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

2011-08-15 00:48文山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663000李晓梅
云南农业 2011年11期
关键词:全州农产品生产

□文山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663000 李晓梅

1 文山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1 检测机构基本建立

目前我州已建立州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1个,县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8个。全州于2000年开始对蔬菜生产基地、农贸市场的农产品开展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2000~2010年期间,对全州8市县范围内蔬菜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的农产品共计抽检29 000多个样品,农残检测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除进行日常例行监测外,还开展了在重大节庆日、重要会议期间对8县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近年来,没有发生因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起的重大事件。

1.2 产品认证工作稳步推进

我州“三品”申报认证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起步于2001年,目前共有19家企业50个产品获得农业部批准的“三品”认证。2008年省农业厅开始在全省范围开展以县为单位的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文山州在砚山县启动第一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以来,截止2010年底,已完成5个县、市(文山、砚山、丘北、广南、富宁)的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目前,全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已达到35.7万hm2。

农业部于2008年启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管理,文山州农业部门积极组织申报,先后向省农业厅申报了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目前通过认证登记管理3个(文山他披梨、广南八宝米、西畴阳荷),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称号,登记生产面积3.13万hm2,登记生产产量414.75万t。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逐步增强

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已列入了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人大实施监督,政协密切关注。企业依靠质量创品牌的意识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发展无公害生产和消费者安全消费的意识正在逐步增强。

2 存在问题

2.1 认识不到位

部分公众和少数领导的认识还不到位,工作力度与工作要求还有差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不完善,尤其是市场准入制度还没有实施,产品难以体现优质优价。

2.2 经费投入不足,检测设备缺乏,检测能力不强

由于我州地方财政困难,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一直未纳入财政预算,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从州到县都缺乏工作经费,全州的农环站虽有农残检测仪器,但是检测设备还比较落后和老化,检测范围较窄,检测人员素质较低、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我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2.3 农业标准化水平不高

农产品质量还不适应市场需求,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三大体系基础薄弱,通过认证的农产品比例低,一些产业化龙头企业至今还没有通过农产品品牌认证。

2.4 系统内管理不顺

我州目前开展检测的机构有州农环站、植保站、防疫站、畜牧站等,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造成检测机构重叠,浪费检测资源,制约了我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整体提高。

3 对策与建议

3.1 切实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领导

继续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良好局面。

3.2 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经费投入

要主动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支持,尤其要争取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质检体系建设、“三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农产品市场准入等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农业、工商、质检等部门要适当整合项目资金投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经费上予以倾斜。采取有力措施,充分调动企业、基地和农户的积极性,自觉增加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

3.3 进一步完善三大体系,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打好基础

一是农业标准体系。要抓紧收集整理陆续出台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国外有关先进标准,认真研究和学习贯彻。结合我州实际,高水平、高起点地引用或制定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到产品品质、加工包装等环节的一系列农业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逐步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二是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全州要进一步加快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步伐,州级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手段要明显得到提升,全州八个县市的农产品检测机构要尽快正常开展工作,要力争州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4~5个县市农产品质检站列入农业部和省重点农产品质检机构建设。要加快乡镇、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的农残速测室建设力度。三是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目前我州已经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有59个,这远远不够,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认真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名牌产品的质量认证工作,对经过认证的农产品要加强质量监督。

3.4 加快建立全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全州要进一步加快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步伐,整合各检测机构,建立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形成整体合力,提高检测手段。

3.5 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实行农产品质量的全程监控

依托州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切实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加工环境的监督与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对无公害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监测站,配备专职人员和检测设备,积极做好农药、肥料残留物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环境的监督检测工作。并选取示范性强的农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作为全州农产品市场准入试点单位,开展市场准入制试点工作。

3.6 建好示范基地,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产地特别是重点生产基地进行监管,坚决做到不符合标准的不作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重点办好蔬菜生产基地示范样板。一是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每个县市都要有针对性地办好2~3个农业标准化示范点。二是要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对一些已有较高知名度的地方传统优势农产品,要以推广标准化为契机,加大开发力度,实施品质和包装技术改造,树立产品新形象,逐步发展区域性、全国性的名牌产品。

3.7 强化市场监管,净化产地环境

要加强农业执法工作,不断加大对农资市场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的监管力度,强化对农资市场的执法检查,严厉打击无照经营、违禁经营和假冒伪劣行为,从源头上对种子、苗木、农药、肥料等农用物资进行有效监控,努力净化农资市场,改善和提高产地环境,使农产品生产走上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的快车道。

3.8 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能力

要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督和管理效果。认真抓好生产者、经营者的产品质量安全科普知识教育和培训,积极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加快生物防治技术的引进、推广,引导农民科学用肥、合理用药;同时积极引进、推广农产品加工、保鲜先进技术,依靠科技进步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贯穿于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9 密切部门配合

各级农业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系统内部要形成整体合力,牵头做好各项具体工作。各级工商、食品监管、质监等有关部门充分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我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1]任跃春.浅谈提高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的途径[J].吉林蔬菜,2010(2):103~104.

[2]许靖波.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之我见[J].农业质量标准,2007(1):10~13.

猜你喜欢
全州农产品生产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古代诗歌对全州的文学书写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
农产品争奇斗艳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