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事实 提炼细节 打“组合拳”——浅谈新闻标题制作

2011-08-15 00:43程英敏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12期
关键词:新闻标题组合拳典型

□程英敏

(江城晚报,吉林 吉林 132002)

读书读皮,看报看题,是说标题应先声夺人,提升作品,也充分概括了新闻标题的重要性。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制作一条好的标题需要一定的创意,但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翻阅报纸,按照“5秒效应”,细细品读能够抓住我们眼球的标题。我们会发现,在这千差万别的标题中,存在着一些共性:凸显事实、提炼细节、打“组合拳”。

凸显事实

“标题的真实与新闻的真实是同样重要的”。标题要让读者一见钟情,就要在标题中加入有用的信息。

《江城晚报》一直倡导故事化写作和平民化的标题制作手法。在《江城晚报》的标题中,口语化“实题”占据着绝对优势。

“实题”,是指标题的内容实实在在,客观地叙述事实,所要表达的情绪或要发表的议论包含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相对“实题”而言的“虚题”,则指内容比较空泛,多用一些概括性的形容词,以表达情绪或者发表议论为主的标题。从目前的报纸消息看,事件性新闻和人物新闻的标题以客观叙述为主,而涉及面上的动态报道,包括会议新闻、经济新闻等等,由于内容的概括性和复杂性,往往采用虚题。但总体来看,目前报刊编辑处理标题时,会尽量将标题制作得实在一些,也就是把概括的或者复杂的内容具体化,让标题实实在在。

实题的优势,是以最简洁的方式将最大量、最重要的信息传达给受众,便于读者快速阅读,被各报纷纷采用也是一种必然。

提炼细节

细节是新闻作品的细胞、血液和生命。典型细节是新闻的精髓和核心,是新闻价值的体现。抓住典型细节制作标题,就会充分揭示新闻的主旨,体现新闻的价值,提高新闻的社会效益。那么,如何运用典型细节制作标题呢?

典型情景法。所谓典型情景法,就是抓住新闻作品中的典型情景来制作标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往往通过描绘的手法再现生动的情景,场面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曾在《钱江晚报》上看到一则消息,印象深刻。报道说的是一对在异地打工的年轻夫妇,丈夫23岁,妻子21岁,因打工压力大,妻子酒后闹脾气,要跳楼,丈夫一把没拉住,两人一起从四楼掉了下来。

记者在采访中关注到很多细节:

细节一:男子在试图拉住妻子的过程中,发出最后的呼救:姐姐,快点拨110……快来救我一下,我快撑不住了。

细节二:得知儿子去世的消息,妈妈当即晕倒在地。惊醒过来后,起身抓住坐在床沿的家人,声嘶力竭地哭喊。爸爸则被这个消息震得愣了,好半天动也不动。

细节三:(这对年轻夫妇有个七个月大的儿子)他们出事后,暂时照顾儿子的阿姨拍着熟睡的孩子,叹了口气说:“这可怜的孩子好像是知道什么似的,早上醒来还四处找爸爸妈妈,也不肯吃东西,然后就一直睡着不愿意醒来。”

应该说,记者的采访是成功的,有细节,有深度(关注到打工者的心理压力),如果你是编辑,这个标题该怎么制作?

《钱江晚报》见报的标题是:

(主题)《7个月大的孩子一觉醒来浑不知已家破人亡》

(副题)几句口角引发如此惨剧,打工者的心理压力值得关注

在众多细节中精选制题点,要依靠编辑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运用这一方法,要注意抓住新闻事实中最核心、最典型、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情景描写。

典型言语法。所谓典型言语法,就是选择新闻事实中人物的典型语言来制作标题的方法。用此法制作出的标题自然亲切、言简意赅、生动感人。

运用这种方法制作标题,既可以全部运用新闻人物的语言,也可以部分运用新闻人物的语言。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把新闻事实中人物最典型的语言提炼出来。在时政新闻标题制作上,典型言语法的运用较多。

如《江城晚报》在报道一个被美国七所大学录取的女孩时,选用了女孩的QQ个性签名“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是梦想”作为文章的主题,非常有个性的语言,使人物形象一下子就立体起来。

细节性的词语和符号。这里讲的细节性的词语包括虚词、动词等。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一是用好语气副词可以增强口语色彩。比如,“天冷了,心暖了”,接连用了两个“了”,口语化较浓,读来朗朗上口。二是用程度、频率副词突出编者的倾向性。

细节化处理也要求新闻版面的标题要恰当地用好各种符号。这里的符号包括数字符号、音乐符号、标点符号等。把多种多样的符号用入文体新闻的标题中,可以使人耳目一新。

打“组合拳”

翻阅报纸,我们会发现,唱主角的不再是一行标题,而是两行、三行或是更多。标题所呈现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字数越来越多。

多行标题增加,主要原因是为了让读者尽快了解更多的新闻事实。现在,报纸种类繁多,报纸版面越来越多,每一版的新闻报道条数越来越多,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传播渠道越来越多,而读者的阅读时间有限。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方便人们浏览报道内容,标题需要提供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行数、字数也随之增加。

《都市快报》曾有过这样一个标题:

晒晒垫被撒出4000元

天上掉钞票事情昨日在马市街出现

漫天的钞票遭人哄抢

找回1900元失踪2100元

你若想还她又觉得不方便可和我们联系

这条标题从多方面概括消息内容,有利于读者获取更多信息。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标题太长,表达的意思层次多,读者难以一目了然,主要内容的突出受到影响;而且标题与报道内容大量重复,结果就是强化了标题,弱化了正文,这可能是对以文字报道见长的报纸新闻的最大伤害。

所以在制作多行标题时要注意引题、主题、副题间的逻辑性要清晰。通常情况下,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或是副题对主题的补充、解释和说明,彼些之间要避免新闻事实的重复。

制作新闻标题,涉及到语言学、新闻学、美学、史学、哲学和逻辑学等。这就要求编辑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对社会的观察分析能力。要想制作好新闻标题,首先是要提高文化素养。做到带着问题学,学以致用;其次是要注意平时积累。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要悉心观察,留心细节,深入实践,切身感受,勤于思考,善于积累。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如遇到有趣的事,或在同别人交流中发现有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的语言时,就要用心去思考和及时捕捉;再次是平时要多翻阅各种报纸,记录下看到的好标题,如能对好标题进行一番点评就更好了,但应该注意,切忌生搬硬套,因为不同的新闻事件有不同的新闻点,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他人制作标题的切入点和意境,不断丰富自己。在遇到某一大型事件的报道时,注意搜集多家知名报纸的新闻标题进行比较,寻找规律。

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优秀的编辑面对一篇空洞无物的报道也是无可奈何。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时要有细节意识。大量的写作实践表明,一个好标题的诞生,总是经历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艰难历程。因此,记者、编辑只有广采博收,不懈追求,艰苦劳动,才能提炼出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生动传神的好标题来,以满足在“读题时代”受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从而提高报纸的“卖点”和新闻的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新闻标题组合拳典型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打好“组合拳” 书写新答卷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打好“组合拳” 攻克“坚中坚”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组合拳”中出效益
朱共山的光伏组合拳
典型催开百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