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在艺术类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中的运用

2011-08-15 00:44江苏董美娟王寒娜
职业技术 2011年11期
关键词:党员队伍艺术类学生党员

江苏 董美娟 王寒娜

激励理论在艺术类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中的运用

江苏 董美娟 王寒娜

艺术专业大学生党员具有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共性特点,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本文紧密结合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党员的基本思想状况、价值观和行为特点,探求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目标激励等理论,激发学生党员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培养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和专业技能的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和谐校园的建立。

艺术专业;学生党员;激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艺术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面对当今中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信仰危机”,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而在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艺术专业,如何应势行之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引导学生党员树立崇高的理想信仰,卓有成效地加强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当前艺术专业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很多问题,工作内容和形式都需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从现实来看,将激励理论与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相结合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实践道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激励与激励理论

(一)激励。所谓激励就是在组织行为过程中,行为主体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应用刺激变量激发行为客体产生内在动力,引导行为客体朝预定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具有调动人的积极性、预控人的行为的作用,使人维持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并在活动中持续表现出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提高行为效率进而实现预期目标。

(二)激励理论。20世纪初以来,围绕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形成了诸多的激励理论,有三种类型:类型一是需要型激励理论,立足于探讨分析人的内在需求的内容和结构,揭示内在需要如何推动行为,主要代表有马斯洛(A.H.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F.Herxberg)的激励—保健理论和大卫·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的成就需要理论。类型二是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人们动机形成、行为目标选择及行为改变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心理过程,主要代表有洛克(E.A.Locke)的目标设置理论、弗鲁姆(V.H.Vroom)的期望理论和斯金纳(B.F.Skinner)的强化理论。类型三是状态型激励理论,其研究重点是探讨公平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主张要营造公平感以保证人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其主要代表是亚当斯(J.S.Adams)的社会比较理论和杜德拉(J.Dollard)的挫折理论。

激励行为是由内外部刺激激发个体产生需求,引发行为动机进而产生行为并指向行为目标。目标的实现状况会产生正反馈或负反馈,从而导致新的刺激,引发新一轮的激励行为。可以得出,激励过程是受刺激、需要、动机和行为等变量因素制约与影响的,可以用函数公式表达如下:

激励过程=f(刺激·需要·动机·行为)

激励过程受上述多因素的制约,产生的激励程度也因此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期望,即个体关于工作结果的预期,二是效价,即个体对于预期目标的重视程度。动机激励水平取决于人们认为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预期目标对个人的价值。因此,在激励过程中,要积极提升个体的期望值和效价。

上述三种类型的激励理论是相互联系的,各自强调了激励的不同方面。结合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工作,应认识到要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把三类型的激励理论结合使用来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工作中要通过了解、满足和引导学生党员的需要,激发他们的行为动机;要把学生党员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其所在的党支部或班级建设目标相结合,通过设置富有吸引力、有一定难度且实现可能性大的目标来激励学生党员的积极性;营造氛围,通过正强化来巩固学生党员的良好行为。

二、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党员队伍的现状

为准确掌握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党员队伍现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及有效性,笔者曾对南京和无锡等7所高校艺术类学生党员进行了专项调查,全面地获取了他们的思想状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42份,对象涵盖一至四年级学生党员,其中艺术专业与非艺术专业学生党员人数各占50%;正式党员占42.6%,预备党员占57.4%;女生占52%,男生占48%。调查情况显示,艺术专业学生党员与其他专业学生党员相比有共性,但也体现出鲜明的专业特点。总体而言,该群体主流道德观念基本正确,道德判断和行为取向基本合理;注重专业水平;自主意识强,有创意。但存在如下不足:

(一)政治观念冷漠,理想信念淡薄。艺术类大学生党员由于其明显的专业特点,思想活跃,但思考问题缺乏深度,对外界刺激较敏感,容易激奋也易受挫。部分党员缺乏对政治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导致其政治素质、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始终停留在较低水平,对我国历史和现状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也不能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党的自身建设及个人存在的问题,不能持久地在同学中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发挥应有的模范作用。

(二)入党动机不纯,党员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当前有部分艺术专业学生入党动机不纯,表现出一定的投机性、功利性、虚荣性和从众性。在问及申请入党原因时,“信仰共产主义,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服务大家”占79%,另有近21%的学生党员入党的动机是“为了好就业”、“满足父母需求”、“盲目”等。行为是心理的表现。在这样的入党动机下,部分学生党员表现出入党前后不一致、不关心同学和集体、大局意识不强、不服从组织安排、奉献意识欠缺、群众基础有缺陷等现象。

(三)纪律性不强,个人主义倾向明显。性格张扬,容易接受新事物,崇尚自由是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但他们对外来的规范和约束有逆反心理,比较固执。调查结果显示,共计19.63%的党员有上课迟到、旷课或考试作弊纪录,可见部分学生党员的个人主义引发了行为的偏差。

(四)学习重技能轻理论,人文素养较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专业学生党员对专业学习有较大兴趣,但偏向于技能的操作,忽视专业基础作用,忽视专业理论对于技能训练的指导,导致专业学习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学透;二是学生片面认为专业技能是衡量水平的唯一标准,忽视文化课程,尤其是英语等文化基础课,显现出人文知识素养的欠缺。

(五)自我评价有偏差。调查中显现,艺术专业学生党员对自己的评价与普通同学对他们的评价存在偏差,表现出部分学生党员对自己的评价过高,过于自我满足和自我欣赏,而部分学生党员则由于性格内向、成绩不理想或家庭贫困等原因,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过低,不利于其个人发展。

三、激励理论视域下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探索

(一)掌握学生需要,动机激励。每个学生党员的需要层次是不同的,其动机水平也有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关爱和深入了解学生党员,把握他们需要的内容、程度和结构,掌握激发及满足各种需要的方法,掌握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正确处理措施。在统一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不同个体的差异性来进行激励,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此过程中,激励应体现出逐步深入、层层递进和循序发展的原则。

(二)明确努力方向,目标激励。引导学生党员在个人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的基础上,从思想素质、专业思想和技能、行为养成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确立具备一定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的目标,以激发学生党员的个人潜能。在个人目标设置上,要体现阶段性,分近期、中期和长期奋斗目标,通过目标的逐步实现强化行为动机,增强行为效果。个人目标设置与其所在组织目标相结合,个人目标成为组织目标的一个部分并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提高学生党员的激励强度。

(三)加强制度建设,奖惩激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把激励行为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奖惩激励。正激励是通过奖励个体符合期望的行为以强化之,负激励是通过惩罚个体的非期望行为以使之弱化并消除。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奖惩激励都是必要而有效的手段,要结合使用,以激发和引导学生党员的思想及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如日常工作中,要确立学生党员及党组织先进性评比的具体标准和考核办法,定期开展优秀党员和先进党组织的评比。对于能发挥模范作用的学生党员,要树立榜样,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大力宣传和表彰。对不能较好地履行党员义务的学生党员,要指出差距、批评教育并进行处分。

(四)营造良好氛围,环境激励。艺术类大学生党员思想独立,敏感自尊,对于传统的思政教育不容易接受,显示出高于普通专业学生的叛逆。这就要求党建人员要更了解和尊重他们,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调整教育方法,以引导、启发、鼓励为主,建立起“参与式”的交流模式,增强学生党员的认同感,提高教育效果。

同时应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和氛围,在激励者方面,建立一个包括班主任、辅导员、任课老师、学校领导及家长在内的多层激励环境;在内容方面,进行涵括学习、工作的广泛激励;在途径上,采取兴趣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等多种方式,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艺术类大学生党员的个人潜能,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使他们成为思想品德和专业素质都过硬的人才。

[1]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左征军.组织行为学中“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9):20.

[3]李健.激励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0(9):40.

[4]李颖.浅谈高校学生党员的再教育问题 [J].科技信息,2009(6):405-406.

[5]董美娟.新形势下艺术类大学生党员再教育工作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0(11):128.

[6]李波,徐军.基于激励理论视域下的高校管理工作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0):100.

(编辑 李艳华)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党员队伍艺术类学生党员
信息化背景下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探究
关于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有效性的思考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基于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艺术类专访心得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