的流行文化因素以及当地的教育体制等前提下,积极融入当地社会,根据所在国及地区的情况和民众的语言学习要求因地制宜,推出了一系列涵盖学历与非学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汉语课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服务于当地各阶层的活动,基本满足了当地民众多方面的要求,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孔子学院主要有5种办学模式,即:国内外高校合作、国内外中学合作、外国社团与国内高校合作、外国政府与我国地方政府或高校合作、中外企业与高校合作。现今国内有61所高校和机构参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

2 中华武术的传统文化底蕴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武术源源不断、无比丰富的养料来源。在民族文化的摇篮中,它不断涉取传统哲学、伦理学、养生学、兵法学、中医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形成了众多门派和较为系统的技术体系。其整体运动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体用说、尚武崇德说等都从不同侧面反射出民族文化色彩,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发展到今天,武术已具有相对稳定的形式、内涵和价值,直接显示或暗含了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特定时间、空间的特点及周围文化因素的影响。它涵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在武术的内部结构或外部形态上进行着“形”与“意”的交融。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宇宙观等在武术中有集中的反映。流传于中国民族各地区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武术,凝结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知识。由此得以使武术生生不息,并发展至博大精深。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特殊本质,中国武术反映了一般意义上共通、共同的我国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2]即刚健有为、入世进取的精神,伦理型文化、重视人际关系的特殊人文精神和“天人合一”的崇尚自然的精神。其实这种传统文化与武术技术的结合不是偶然的。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侵蚀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在以宗法氏族血亲文化传统基础上,以构建政治伦理为主题的一整套思想观念体系影响下,创造客观武术的主观活动的人,自然要以其相继承的理论来整合武术技术体系的训练,其结果是武术不能脱离文化成为一种较为单纯的体育运动,练武不是为了所谓的“搏人”,而是一种文化的修养过程。[3]

3 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

国际传播多数是跨文化的,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显然我们只能在跨文化语境中来探讨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和教育。

3.1 跨文化语境中中国武术技术层面的国际化传播

张岱年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不与较高的不同的文化相接触,便易走入衰落之途。然而虽衰,却因没有较高的文化来征服,亦不易即趋灭亡。一个民族的文化与较高的文化相接触,固然可以因受刺激而大进,但若缺乏独立的自主精神,也有被征服被消灭的危险。”[4]从鸦片战争国门打开后,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发生了无数次的碰撞和交流。现代竞技武术的产生就是与西方体育文化相接触产生的结果。世界文化交流尽管常常是相互的,但是绝不是半斤八两,不是一种平衡的双向的交流。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在交流的过程中,被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先后推出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以适应世界体育新形势,合乎奥林匹克精神。近二十年来武术在国内普及、国外推广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全球已有近100个武术协会成立,国际性的武术比赛交流活动频频举行,武术运动的规模和影响也日益扩大。从历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成绩看,朝着“高、难、美、新”发展的竞技武术的单项比赛成绩仍然被亚洲国家垄断着,这充分反映了国际武术传播在竞技武术套路技术方面的发展不平衡。欧美国家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在近年来有一定提高。跨文化语境中,武术在技术层面的国际传播与教育应该高度重视“和谐美”的文化特色,即在武术技术层面上充分展现“上下相随”、“节节贯串”,以“内三合”、“外三合”作为技术要领。

3.2 跨文化语境中中国武术文化层面国际化传播

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的文化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关于跨文化交流,E·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说:“跨文化交流指的是不同文化人们之间的交流”。[5]L·萨姆瓦尔所著的《跨文化交流》说:“跨文化交流是指交流双方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差异会改变交流结果的人们之间的交流。”[6]中西方体育价值观和逻辑思维方式是影响武术国际化传播效果的核心因素。在武术国际传播中,不同文化人们之间的转换符号的过程的这种文化交流使之在逻辑之中。利用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分析,在“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给谁、获得什么效果”五大要素中,跨文化语境中武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最重要和最难的是通过什么渠道和方式来进行传播。目前,武术除了通过国际武术协会,海外华人武术教学一些技术层面的传播。国内极少的武术文化出口品以及关于中华武术的外文资料和文献稀有,使中华武术在国际化传播中文化层面的传播显得苍白无力。

武术在国际化传播中虽然以技术活动为先锋,但它所根植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进行国际化传播的巨大基石、只有完成武术文化层面的这层交流,武术的国际化传播道路才能走得更远、更好。当然,传播“技术文化”无疑也是传播文化中的一部分,但它毕竟是武术文化形态的表层,不完全反映和等同于传播武术深层的“心理价值层”文化,仅传播武术的表层形态容易造成武术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失真和扭曲。[7]

4 武术在孔子学院的“互动式”传播策略

中华武术乃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瑰宝,在漫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广泛地融摄了中华传统文化各领域的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独具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它讲究“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西方竞技体育的外显、客观、实效等价值取向截然不同。伴随着世界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跨文化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这给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交流和传播提供良好的机遇。孔子学院作为实现中外文化交流与互动的纽带,对对外交流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发挥着巨大作用。基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研究拟借孔子学院这个平台,以“互动式“的策略来传播中国武术。通过身体—经验模式即身体符号、文化的互动,心理—结构模式即与自然的互动和心理—审美模式即赛事、影视互动等方式来实现中华武术在国外的深层发展和传播。

4.1 身体—经验模式即身体符号、文化的互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身体观是一种是近乎存在论的身体论。它认为形体是生命的工具,精神是生命的根本,而儒家的身体观提倡身心一统,注重“践形”和“修身”。“文武兼备”是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坚持的武术观念,其精神在于贯彻身心合一的身体观,培养既可以“修己治人”,又可以“持干戈、卫社稷”文武相济的国家栋梁。武术是一种带着厚重传统文化色彩的身体符号和身体文化,任何身体技术或活动都是赋予社会化意义的,较中国传统武术更加简单化、直观化、实用化、局部化的西方搏击运动似乎文化色彩较淡,但存在其社会化意义,这种社会意义的差异通过身体符号、文化的互动得以理解和交流。在中西方身体符号、文化的互动中武术要如其说是、具体的呈现自己。如:武术中形神统一是指外观的最佳规格动作与内境气质的协调统一,它表现出套路中各种动作独特的技击内涵,使武术的风格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太极拳强调意念引导动作,要求排除杂念,以意生力,在注意力集中到气息吞吐、贯注丹田的基础上,“先以心使身”而后“身能从心”,使内(意念)与外(动作)融为一体。

不同地区的孔子学院,面临的文化和处境也不一样。通过身体符号的互动将文化传播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是武术“互动式”的主要目的。身体符号的互动可以直观的表现:中国武术重整体,西方搏击重局部,武术讲究手眼身法步、精气神力功,不仅注重身体外在的身体各个部分的训练和之间的联系,同时注重身体内与外的结合,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观念;西方搏击运动则更加强调身体局部机能的增强和提高,如拳击的上肢力量训练以及拳法技术的单一等,中国武术融养生与技击为一体,显示了中国人以人为本的终极人文意义上的指向,西方体育显示的是一种短期的功利主义趋向。[3]武术通过身体符号、文化的“互动式“进入孔子学院与西方体育进行交流,是不同身体文化层次上的交流,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景色。

4.2 心理—结构模式即与自然的互动、和谐

“中古哲学有一个基本观念,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物我本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所谓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人自我身心内外的高度和谐统一。”[4]在当前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国家间矛盾甚至战争危机四伏,人与人价值认同日趋多元的形势下,宇宙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道德的宇宙,人间的道德原则是流行于宇宙中的形而上的东西,人性就是其明证。一个人懂得了道德主宰着天这一道理就是“知天”,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国民,而且是一个“天民”。[8]人如果充分发展人的本性,不仅可以知天,而且可以与天合一。在生活中,一个人如果充分发展了“不忍”人之心,就得到了仁,实行忠恕之道是到达仁的最佳道路,这样人的自我中心和自私就会逐渐减少,使人感到“人”和“己”间不再有别,人与天便融为一体,这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武术与自然的互动建立了这种心理—结构模式。随之产生的是“浩然之气”,即人与宇宙融合为一体所产生的气概,其“至大至刚,以直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配义以道……”。[9]

从内在精神层面上讲,武术不仅强调“手、眼、身法、步”的外在表达,更注重“精神、气、力、功”的内在传意,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是更深层的协调,从对抗竞艺的角度讲,中国武术不仅讲究“拳打人不知”,更讲究“出手不伤人”,这种对人际关系融洽与和谐的关注,是武术追求和谐的最高体现。上述的和谐是周身上下、由内及外、由此及彼的全方位的高度和谐,是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在武术中的具体体现。作为武术现代化发展的一支,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应该充分继承追求“和谐”的文化特色,将展现“和谐美”作为发展的重点,特别是在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时代主题的21世纪。[10]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充满着普遍联系和因果辩证的观点,而西方人却以对事物分割式的形而上学态度对待。哲学上的这种观点、思维的差异对于体育方面的影响是昭然可见的。东方人认为体育在于生活,西方则崇尚体育在于运动。西方人认为技击是为了达到人体超越自然,显示个人价值的目的;东方人则在学习技击这一过程中体会和升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乃至对宇宙“道”的理解的有效途径。[3]

受中国传统哲学“一天人,合内外”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艺术形式都以“和谐”为最高标准,中国武术也不例外。从外在技术层面上讲,几乎每个拳种都追求“上下相随”、“节节贯串”,以“内三合”、“外三合”作为技术要领,武术的这种“和谐”已经超越了一般体育项目所讲的协调,它不仅是一种技术要领,更是极为重要的理论。[10]进入孔子学院强调与自然互动的武术,要充分展现“注重和谐”的文化特色,表现了一种高度的“和谐美”。

4.3 精神—体验模式即武德品质互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中物质是第一性的,文化属于精神文明,是第二性的,然而,精神的反作用是巨大的,是无法估量的。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倡“仁义之勇”,其精神在于将武勇与仁爱、信义结合起来,强调武勇必须遵守礼乐,重视尚武崇德精神,注重仁义品德修养。《论语》记载:樊池为仁,子曰:“爱人”,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孔子所说的“仁”,不仅指特定的品德,而且还泛指“人的所有德行”。在孔子的思想里,仁的观念比较具体,义的观念就相对抽象。孔子说,义者宜也,即一个食物应有的样子。它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一个人遵行某些道德,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他目的的考虑,即使它的所为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也仍然不是“义”,而是“利”。中国文化又被称作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反对把人从社会人际关系中孤立抽象出来,强调人是社会的人,重视人与人的和谐和睦。武德观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上产生的。“拳以得立,无德无拳,”“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武林重德,武德观念存在本身就证明了武术和中国文化犹重人际关系这一特殊人文精神的联系。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推行中庸之道,谦虚恭敬,重视和合,是儒家人伦的基本要求,是儒家思想核心“仁”的基本内容,也是武德的核心。

在武德品质的互动中理解武术价值取向是武术技能的精神教育功能。中国儒家思想中提倡刚健有为的精神,强调并实践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易经》进一步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口号。历代儒家士人,无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勉,奋发有为,积极进取。

武德的互动即品瑰宝文化学儒家精髓。崇尚体育在于运动的西方人将全面领略到中国人的生活态度。通过武德的互动对学习技击这一过程得到升华,即中国武术中的技击是为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乃至宇宙“道”的理解。

4.4 心理—审美模式即赛事、影视互动

这是一个超越“经验”和视觉材料的“构成”关系的模式,它是在前两个“简单”模式上强调“简朴的美”对于“烦忙”的主体的解放意义。这个模式的假设是,如果主体能完全把心灵和精神投入到经验对象中去,那么“自我”就会同对象融合,产生庄子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同化效果,但是发生效果的条件是,主体经验的对象必须具有简朴和美的品质。武术是中国人民简朴生活和身体美的一种完美诠释。

以“互动式”进入孔子学院的武术是深入学生日常的娱乐生活的良好催化剂。如:中国古代的音乐、舞蹈、诗歌、戏剧、小说和杂技中可看到对武术动作、武术故事和武术人物的生动、深刻的描绘;中国传统的戏剧有文戏、武戏之分;现代更有武术电影、武术电视的出现。

武术助交流,武术助了解。事实证明,赛事是最能消除天然的文化隔阂、吸引广大人群主动投入的一种方式。林语堂曾说:“韵、气韵和神韵是中国艺术的最高理想。”武术演练中体现的姿势美、节奏美、劲力美和结构美将通过孔子学院举办的各种赛事得以展现,体验和领会中华文化的魅力。现今国内61所高校和机构参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孔子学院这种“大学”对“大学”的办学模式将使武术赛事、娱乐互动发挥得淋漓尽致。

5 结语

武术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之一,为了加快武术的国际化传播的进程,武术以“互动式”策略进入孔子学院不失为一种较佳的新形式。武术为孔子学院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符号,给孔子学院注入新的血液,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孔子学院将为武术的国际化传播道路打开一扇窗,提供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因此,在跨文化语境中,积极探讨武术进入孔子学院的方法和方式是现阶段武术国际化传播与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深刻探究将为武术国际化发展不断增彩。

[1]张燕萍. 到孔子学院学习 [N]. 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2-21.

[2]全国体育学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陈振勇,郭志禹.武术运动国家传播发展理念——身体文化的互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6).

[4]张岱年.张岱年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5]E.T.Hall,TheSilentLanguage,Greenwich,CT:Faweett,1959,p10.

[6]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 and Lisa A.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Third edition,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8:48 .

[7]刘 凡.武术进入奥运会可行性的探讨[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体育,2000(11).

[8]《孟子》.“尽心章句上”,中华书局,2006.

[9]《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中华书局,2006.

[10]杨建营.从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历程探讨其未来趋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

Strategy Study on the 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of Wushu through Confucius Institutes from the View of Intercultural Context

Mo GainengPeng Yunzhao
(P.E.College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Hubei443002)

Star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details,this paper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spec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does the study about Wushu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context from its technical level and cultural level.It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through the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context of Cofucius Institutes.The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models for spreading Wushu more comprehensive and more profound.There are the model of Body-Experience interacting by body sign and body culture,the model of Psychology-Structure interacting by nature,the model of Spirit-Empiric by interactive Wushu ethics,the model of Psychology-Esthetic by interactive competition and movie,etc.

interculture Wushu CofuciusInstitute interactive Strategy of communication

G85

A

1004—5643(2011)11—0005—04

1.莫概能(1985~),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互动式跨文化武术
中华武术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武术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如何打造自主互动式高中语文课堂
互动式设计模式研究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