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

2011-08-15 00:44商兆鑫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群众利益利益群众

商兆鑫

(中共盐都区委 办公室,江苏 盐城 224005)

论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

商兆鑫

(中共盐都区委 办公室,江苏 盐城 224005)

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当前,我们要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新时期;共产党;群众工作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因此,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使广大党员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让党员领导干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首先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思想上明确,认识上清楚,群众观点就树立得牢固,否则行动上就会出偏差,甚至走到邪路上去。实践告诉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就必须搞清楚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1、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这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主人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又是变革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真心实意地相信群众,全心全意地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作用。

2、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摆正主仆关系,永远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这是对党的干部的明确要求和严峻考验。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权力,牢固树立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破除特权思想,反对以权谋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把权力用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共产党的利益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利益的集中表现,因此,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在一切工作中自觉地把两者统一起来,而不是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要坚决反对那种只是向领导负责,只看领导眼色行事,而不关心群众疾苦,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倾向;也要坚决反对那种借口对群众负责,不顾党和国家的利益,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错误做法。

4、既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我们党一贯强调,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反对任何恩赐的观点、包办代替的观点,同时,也要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主张,不断提高群众的觉悟。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活动不是随意的,总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因此,坚持群众观点,要求我们既要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又要善于教育和引导群众。

二、自觉坚持群众路线

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基础和前提是:“一切为了群众”。从一定意义上说,群众路线就是党的生命线。因此,开展群众工作的前提就是自觉坚持群众路线。

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丝毫的特殊利益。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存在的全部依据。这就要求每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想问题,办事情,时时刻刻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就坚决加以改正,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2、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人民群众当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党员干部要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善于汲取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虚心向群众学习,遇事同群众商量,甘当群众的学生。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方法。实际上,它既是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又是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才能总结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才能保证党的决策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同时,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觉悟和行动。通过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的无限循环的过程,既可使领导干部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又能提高群众的认识水平;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主观世界;既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又能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的有效落实。

4、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监督。我们制定任何一项政策,做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并以此为标准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牢固树立这种意识,心系群众,提高接受群众监督的自觉性。

三、把握群众利益的特性

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这是一个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的根本政治问题。所谓关系,无非是社会关系,最重要的是利益关系。因此,把握群众利益的基本特性,是处理好党群关系的前提。

1、群众利益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的利益及对利益的追求具有社会性。社会是有层次的,利益也表现为一种有层次的社会形式,最基本的层次是个体利益层次和群体利益层次。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层面来讲,正当的个体利益是合理的,个体间利益有整体协调的一面,如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等。但由于个体利益取向之间的非完全相容性,因此有时又存在冲突的一面。为解决这个矛盾,就出现了着眼于群体的“共同利益”,在今天我们称之“群众利益”。群众利益必须满足两个方面要求:一是从个人的现实利益出发的;二是能代表大多数人,即群众主体的利益。这样,作为真正的群众利益体现了对群众及其个体的关怀,具有合理性。如果说,群众利益符合价值判断的“善”,那么,更重要的是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真”,具有必然性。

2、群众利益的多维性与历史性。群众利益同一切社会事物一样,具有多维度、多向度的特征,呈现多样性的面貌。从群众利益的基本内涵来说,可分为三类。第一,群众的生存需要,即群众吃穿住用的需要,其一般表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利益。第二,群众的社会需求,如群众的安全、卫生、保健、工作权、休息权、信仰、选举权、娱乐、审美权等,这些权利来自于人与人普遍交往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具有由低到高的层次性。第三,群众的发展需求,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有扩大物质、精神享受的权利。在不同历史时期,群众有不同的需求,群众利益有不同的表现,呈现出历史发展的轨迹。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群众利益,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群众利益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群众利益因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就具有了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特点。实现群众利益的可能性总是在不断转化为具体的现实。但是,这种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性,两者之间有着重大差别:第一,群众需求是全面的、无限的,但由于条件限制,这种需求的满足总是局部的、有限度的,两者不可能完全吻合。第二,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现实中有许多看来对长远有利,但群众承担不起的集资工程,这其实是把可能当现实,好高骛远,拔苗助长,所起的作用只能是损害群众的现实利益。第三,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是一个过程,现实总比预想和可能复杂得多、具体得多,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各种条件,立足于艰苦创业。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目标和行动出发点。为了把这个美好理想付诸现实,我们党强调认识中国国情,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强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些举措都为群众利益的实现创造了更大的可能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更好地将群众需要变为现实,换言之,怎样为群众利益创造更多的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条件,这无疑是今天人们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四、突出联系群众的重点

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勇于创新。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规律,探索群众工作的新路子,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水平。

1、心系群众要“永久化”。俗语说“言为心声”。这充分表明一个道理,只有你心中装着人民群众,那么你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才能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要。如果我们心中没有群众,就难以做到密切联系群众,也更难以谈得上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事情和谋利益。现实生活中,衡量党员领导干部有没有本事和本事的大小,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他善不善于密切联系群众,善不善于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力量调动起来、凝聚起来,或者通过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去办大事情,去发展对群众自己有利的事业。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树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而且更要做到心中装着人民群众要“永久化”,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因上加强亲民、爱民、为民、恤民的执政行为和执政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效果。

2、与民沟通要“本地化”。我们与群众交流时,要针对群众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认知程度、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实际,善于用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解答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尤其要通过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人感觉“真是那么回事”。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则必须力求多用生动传神的口语、谚语、俗语,少用手捧文稿诵读的形式和方式;多用“好听”的“土话”和“本地话”、“普通话”,尽可能杜绝令人生厌的官话、空话、大话、套话,尤其要力戒板着脸空泛说教;要力求与群众交流的诙谐性、风趣性和幽默性,努力做到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既言简意明、又娓娓动听。着力在和风细雨中以生动活泼的话语,将“官方语言”娓娓道出,使人于细雨润物中明白道理,于潜移默化中升华思想境界,从而达到一听就懂、听后明白的效果。

3、为民排难要“经常化”。客观地说,改革开放使一些群众的利益受到一定的影响,他们有一定的看法,有些干部抱怨群众不如以前听话了。实际上,现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根本立场没有变,问题是我们一些干部丢掉了党的优良作风,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而是热衷于“逼民致富”的“政绩工程”,对群众中的矛盾问题,只知道发号施令或权迫压服。事实上,密切联系群众不单单是访贫问苦、与群众交往,不单单是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群众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尊重,利益是否得到实现、维护和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注意“身”入基层,更要注重“心”入群众,而且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实现“经常化”。历史表明,党的干部每办一件实事、好事,都会温暖一片人心、都将赢得一片人心、都能稳定一片人心。只有这样,才真正把密切联系群众落实到实处,也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更加信任、拥护和支持党和政府,干群之间密切联系的基础才有了可靠的保证。

4、思想教育要“情理化”。古人说:“情到理方出,情阻理难通”。我们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一定要做到注重情与运用理的辩证统一。注重情,是基于我们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沉热爱、由衷地信赖和殷切的期待。运用“理”,是指准确把握、运用科学知识、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来教育人民。进行说服教育,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摆事实、讲道理,启发自觉、以理服人。道理要讲得透彻、顺势、入情、合理,事实要摆得真实、具体、充分、有力。第一,要注重感情投入,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高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满腔热忱地为人民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以无限深情厚爱的言行来感染人民群众,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提高其思想认识。第二,要以“理”教人、以“理”服人。只有把注重情与运用理有机结合、辩证统一起来,人民群众才会领“情”明“理”,群众工作才更有威力。

D038

A

1671-2994(2011)05-0044-03

2011-08-17

商兆鑫(1963- ),男,江苏盐城人,中共盐都区委办公室副主任、档案局局长。研究方向:党建。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群众利益利益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在275起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例中,这些问题最突出
当好群众利益的代言人
群众利益无小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巡回接访直通车走进处鹤村
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的典型表现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