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针与电针比较研究的现状

2011-08-15 00:51郑建宇吴新贵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电针针刺穴位

郑建宇,吴新贵

(1.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广西 百色 533000 E-mail:yuzheng776@163.com;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广西 南宁 530021)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针灸学是我国少有的领先学科之一,探索针灸的效应及其机制,对临床诊断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灸的手法量化与作用机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传统的针刺方法(即手针)和电针都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针刺疗法,他们产生的理论背景、刺激方式不同,其临床效应甚至产生效应的途径与机制应该都各有差异。

针刺治病强调必须要得气,即所谓“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速效”。手针是指针刺得气后,以手指运针的方法维持穴位一定强度的适宜刺激,获得持续的得气感,其运针频率在每分钟几十次至两百多次之间,捻转幅度在 90°到360°之间,提插幅度在肌肉丰厚处约10mm左右。传统的针刺(即手针)手法耗时耗力,且临床操作因人而异,效应及标准不易统一及控制。人们为此设想用电刺激代替手捻针来加强或维持得气,以提高针刺的疗效。1953年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肯定了电针疗法。20世纪60年代末期我国晶体管低频脉冲电针仪研制成功,使电针迅速在全国推广普及,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及针刺麻醉上。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电针即脉冲电针(Pulse current acupuncture PCA)是指在毫针针刺得气的基础上,用各种脉冲发生器(脉冲电针仪)向人体腧穴输入脉冲电流,以达到防治疾病或镇痛(包括麻醉)目的的一种针灸技术。其产生源于传统针刺而有别于传统针刺。近年来电针仪在国内外的针灸临床上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它能代替长时间的持续运针,节省人力,比较准确地控制刺激量。但是电针疗法具有相应的适应证,这是当前各类电针治疗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对治疗的临床疗效方面有一定的制约,在某些疾病或某些情况下无法取得与针刺手法治疗相一致的效果。而采用不同的针刺操作手法可以促进得气感的出现,延长作用时间并达到补虚泻实的效果。一些顽固性病证、痛证可通过较强的电针刺激而收效;而有的疾病则可能不宜用电针,用后不仅无效,甚至反而会加重病情。因而,近年对传统针刺方法(手针)与电针在临床上的适应证、疗效、效应机制、作用特点及传入途径等方面差异的研究备受重视,现综述如下:

1 临床研究

陈跃来等[1]采用国际尿控协会排尿障碍症状评价、生活质量评分对89例女性尿道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手针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价,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表明,手针与电针均可用于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均可使排尿异常症状得到缓解,但电针的治愈率高于手针。付梦华[2]对比电针与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结果显示,电针疗效优于体针。余兵[3]比较了两者治疗运动性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疗效,表明电针优于手针。李应昆等[4]观察针刺对中风患者血脂的调节作用,发现头电针、手针对胆固醇、甘油三脂的影响不大,但头电针对载脂蛋白A1和B100的调整作用优于手针。对周围神经损伤,一般认为电针疗效优于手针[5]。对于单纯性肥胖,陈梅等[6]的研究表明电针的疗效优于手针。

目前的临床评价研究在病例数,刺激强度、频次的控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缺乏系统、多中心的对照研究。整体上质量有待提高,临床评价的可信度不高。

2 实验研究

贾君君[7]通过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电针丰隆穴能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模型大鼠TC水平,手针丰隆穴不但能降低TC水平、而且还能降低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且手针丰隆穴升高HDL-C的作用优于电针;实验结果还显示手针调节血脂各指标的效应比电针相对广泛,手针和电针均能提高血浆中LPL、HL的活性,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手针、电针均可改善肝脏脂肪细胞的代谢功能,手针效应相对明显;手针、电针丰隆穴能增强机体对SOD、MDA的作用,以对脾、肺的作用显著,可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从而减轻脏器及血管内皮的损害。在增加脾、肺的抗氧化酶活性方面,电针具有相对优势;手针、电针丰隆穴对高脂血症大鼠 TXB2、6-Keto-PGF-(1α)的调节主要表现为降低 TXB2。手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降低血浆中TXB2水平,而电针对血浆、心肌中的TXB2均有明显降低作用,且降低心肌中TXB2水平优于手针。表明手针与电针的效应靶点(器官)、作用方式与机制都存在差异。

李为民等[8]观察手针、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区时支配该区域的神经束诱发的放电变化,比较不同参数的手针和电针诱发的神经束放电的差异,用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手针足三里组和电针足三里组,每组15只,动物用20%乌拉坦麻醉,分离支配右侧“足三里”穴区坐骨神经分支后,分别以不同手法的手针(捻转、提插、捻转提插,1Hz)及不同参数的电针(5V、10V、15V,3Hz)刺激大鼠“足三里”穴各1min,对刺激过程及刺激前后神经束诱发放电记录采样各1 min,然后进行单位时间神经放电脉冲计数(Bin:1 s)。结果示:捻转提插手针“足三里”其神经束放电峰电位数增加最为明显:刺激前的计数为(42.20±1.98)pulses/s;刺激后增为(74.20±18.92)pulses/s(P<0.05);刺激结束后即刻恢复到(41.40±4.85)pulses/s,与刺激后比较,P<0.05。单纯提插手针刺激时其神经束放电峰值计数从刺激前的(42.00±3.89)pulses/s增加为(60.60±10.79)pulses/s(P<0.05);针刺结束后即刻恢复至(45.00±18.10)pulses/s,与刺激后比较,P<0.05。而单纯捻转手针刺激无明显变化,电针刺激“足三里”:强度从5 V左右开始可诱发类似手针诱发的神经放电现象,10 V以上电针其神经放电增加显著,15V电针接近于单纯提插手法手针所产生的效应:放电峰电位数从刺激前(42.60±3.87)pulses/s增加至电针时(64.20±9.36)pulses/s(P<0.05);电针结束后恢复到(48.00±7.55)pulses/s,与电针时比较,P<0.05。提示提插及捻转提插手法的手针刺激大鼠“足三里”可诱发支配该区域的外周神经束放电,且后者放电现象更为明显;一定强度的电针刺激可产生与手针的机械刺激类似的神经放电效应。说明手针与电针刺激足三里均能使腰背角神经元放电频率显著增加,且手针的兴奋作用强于电针。

余晓佳等[9]通过建立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在大鼠模型上,胶原酶手针和电针组于针刺前30min在患侧“足三里”注射Ⅰ型胶原酶破坏局部组织胶原纤维或色甘酸钠。手针和电针组于针刺前30min在患侧“足三里”注射色甘酸钠对局部肥大细胞进行功能屏蔽,并予以手针或电针。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痛阈变化率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镇痛效果和穴位激活的观察指标,比较穴区组织中胶原纤维对手针或电针“足三里”的镇痛效应及肥大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Ⅰ型胶原酶或色甘酸钠“足三里”预处理后手针镇痛效果明显被削弱(P<0.05),而电针镇痛效果未受影响(P>0.05);两种预处理方法下,手针或电针穴位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提示:手针的针刺穴位始动信号可能是由胶原纤维参与介导的,并通过激活肥大细胞的功能,将有效信息经外周传入到中枢;而电针的针刺信号可能是直接激活外周神经感受器,由神经介导的。

张为等[10]观察手针与电针家兔足三里穴对实验性高血压的影响,发现手针的降压幅度大而持久,电针降压幅度小而不持久也不稳定,认为这与电针主要由粗纤维传导有关。

袁斌等[11]的研究发现,电针、手针均能使大鼠大脑皮层SI区内各种感受类型的神经元发生反应,但电针使发生反应的神经元的感受野的分布范围较手针大;即便是感受野位于穴位区神经元,也有一些神经元对电针起反应,而对手针不起反应,少数神经元则相反,对手针有反应,对电针没反应。有些神经元对电针和手针的反应具有相反的性质。说明电针与手针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

董泉声等[12,13]应用电生理学的方法,发现产生手针感的穴位物质基础主要是深部痛觉感受器,产生电针感的穴位物质基础主要是深部痛觉感受器和皮肤痛觉感受器。

近年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的应用,使在活体非创伤性地研究针刺对大脑活动的影响成为可能。研究表明手针、电针这两种不同的针刺方法,对脑区的激活效应明显不同。Kong等[14]运用功能核磁共振(fMRI)手针和电针合谷穴对人脑的激活,结果显示电针主要引起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顶叶、壳核和岛叶fMRI信号的增强,而手针主要引起扣带后回、颞上回、壳核和岛叶信号的减弱;提示两者有不同的脑网络参与,其产生效应的脑机制不同。Napadow[15]对正常志愿者的足三里穴进行电针和手针刺激fMRI对照研究,结果提示,电针和手针刺激有不同的效应产生,而且不同频率的电针也存在着差异。具体表现为各类刺激都能激活岛叶前部、抑制杏仁核、海马前部等边缘系统、膝状体下部、扣带回、腹内侧额叶、顶叶颞极等部位,电针则还能激活扣带回前、中部,2Hz电针刺激还能激活脑桥中缝。Li等[16]也发现传统针刺和电针刺激激活的脑区存在差异,以4个与视力改善相关的穴位为研究对象,发现传统针刺能激活大脑视觉皮层,2Hz电针和20Hz电针虽有激活,但程度较低。

3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对手针与电针的比较研究,无论是临床上,还是基础实验研究,还是在起步阶段。初步的研究表明,两者在传入途径、效应机制等方面都有差异。

在针灸治疗中,电针和手法运针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刺激,电针是依赖外加电流(电压)的作用来兴奋穴位组织,易产生效应疲劳(传入神经发放稳定地衰减),而手法运针则是借助提插捻转等机械动作施加不同参数的传入性物理刺激,达到刺激穴位组织,经多种信号转导途径而调控人体机能的目的。针刺效应的产生,是针刺信号不断重复激活、整合机体相应器官系统,激活调动机体的抗病修复能力的结果。不同的针刺方式,其针刺信号不同,理论上而言,其传入途径、产生的效应及其机制、作用的靶点等均可能存在差异。而且不同的疾病,甚至相同的疾病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的针刺刺激方式的反应、传入途径、产生的效应及其机制都可能不同。此外,不同的电针频率、波形,各种具体的手针运针手法的针刺效应机制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阐明。

[1] 陈跃来,哈力甫,岑珏,等.电针与手针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6):425.

[2] 付梦华.浅谈电针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04(5):41.

[3] 余兵.电针围刺对运动性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878.

[4] 李应昆,蒋振亚,李季,等.头电针治疗中风及其对血脂、载脂蛋白影响的研究[J].四川中医,1997,15(3):36.

[5] 常培杰,孙立断,陈断华,等.针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9,15(3):36.

[6] 陈梅,徐斌,李玉堂.针刺及其相关技术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进展和疗效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4):59.

[7] 贾君君.手针与电针丰隆穴调节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等指标的对比研究[C]//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8] 李为民,陈颖波,王晓艳,等.手针和电针大鼠“足三里”穴位诱发的外周传人神经信号特征研究[J].针刺研究,2008,33(1):65-70.

[9] 余晓佳,詹睿,黄红,等.手针与电针“足三里”穴镇痛效应的穴位传入机制差异性分析[J].针刺研究,2008,33(5):310-315.

[10] 张为,俞芳.针刺和电针家兔足三里对实验性高血压的影响[J].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5,10(4):27.

[11] 袁斌,庞天赐.大鼠大脑皮层SI区神经元对电针和手针的反应特性[J].针刺研究,1991,16(2):79.

[12] 董泉声,汪雪倩,张荣棠,等.从手针感与感觉机能的关系探讨手针感的穴位物质基础[J].四川中医,2007,25(1):92-97.

[13] 董泉声,张荣棠,董新民,等.从电针感与感觉机能的关系探讨电针感的穴位物质基础[J].四川中医,2007,25(6):95-101.

[14] Kong J,Ma L,Gollub RL,et al.A Pilot study of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brain during manual and electroacupuncture stimulation of acupuncturepoint(LI-4,Hegu)in normal subjects reveals differential brain activation between methods[J].J Altern Complement Med,2002,8(4):411-419.

[15] Napadow V,MakrisN,LiuJ.Effects ofelectroacupuncture versus manual acupuncture on the human brain asmeasured by fM RI[J].Human brain Mapping,2005,24(3):193-205.

[16] Li G,Cheung RT,Ma QY.Visual cortical activations on fMRI upon stimulation of the vision implicated acupoints Neuroreport,2003,14(5):669-673.

猜你喜欢
电针针刺穴位
不同电针参数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电针、穴位注射为主的综合疗法介入面神经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清明的雨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影响穴位埋线减肥效应的研究进展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夏季穴位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