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诗”外——也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地市报记者

2011-08-15 00:43郑睦华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12期
关键词:鹰潭时政差错

□郑睦华

(鹰潭日报社,江西 鹰潭 335000)

近年来,在地市报工作的年轻记者日益增多,他们刚刚走出校门,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思想前卫,知识丰富,有很多的优势。但是,也有一些不足,比如经验、阅历等,容易出一些常识性的差错。笔者担任鹰潭日报社采访部主任多年,与年轻记者们朝夕相处,既是“师傅”,更是兄长,负有引导、培养、督促的职责。笔者经常对年轻记者们说:“我相信,你们以后都能成为非常优秀的记者,至少会比我做得更好。但是,目前你们首先要做一名合格记者。”

宋朝诗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笔者认为,做一名合格的地市报记者,务必加强新闻业务学习,提高新闻业务素质,练好新闻采写各项基本功。同时,还必须在一些细节上下功夫,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鹰潭日报》是市委机关报、是党报,初进报社的年轻记者,往往感觉到采写报道时的“规矩”较多,笔者想就此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希望对年轻记者增强“诗外功夫”有所帮助。

“礼多人不怪”

地市报记者采访,往往处于单兵作战状态,“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记者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都代表了报社的形象。所以,对记者能力素质的要求是综合性的,采写能力只是一个方面,还有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等等。

中国有句古话:“礼多人不怪”。记者在与社会各界人士交往时,文明礼貌要尽量周全一些。别人给了你帮助,提供了方便,记者一定要心存感激。比如:别人接受了你的采访、或者帮你找到了资料、或者为你倒了茶水、或者派车送你回单位等,记者都要记得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如果因为条件限制等原因,对方没有达到你的希望或要求,也不要不高兴,要想办法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记者更不能伸手向别人索要纪念品、索要钱物等。

在与各级领导打交道时,记者更是要处处小心,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都要“三思而后行”。在穿衣戴帽等一些“小节”问题上,也要高度重视文明礼仪。有一位电视台女记者,夏天采访时着装“薄、透、露”,扛着摄像机到处跑,引来领导和群众议论纷纷。有一位报社男记者,准备参加有中央领导出席的活动,穿着拖鞋和短裤,被有关方面“责令”立即更换着装。

笔者认为,记者只有具备优良的个人修养,较高的情商,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各界广交朋友,才能在采写工作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诸葛一生唯谨慎”

记者职业,表面上很风光,实际上十分艰苦。记者总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用“诸葛一生唯谨慎”来形容一点也不过份。

记者的稿件出现重大差错,不仅害己,更会害人,害同事、害领导,损害报社形象,后果无法预料,负面影响难以消除。尤其是报社的记者,稿件一旦见报,白纸黑字,无法抵赖。

记得一次江西省里的电视电话会议,有一位省委副书记出席了会议,这位省委副书记不久前的职务是省委常委。鹰潭市有的新闻媒体发出的新闻稿件中仍然称这位省委副书记为省委常委。笔者在鹰潭日报社一位年轻记者的稿件中,及时发现了这一差错,建议报社推迟了一天发稿,第二天按照《江西日报》的口径报道,避免了一次重大差错。

因为粗心大意、粗枝大叶,不仔细、不谨慎,地市报记者闹出的笑话很多,不胜枚举。有的记者在时政新闻中把市委书记的姓名写错了,或者把市委副书记的“副”字漏写了,让人啼笑皆非;有的记者在经济报道中点错了小数点的位置,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有的记者在稿件中把新闻事件发生的日期提前或推后,让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笔者认为,地市报记者的座右铭应是:“细心、细心、再细心,严谨、严谨、再严谨”。谨慎的作风体现在记者采写的每一道工序和环节。在采访阶段,记者要从多种渠道印证核实新闻事实,多问几个“为什么”,决不能听风就是雨,偏听偏信一面之词。同时,要注意尽量留下采访对象的电话、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以备补充采访等需要。记者写作稿件时,要反复斟酌、分析比较,决定取舍、掌握分寸,大到新闻事实,小到人名、地名、引语出处等等。记者在写完稿件后,还要十分注意校对复核、精心打磨,不可轻易让稿件与广大读者见面。如果有必要,记者还应将稿件送有关单位或个人审阅后再刊发。

“时政新闻很重要”

目前,在地市报特别是地市党报版面上,会议和领导活动等时政新闻仍然占据重要位置。年轻记者要下功夫认真钻研,切实搞好此类时政新闻报道。

在时政新闻报道中,领导名单一长串,新闻界对此虽然颇多微词,但短时期内恐怕还无法完全避免。领导排名讲究很多,市领导的排名次序,大部分记者包括笔者在内,都发生过差错。记者对市领导的排名要进行认真分析,尽量做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减少差错。地市报时政新闻中经常出现的市四套班子,依次为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领导排名基本如下: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领导排名时,会出现各种排列组合,会产生各种新情况,记者平时要多留心,多向有关权威人士请教。

鹰潭市一位领导说过,市领导陪同上级领导考察时,新闻报道中陪同人员不宜点名太多。笔者理解是不要给读者造成一种“来了一个领导、陪同人一大帮”的负面印象。同样道理,如果是不同的时段陪同的人不同,比如上午是市委书记陪同,下午是市长陪同,记者应该写清楚是“分别陪同”。

“宁早十分,不晚一秒”

司机朋友有句话:“宁晚三分、不抢一秒”,笔者认为,记者则要“宁早十分、不晚一秒”。记者要比通知的时间提前赶到采访地点,特别是采访领导活动时,至少要提前十分钟。只有记者等领导,不能让领导等记者。

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人记者当久了,就开始麻痹大意了。不要说提前到场,连准时到达都经常做不到。

当然,另一方面,有时记者等待的时间也实在是太长了。有一次,通知笔者下午3:00赶到鹰潭某宾馆采访,笔者准时赶到了,可是一问,省领导要晚上6点多钟才能到达鹰潭,要等3个多小时。这种情况远远不止一两次。但记者千万不能以为:下一次可以晚一点去!因为下一次很可能活动就提前开始了。

有个别领导有提前行动的习惯,走之前问一句:“人都到齐了没有?”在场的人就回答:“到了、到了。”于是,汽车就开走了,导致按时到达的人却没有赶上。有一次,通知是下午2:30分出发,结果下午2:10分左右,市领导乘坐的中巴车就开走了,提前了近20分钟。笔者那天是中午在家吃了饭没有什么事,又不敢午睡怕睡过了头,干脆就往集合地点走,才赶上了,有的记者就没有赶上。

重大的会议和活动记者更要提前到场。记者提前到达会场,有很多的好处,可以先看看席位牌,提前了解将有哪些领导出席,这时候比较方便,可以让你慢慢看并且作必要的记录。如果有会议材料,记者可以先拿到材料来,了解一下会议有哪些内容。如果是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记者可以先熟悉一下地形地貌,为采访和摄影作准备。

记者在会议和活动结束前,不能提前离开。现实生活中,有些记者开会的时候去一下,不等会议结束,拿上一叠会议材料就开溜,这样做是很危险的。万一情况有变化,记者“以不变应万变”写出来的稿件就肯定要出问题了。会议或活动结束了,记者也不要像一般人那样,急急忙忙离开,而是要多一个心眼,也许真正的新闻刚刚开始呢。

“当日事当日毕”

记者采访结束,稿件要当天写出来,这要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来要求自己,因为第二天很可能有新的临时通知的采访。当天的事要尽量当天做完,正所谓:“当天事当天办、一日事一日毕”。如果是一些重要的稿件,还要求当天发稿,记者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写出来交给编辑部。这种时候,记者就要自觉放弃休息,甚至放弃吃饭和睡觉,因为整个编辑部都在等你一个人。有当天要发的重要稿件,记者还要提前与编辑部取得联系,请编辑预留版面。

此外,记者要尽量保持通讯工具畅通无阻。经常会有紧急采访,或者有重要情况,都要求记者24小时保持通讯顺畅。现在每个记者都有手机,按说做到通讯畅通不是难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记者手机不及时充电,或者只有一块电板,或者不把手机放在随时可以听到的地方,关键时刻电话打不通。市里开会或者采访领导活动,组织者往往要求大家关机或把通讯工具设置成振动状态,记者当然要遵守纪律,但是最好也不要关机,可以把手机设置成振动状态,这样既不会影响别人,又保持了通讯畅通,可谓“两全其美”。

猜你喜欢
鹰潭时政差错
鹰潭火车文化研究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新阅读环境下报纸差错的有效防范对策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
那些损失上百万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