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化与武术文化的互动发展

2011-08-15 00:50
武术研究 2011年11期
关键词:城市化武术文化

张 杰

(泰山学院体育科学系,山东 泰安 271021)

论城市化与武术文化的互动发展

张 杰

(泰山学院体育科学系,山东 泰安 271021)

文章从我国城市化特点和对武术文化内涵的阐释入手,深入分析了城市化给武术文化带来的冲击与机遇以及武术文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认为城市化与武术文化发展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并提出发展武术文化产业,利用武术文化提升城市形象,进行建设宜居城市建设等建议。

城市化 武术文化 互动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随后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纳入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轨道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在这种背景下,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融合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武术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即武术文化如何应对现代化过程中的挑战,如何使武术文化与城市化发展趋向协调一致,从而加快中国现代化的全面协调发展进程。因此,武术文化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如何更好的利用武术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使其在新时期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成为武术发展的新课题。

1 城市化与我国的城市化特点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地理学所研究的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从不同角度的界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城市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之所以加速推进,主要是由市场经济推动的。与中国20世纪中前期以政体转型与建构为中心的近代化主题、20世纪后期以经济改革开放为中心的现代化主题以及21世纪初开启的以都市化为中心的后工业化主题相对应,新中国城市也大体上经历了政治城市(1949—1978)、经济城市(1978—2005)与文化城市(2005 年以来,以“宜居指数”、“生态指数”、“幸福指数”等城市发展观为标志)三种城市化模式。我国的城市化表现出两大重要特点:一是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使我国城市的经济功能日益活跃经济地位日益增强。二是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直接刺激了城市建设与城市人口的增加,使中国的城市化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时期。

2 武术文化内涵释义

文化人类学学者怀特在著名的《文化的科学》一书中曾经说过“对于文化,必须依照文化自身,从文化学上加以解释。”传统文化的塑造定形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因素、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政治因素等。武术文化内涵丰富,武术的地域性特征表现较为明显,地域性是导致武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实质是武术与地域文化互动的结果,这种互动造就了不同地域武术文化的差异性,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体现了该地域人民生活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点,是地域文化在体育层面上的一个反映。武术文化除了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到社会制度、政治背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文化是由不同的文化形式展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武术植根于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浸润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因此,从文化学角度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价值及其特征进行审视具有重要意义。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沉积的反映,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具有自身独特的要素和本质特征,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研究学者江百龙认为:武术文化就是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的人体文化;包括物化在生命体中的拳脚攻防动作程式,物化为动作程式的符号记录及复现、传播、辐射的过程效益等。任瑛认为:从习武者的内在修养分析,武术是一种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通过武术这种运动形式的表现而形成了一些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想方式和情感方式。郭玉成认为:武术是中国文化的全息缩影,中国哲学、医学、伦理、兵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均在武术文化中有所体现。也正因为武术的文化价值、文化属性,武术才成为一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的融合,成就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尽管对武术文化的研究非常丰富,学者间的见解也存在较大差异,但这种差异是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所造成的,并非是对武术文化本质理解的冲突。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作为一个体系的武术文化至少包含以下三个层面:首先是作为技术层面的肢体运动,也就是说作为一种肢体运动的武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其次是习武者对武术运动的理解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武术精神的升华;此外还包括武术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文化。

3 城市化给武术文化带来的冲击与机遇

3.1 城市化进程对传统武术的冲击

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全球化一体化已成为一种左右世界的强大力量,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展和延伸,深刻改变了世界各民族、国家的社会状况以及文化结构,在带给城市化居民生活极大丰富的物质化和精神化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1 城市化进程带来武术文化生存环境的变迁

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中,旧城消失、部分古迹灰飞烟灭,传统文化被肆意破坏,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逐渐消失。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民间武术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冯骥才先生说,“我们正处在一个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文化没有载体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们对外来东西觉得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民间传统武术是中华武术文化真正的根基,其传承问题至关重要,武术文化传承一旦断裂,中国武术在世界艺术、体育中的地位将彻底消失。

3.1.2 城市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冲击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全球化趋势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进一步促成了文化多元格局的形成。它导致了绝对价值的遮蔽和消解,其历史后果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障碍、社会整合度的下降、人的精神焦虑、道德感的脆弱。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以儒家文化为传统文化的核心,这种意识形态的重要特点就是追求儒家文化的一元化、统一化。虽然这种文化观念在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文化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多元文化并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阻挡的趋势,传统武术文化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接受多元文化的冲击,秉承“和而不同”的发展理念。“和而不同”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就是要大胆吸取异质文化的优秀成果,“不同”就是在以民族文化独立性为前提的条件下对异质文化的承认与接受,承认与接受的“和”的结果,依然是保持和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全球化的发展使不同文化在同一时空出场,必然伴随着中西体育的文化冲突与文化利益格局,秉承“和而不同”的发展理念,使不同文化的民族、国家和地域能够在差别中得到共同发展,并相互吸收,在交流与对话中提高。

3.1.3 经济型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以GDP为中心的经济型城市化,是一切服从于发展经济生产力的城市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确立、城市经济的改革开放、城市商业与服务功能的全面复兴以及城市建制与城市人口的迅速扩张,构成了经济型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以GDP为中心的经济型城市化则对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生态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由于这在本质上直接威胁到“美好与有意义生活”的城市本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正在成为影响中国城市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经济型城市化在严重污染都市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因其越来越严酷的竞争使都市人恶性透支了他们的健康资本。2009年以来,“逃离北(京)、上(海)、广(州)”的呼声越来越高,也有媒体把在这些城市生活称为“伪幸福”文化城市。随着经济型城市化各种后遗症在中国的大量涌现,人们开始了对当代经济城市发展模式的质疑、反省和批判。在经济型城市化的背景下,武术文化同样面临着种种冲突,这就需要我们对武术文化发展的现状有清醒认识,并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与面向未来作为武术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

3.2 城市化对武术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任何事物都不可避免的带有两面性,城市化快速推进给武术文化的传播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机遇,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首先城市化拓展了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带来了武术文化的广泛交流。城市是人类的文化高地,具备极强的文化引领作用,所以,传承和发展武术必须将武术资源城市化。在全球城市化的今天,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异常迅猛,通过具备高度融合、聚变能力和强大扩散势能的城市载体传承武术是一个高效率、高起点的文化传承途径和模式。

城市化有助于推动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文化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成为生产力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事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从宏观上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一般文化商品的基本属性,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传统武术的商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现象,武术与市场结合能够给武术带来新的活力,为武术运动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又满足了武术市场的需求,实现了武术的经济价值。传统的文化资源只要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和开发,就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化资源优势,深刻认识文化的价值,积极保护、利用、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创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4 武术文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4.1 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一座城市的总特征和风格,是社会公众对一个城市的综合评价和认识。城市形象工程是一项牵动经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城市形象整合了历史传统、城市标志、经济支柱、文化底蕴、市民风范、生态环境等要素,并将它们挖掘、提炼、整合成可以感受的直观形象,达到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形神合一。所以,一般来说,城市形象体现在“有形的硬件形象”和“无形的精神形象”两大方面,而精神形象则是城市内在文化水准和精神文明的体现,文化形象是城市形象的灵魂。一个城市不管如何进行形象定位,都缺少不了文化内涵。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对城市形象有重要影响,没有高品质的文化形象,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城市形象。强烈而又有内涵的城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人们的文化行为、道德行为和文化心理构成,既体现出城市的文明层次,也为经济建设、城市发展提供机遇。城市形象对于经济的增长、基民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城市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传统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利用优秀的武术文化,使之为提升城市形象服务。

4.2 促进“宜居城市”建设

2005年以来,以“宜居指数”、“生态指数”、“幸福指数”等城市发展观为标志。“宜居城市”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自然条件,城市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全的空间、充足的生活设施。其次是人文条件,包括城市的人性化、平民化、人情味、文化味、归属感、人是城市的主人,城市是人的家等。在都市化进程中,文化资源不仅构成城市经济系统中重要的新生产要素,同时文化生产力也成为城市社会良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文化代表着城市文明发展的更高水平与理想目标,是以人为本、城市和谐与全面发展的更高体现,同时也有望解决现代都市社会中日益严重的主体异化与精神生态问题。泰安市提出围绕强市名城目标,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竞争能力,提升城市建设的标准和品位,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效能,努力建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生活方便、居住舒适、人民群众具有幸福感的宜居城市。因此,积极开展体育运动,加快传统武术硬件设施与软件工程建设,对促进宜居型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城市化对武术文化的消极作用主要是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了武术文化赖以存在的土壤和生存空间、城市化导致农村人口的流失、市场经济击溃了武术文化生存的社会根基、城市化导致了民族凝聚力的减弱等原因引起的。而城市化社会结构的严谨性、人们需求的多样化、物质生活的富足、观念意识的不同、发达的传播手段、优雅的文化氛围对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5 结论

城市化与武术文化的发展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城市化进程在给武术文化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武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这就需要我们加深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地调整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不利因素,合理有效地发掘有利因素,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1]刘士林.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文化城市战略[J].文化艺术研究,2010(2):27-43.

[2]李玉兰.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初探[J].搏击·武术科学,2008(4):38-39.

[3]郭守靖,郭志禹.从地域文化学视角透视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5):71-75.

[4]江百龙.武术运动丛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6):156-157.

[5]齐存田,仉志余.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特色论[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6(2):160-161.

[6]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13-14.

[7]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226-227.

[8]何中华.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困境及其出路[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4(2).

[9]珠三角部分家庭欲“逃离”一线城市摆脱伪幸福[EB/OL].中国新闻网,2010-03-27.

[10]陈 青.武术资源城市化[J].搏击·武术科学,2010(3).

[11]冯雁军.何为宜居城市[N].北京晚报,2006-04-03.

Study of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Wushu Culture

Zhang Jie
(P.E.Department of Taishan Universtiy,Tai'an Shandong 271021)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iz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Wushu culture,the study analysizes the shocks and opportunities which urbanization brings to Wushu culture and the stimulative effect which Wushu culture brings to urbanization.Result of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urbanization and Wushu culture hav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and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develop Wushu culture,and promote the city image by means of Wushu Culture,so as to construct a livable city.

urbanization Wushu culture interaction

G85

A

1004—5643(2011)11—0024—03

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15007。

张 杰(1965~),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城市化武术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武术
武术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雕塑的城市化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